- +1
巖茶·砂壺,賞源知味
武夷巖茶的靈魂在其“巖韻”。
去年第一次進入武夷山,對赭紅色的丹霞巖石體印象深刻,真乃造化鐘靈秀,蒼崖無古今。紅色砂礫巖,在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反復(fù)渲染出從褐紅、絳紅、粉紅、橙紅到紫紅的厚重色調(diào)。





2024年9月在武夷山中漫游
遠觀,武夷山是蔥蘢森林覆蓋下的一塊塊巨大的紅色單斜斷塊。走進,得以徜徉在奇峰、怪石、赤壁、巷谷和巖洞間,地貌多樣。
高高的巖壁上,視線常會遇到以崖為紙自南朝至近代各式書體的摩崖石刻。在山峭高拔的懸崖絕壁之上,崖葬距今3750余年的武夷懸棺。
就在這些處處可見的暗紅色巖石凹縫或石隙處,生長著享譽世界、暢銷全球的武夷茗樅。

九龍窠摩崖石刻
進入武夷山九龍窠,迎面巖壁上赫然刻著“巖韻”兩大字。峽谷兩側(cè)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條龍。這條深長的峽谷是著名的“大紅袍”茗樅園原生地。
小徑兩旁順著山勢,呈階梯狀種植著不同種類的茶樹灌木。有武夷金桂、佛手、老君眉、毛猴、金毛猴、肉桂、水仙。漫步“巖谷花香道”行至最深處,便可見到六株樹齡300多歲的大紅袍母樹并排生長。出于對樹種的保護,這六株大紅袍已全部停止采摘,成為一道具有象征性的風景線。

九龍窠山場的巖茶樹

半山崖上的六株野生大紅袍母株2006年起實行特別管護,停止采摘。武夷山市政府為六株大紅袍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了100,000,000元人民幣的產(chǎn)品責任保險。
上世紀八十年代,插枝栽培大紅袍茶樹獲得成功。在這之前,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毛主席送他4兩大紅袍茶葉。事后尼克松總統(tǒng)問周恩來總理:“怎么只有這么少的茶葉?” 周總理說:“總統(tǒng)先生,一點都不少啊,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 尼克松聽了困惑不解:“這是怎么回事?” 周總理指著茶葉罐中的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tǒng)說:“總統(tǒng)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chǎn)量只有八兩,主席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tǒng)一聽,覺得周恩來說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外交佳話。
這 “半壁江山” 下,不同類種的武夷巖茶,都有一個共同的靈魂,即“巖韻”巖骨花香。

生長在武夷山巖間的茶樹,環(huán)境造就了它們獨特的花香、果香。
“巖韻” 即巖骨,稱巖石味,來源于在土壤狀況。茶樹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吸附周圍植物的味道,尤其對于芬芳的花、香草的吸收更為明顯。
當春季第一波花兒綻放時,譬如深山含笑、玉蘭、柚子花等,都會影響周圍茶樹的味道生成。“巖骨花香”即武夷巖茶獨有的韻味,得益于武夷山的山場。
歷史上曾有荷蘭植物獵人進入武夷山盜取茶樹種,卻難以做出武夷茶。荷蘭人簡單地以為紅茶長在紅茶樹上,綠茶長在綠茶樹上。直到英國植物獵人來到武夷山后才明白,茶的生長環(huán)境依靠的是在地風土條件與人的工藝的合并。
武夷茶質(zhì)之優(yōu)異得天獨厚。地勢上,武夷山高,巖壑之間日照不常,茶樹得巖骨坑源所滋,品泉冽花香之勝,其味甘澤而氣馥郁。氣候上,武夷山屬中亞熱帶地區(qū),降雪不常,山高氣爽,暑天不致酷熱,四季云霧繚繞,降雨適量,為茶樹生育之理想條件。其土質(zhì)疏松潤澤,不粘不干,腐殖質(zhì)豐富,汽水通透。
2023年觀復(fù)出品的武夷巖茶·水仙,從采摘到制作源自武夷山正巖源頭茶園。
除受到山場的直接影響外,武夷茶香氣的另一部分是通過制作過程而來的。在曬青、加溫萎調(diào)、做青的過程中,茶酶的化學變化會改變風味。炒青出來后的揉捻過程,亦使茶葉分解其味道。

觀復(fù)武夷巖茶·肉桂,最大化地保留武夷山當?shù)仫L土的優(yōu)越性。
飲用巖茶,小小的葉子里包裹著濃郁的風土味道。要不是有如此質(zhì)量,絕不會喚醒人們對農(nóng)產(chǎn)品感知力。與好茶搭配,莫如一把純正的宜興紫砂壺,茗壺之魅力,同樣得益于獨特的地方風土——宜興紫“砂”。
巖茶投砂壺,1+1>2
在制作宜興紫砂壺的各種泥料里,頂有“砂感”的要數(shù)宜興黃龍山與青龍山交界礦脈下的降坡泥。

觀復(fù)降坡泥仿古(鼓)紫砂壺
降坡泥很像一塊油脂很足的魚子,星星點點,五彩斑斕卻古拙質(zhì)樸。
明代《陽羨茗壺系》說降坡泥的砂色變異,包括了海棠紅、冷金黃、水碧、淡墨、沉香水等泥色。這種黃石石英巖層中的夾脂泥,原礦色彩呈紅、黃、黑、紫、青、綠、白等。成陶后,沙粒肌理燦若披錦,肉眼可見星星點點各色砂粒共融凝聚,其中橙紅、降黃、降紫為多見色,在溫度控制下燒色變異,變幻莫測。
清代文學家吳梅鼎對降坡泥的描述很有文學感:
“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忽葡萄而紺素,倏橘柚而蒼黃,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瑯玕之翠,積流黃于葵露,暗飄金粟之香,或黃白堆沙,結(jié)哀梨兮可啖,或青堅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廷,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隨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
—— 吳梅鼎《陽羨茗壺賦》

觀復(fù)降坡泥仿古(鼓)紫砂壺
降坡泥從泥性,可塑性,砂性,黏性到柔性都非常適合制壺,容易成型。吸水率達到4.8%~8.10%。燒窯溫度越高胎面越致密,容易泡養(yǎng)出包漿。
武夷山巖茶制作工藝和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同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巖茶,砂壺,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chǎn)物。這樣的品飲美感,沉著含蓄,毫無喧囂艷麗。
幾克巖茶,一把砂壺,通過香氣與帶給人的口感,它們表達出各自真實的自我,自然間傳達出名物的在地制作信息。品飲的樂趣就在其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