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17
美軍核動力航母撞船核反應堆是否受損?專家:該事故匪夷所思
當地時間12日,美國“杜魯門”號航空母艦與一艘商船相撞,這是“意外”還是“巧合”?對美軍部署有何影響?
“杜魯門”號傷情如何??核反應堆是否受損?

當地時間2月16日,因撞船受損的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抵達希臘克里特島進行檢修。
13日,美國海軍發布聲明稱,12日晚,“尼米茲”級航母“杜魯門”號與商船“貝西克塔斯-M”號相撞。美軍聲明稱,碰撞事故未使航母陷入危急狀態,也沒有船艙進水或人員受傷的報告。美海軍還強調,該艦的核反應堆是安全的。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
14日,美海軍發布了“杜魯門”號受損的情況。照片顯示,撞擊位置在航母右舷后部升降機的后部外延支撐部分。

據悉,事故發生時,“杜魯門”號正等待通過蘇伊士運河。根據事故發生前的AIS航跡,剛剛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貨船正駛往羅馬尼亞康斯坦察港,兩船隨即發生碰撞。

軍事專家張軍社估計,“杜魯門”號此次受損維修至少3個月,再加上美國船廠維修進度延后,實際維修時間可能更長;“杜魯門”號如果長時間入港維修,或將影響戰斗部署。
有“多重保險”還撞船,此次航母事故匪夷所思
有消息稱,事發時“杜魯門”號關閉了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是防止船舶碰撞的關鍵設備,能與船、岸自動交換船位、航速、航向、船名、呼號等重要船舶信息。
張軍社表示,近期美國海軍艦艇多次受胡塞武裝導彈和無人機攻擊,關閉該系統可隱蔽行蹤,避免被發現、跟蹤與攻擊。

如果特意關閉軍艦上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船舶碰撞風險將顯著提升,因為其他艦船可能需要靠目視等手段才能發現這艘軍艦。
但在美國海軍官兵肉眼觀測加上雷達、電子感應設備監控等“多重保險”的情況下,還是發生了撞船事故,令人匪夷所思。

涉及航母的碰撞事件較為罕見,這是因為航母航行時通常位于打擊群中心位置,身邊有“帶刀護衛”在嚴密防護。
張軍社分析:一方面,事故發生時美軍艦隊正好在排隊等候,航母編隊無法形成作戰隊形;另一方面,自去年9月以來,“杜魯門”號航母就在紅海“疲于奔命”,船員疲勞、裝備維護滯后、應急處置能力下降,且碰撞發生在午夜,能見度差,進一步增加了處置難度。
近年來美軍事故頻發
2017年5月9日,美韓軍演期間,美國“張伯倫湖”號導彈巡洋艦與一艘韓國漁船相撞。
2017年6月,美“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在日本海域與菲律賓商船相撞,7名美軍死亡。

“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
2017年8月,美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在新加坡東部海域與一艘商船相撞,當時造成10名船員失蹤。
2021年10月2日,美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航行時發生事故。

2025年1月28日,美軍一架F-35戰機在訓練時墜毀;29日,美一架客機與“黑鷹”直升機相撞,24小時內發生兩起重大事故。

2025年2月12日,美國海軍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墜毀。

包括此次美軍航母撞船事件在內,這些重大的、非戰時的軍事事故,暴露出美軍管理混亂、玩忽職守、訓練不足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