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如何從小漁村變成魔都?每一條道路都蘊含著往事
◎今日上海:馬路為骨骼,里弄為血肉
作為市政的一部分,城市道路的數(shù)量和長度極大程度顯示城市的發(fā)展狀況。 如今的上海,轄16區(qū),面積超過6300平方千米,是一座“超級城市”。今人可能難以想象,幾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小漁村。
1291年,元朝批準設立上海縣,是上海建縣之始。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之后,以城外城形式的不斷擴張,改革開放之后,又劃入大片土地歸屬上海。道路,正是上海歷史最忠實的見證者。
這是今天上海的所有道路:
這一塊正是主城區(qū)所在之處,坐落著上海最核心的七個區(qū)(黃浦、靜安、徐匯、普陀、長寧、虹口、楊浦),因此又被稱為“中心七區(qū)”。相比之下,廣大的“郊區(qū)”,路網(wǎng)則稀疏許多。
接著,按照道路的長短,賦予顏色。顏色越紅,則道路越短;顏色越紫,道路越長。一般來說,城市中集聚的短路,多數(shù)意味著社區(qū)、巷弄等。如果一個區(qū)域只有很長的道路,則很可能缺乏煙火氣。
著色之后,中心七區(qū)顯現(xiàn)的更加明顯。大量的短路分布在浦西地帶,連接成片,指向上海真正的繁華所在。將視線聚焦于“中心七區(qū)”,再次分析道路長短。可以發(fā)現(xiàn),短路又最最集中于沿江的腹地,以及浦江北岸的個別區(qū)域。大量的弄堂和小社區(qū),構(gòu)筑出了一幅奇特的地理景觀,也指示著其中埋藏的歷史軌跡。同時,外環(huán)高速再次切割了中心城區(qū),外環(huán)之內(nèi)的這一塊腹地,正是“上海中的上海”——狹義的“老上海”所在。而成都北路和延安高架,又組成了一組十字形的路網(wǎng),將老上海切割成四個象限、多樣生態(tài)。
此外,道路的連接方式也十分有趣。如果將路的匯合處當作一個節(jié)點,我們可以分析出節(jié)點的樞紐程度。同樣,顏色越紅,代表樞紐性質(zhì)越強,四通八達;顏色越紫,則樞紐性質(zhì)越弱,比較封閉。圍繞老縣城四周的區(qū)域像黃浦區(qū)和靜安區(qū),交通相對更為發(fā)達。
在對節(jié)點著色之后,隱隱已能看出路網(wǎng)如何互相勾連,而道路又如何作為城市的骨骼存在。
而要研究上海路網(wǎng)的形成軌跡,近代時期的開埠、以及租界的設立,就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環(huán)。
◎租界風云:七條馬路開啟的“國中之國”
位于黃浦江下游的外灘,是英國人最早登陸的地方。簽訂《南京條約》的次年,英國首任駐滬領事抵達上海約定開埠,蓋章上海正式對外開放,封建被撬開一個口子,打上殖民的烙印。此后,十里洋場漸興。
租界始于1845年與英國簽署的《一八四五年上海土地章程》,在百年內(nèi)不斷擴張,并成為“國中之國”,它獨立于中國行政體系之外,是恥辱的象征,被迫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卻又意外開啟現(xiàn)代城市之路,為上海成為國際都市埋下伏筆。
最初租界南端為洋涇浜,是近代上海進入鬧市的通航河道,也是華洋分居和兩種社會制度的分界,1849年法租界成立后,又成為英法租界的分界河。1915年,洋涇浜填平為路。改革開放之后,又建成“延安路高架橋”。由一條河,變成一條路,又成為一條高架路,這不僅是一條路的歷史,更映照一部城市的發(fā)展史。1854年,英租界將“碼頭道路委員會”改組為“工部局”,成為租界市政權(quán)威機構(gòu),公共租界成立后,原則上確定以中國省名為南北縱向馬路名稱,如四川路、江西路等;以中國省以下地名為東西橫向馬路路名,如蘇州路、南京路等。
鋪設中的馬路與中國農(nóng)民(1900年)時值今日,上海的道路命名依然保留了工部局這一特色。根據(jù)OpenStreetMap的數(shù)據(jù),除去無名稱的道路和巷弄,上海中心城區(qū)共有1555條道路。經(jīng)統(tǒng)計,這些道路中,以“省”命名的有55條,以“城市”命名的有233條。“省”連東西,“市”貫南北,上海的街道攤開,儼然成為一張清晰的中國地圖。
這些道路最初的命名看似毫無規(guī)律,實則使用的省市(縣)名主要是英美勢力所及的長江流域地名,從南京路到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注:五馬路可能出現(xiàn)了廣州和廣東的混淆,英文的“canton 兼有兩者之意”),無一不是強迫中國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例如,南京路作為英國人向上海縱深推進的第一條路,其命名靈感來源于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也是從這個條約開始,英國人獲得在華五口通商自由,獲得建立居留地的特權(quán)。如此貼上中國標簽的命名法,是“入鄉(xiāng)隨俗”,也是“鳩占鵲巢”。
1900年的南京路1926年,上海外灘及七條馬路附近的地價
在這個野蠻生長的租界里,滿是冒險家的樂園,瘋狂的金錢游戲和紙醉金迷的夜夜歌舞。留聲機里周璇的四季調(diào)子從春數(shù)到冬,挑的是好景致,講的都是好故事,殊不知,這座自荒灘成長起來的新城,霓虹僅是它的皮囊,戰(zhàn)爭可以摧毀皮囊,但資本依舊維系著筋骨。
日漸繁華的外灘(1933年)在這一區(qū)域,外商企業(yè)與日俱增,尤其是早期的金融、進出口類企業(yè) ,更是密集的扎堆在七條馬路及外灘周圍。各國資本競相追逐,上海灘日益熙熙攘攘。
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顯示,1843-1949年,上海共計出現(xiàn)過35個國籍2748家洋商企業(yè)。 早期登陸上海的,僅有幾家“吃螃蟹”的英商。隨著國門大開,外資在1860年代后紛至沓來,形成小高潮。這一時期,英國資本占據(jù)絕對主力。及至1900年后,美資開始發(fā)力,增長迅速,尤其在1920年代盛極一時。到1930年代,俄資、日資大量進入。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其他國家相繼撤出,唯日本勢力急劇擴張。此后,盡管國民政府努力招商引資,外資小有回暖,但已不復當年盛況。
從總量上看,日資、英資最多,俄(包括蘇聯(lián))、美次之,而較早進入中國的法德,勢力卻并不強。可以說,一戰(zhàn)后日資的快速涌入,改變了原本的列強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公共租界北區(qū)和東區(qū)被日軍控制,這部分后被稱為“公共租界日本區(qū)”,人稱“日租界”。大馬路到七馬路的租界核心地帶,也出現(xiàn)了諸多日本商賈及居留者。
1941年的租界區(qū),沿江出現(xiàn)了更多的日本人居住地事實上,外商勢力的增減,也間接反映了侵略者們在華利益的較量。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長達三十余年,直到1943年,日本為做出跟中國“友好”的姿態(tài),把租界“交還”給汪偽政府,而美國因太平洋戰(zhàn)爭同中國處于同一陣營,英美也表示將租界交還中國,盡管此時租界并不被英美所掌控,而所謂交還,也不過一種爭取國際輿論的表態(tài)。無論如何,租界名義上又回到中國人手中,而真正被中國人管理,則是1945年日本戰(zhàn)敗。
◎租界風云:黃浦路-老上海的“東交民巷”
除了大量的外商企業(yè),各國也紛紛設立領事館,主要集中在黃浦路一帶,便于管理當?shù)貎S民事務和對華事務處理。借助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且進出縣城方便,外國列強紛紛割地為據(jù),試圖在對華利益上分得一碗羹。
從1845年11月設立租界,至1943年8月汪偽政權(quán)“收回”,歷時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史宣告結(jié)束。而這百年租界史,不僅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發(fā)展史,繁華于表面,恥辱于內(nèi)里。從華洋混居到華洋分隔再到華洋雜處,租界的發(fā)展,使得上海開始接受先進的市政管理,建立現(xiàn)代工廠制度,用技術(shù)革新撬動城市高速運轉(zhuǎn),成為國際都會的典范。但這背后,卻也充斥著被戰(zhàn)爭摧毀的家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羞辱和無數(shù)國人反抗的鮮血。
從一個小漁村到赫赫有名的魔都,從囿于城墻之困的水濱小縣到國際金融、貿(mào)易和航運中心,上海于鉤沉之中尋找發(fā)展的無限可能,道路也恰恰正是這些往事的集合。
可以說,正是這一段租界的歷史,為上海市區(qū)路網(wǎng)及城市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本文節(jié)選自《尋路上海灘》項目 olivialan.github.io/way_back_to_shanghai/index.html ,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
參考文獻:
1.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70862/index.html.
2.劉云耕, 1998. 上海市路名大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3.史梅定, 2001. 上海租界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王垂芳, 2007. 洋商史: 上海, 1843-1956.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5.黃光域, 1995. 外國在華工商企業(yè)辭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6.彭國躍, 2007. 上海の道路命名年表: 社會言語學的命名論の基礎研究. 人文學研究所報, 40, pp.33-43.
7.袁燮銘, 1988, 工部局與上海早期路政.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季刊, 4, 77-85.
老照片來源:virtshanghai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