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著春秋》首發,王樹增、莫言、李敬澤共話歷史風云
近日,作家王樹增《天著春秋》首發對談在北京朗園虞社舉行。作家莫言、評論家李敬澤與《天著春秋》作者王樹增圍繞本書展開對談,暢談書中所呈現的夏商至春秋的歷史風云,思索古代戰爭的進程與影響,并從文學角度解讀這部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

對談現場
王樹增的歷史題材新作《天著春秋》,以十場古代大戰為軸,縱覽夏商周春秋千年歷史。作品以夏商至春秋的重要戰事為背景,描繪出朝代更迭、王權興衰、家國紛爭,諸侯并起的繁盛歷史圖景,書寫中國古代戰爭的崢嶸氣象。
自三代到春秋,從文明奠基到百家爭鳴,每一場重大的戰爭,都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留下痕跡。戰爭是殘酷的,但是經過戰爭,人類也在逐漸蛻變,創造出更龐大、組織更完善的社會,開辟了更廣的未來道路,同時,民族精神在戰火中得以鍛造。《天著春秋》中寫了很多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歷史事件,它們成為中華民族集體精神、品德、智慧中的一部分,比如“臥薪嘗膽”“一鳴驚人”“退避三舍”“一鼓作氣”“秦晉之好”“唇亡齒寒”等,這些事件歷經千年,至今仍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思考與行為方式。

《天著春秋》書封
談起對這部作品的閱讀感受,莫言談道,王樹增不僅僅是客觀地講述歷史,他對每一場戰事都有精辟的個人認識和看法,這是讓自己很佩服的。“《天著春秋》講述了近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數十場特別重要的戰事,每一場戰事在史書里的記載都是非常簡單的,有的就幾行字,王樹增根據史書把它鋪展開來,而且對當時軍隊的制度、裝備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有很多精彩的細節。大家在讀的時候會感覺到非常地有意思。”莫言談道。

莫言
李敬澤評價《天著春秋》:“王樹增的非虛構寫作,既寫到了事,更寫出了人和精神,既寫出了歷史的大脈絡,又寫出了歷史的細節和質地,讓我們在細節和質地中感受著人的精神。這個再向前追溯,就是司馬遷的傳統,左丘明的傳統,實際上中國文章之道,中國文章的重要來源其實就在于此,就是這個脈絡。”

李敬澤
談到自己的創作初衷,王樹增說:“關于春秋史,我關注的時間也很長。我想我們無論是讀遠古的戰爭還是當代的戰爭,實際上還是關照自己生存的命運,自己生存的環境,使我們內心能夠更安穩一些,看問題更理智一些,活得更通透一些。文學歸根結底還是寫人的,不管是五千年還是今天的,他們的掙扎、他們的苦、他們的樂,我覺得這是文學的本質。”
談起對歷史的文學書寫,莫言認為,王樹增用一個現代的文學軍事家的眼光和立場來研究幾千年前的每一場戰役,得出的結論非常新鮮、非常精辟。“我寫的像《紅高粱》系列這些小說里面也描寫了戰爭,但是我是客觀地描寫了主觀的戰爭,王樹增是主觀地解讀了客觀的戰爭,這就是我們兩個的區別。”
李敬澤回顧了王樹增的《長征》《解放戰爭》等,談道:“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歷史和來處有一個基本感受、基本知識。同樣的,《天著春秋》也是關于我們的來處、關于我們精神的源頭,關于我們中國人何以是中國人。《天著春秋》談的不僅僅是戰爭,圍繞著戰爭,我們能夠看到我們民族最初的那些精神、那些感受力、那些價值觀是怎么來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也是一本國民之書。”
王樹增也在對談中向讀者們解讀了《天著春秋》書名的含義,天,是指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具體到春秋,生產工具簡陋,生存條件蠻荒,人面對自然和族群,有太多無法解釋無法掌控之事,只能幻想人世間之外有一個力量存在,影響著他們的生存和命運,這就是天。延展到今天,天依然是中國人心里的一種存在,中國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這與先祖的心理暗示是一樣的。
三位嘉賓也聊到了《天著春秋》中引用的《詩經》,對書中的《詩經》翻譯給予極高評價。王樹增說:“《詩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文學遺產,它是在那個時代真實地記錄了平民的生活,平民的苦與樂,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我在《詩經》當中吸取的那種文學的感受,是我寫《天著春秋》的一個主要動力。在平民的心目中,戰爭是什么樣的,該怎樣去生存,什么叫榮譽,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快樂,什么叫苦難,《詩經》當中都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