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110
一分鐘,鏈接起鄉村孩子和高校學子
“數學一直85分上下,該如何提升呢?”
“能考85其實已經很棒了呢,超過了很多很多的人。”
“黑洞里有第二個地球嗎?”
“黑洞的引力非常強大,連光都無法逃脫,我們很難看到黑洞里是什么樣子的。”
“爺爺離世了,我很害怕還會有親人去另一個世界。”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可改變的規律,最重要的是記住并珍惜與親人共度的美好時光。”

在騰訊頻道上,有這樣一些特別的問答。提問者是鄉村學校的孩子們,他們用稚嫩的字跡在花花綠綠的便簽紙上,留下了五花八門的困惑:有學習的壓力、成長的煩惱,也有宇宙的奧秘、生死的憂慮。上百條跟帖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大學生。
用想象力與知識,為遠方的孩子解答一個問題,此刻的一分鐘,你便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一分鐘支教”活動,正在很多鄉村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活動由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發起,項目老師通過“問題箱”收集鄉村孩子的問題后,在騰訊頻道建立專屬社群發布問題,再由高校社團協助,動員大學生進行回答。
一分鐘可能很短,但無數個一分鐘匯聚起來,或許就能改變一個鄉村孩子的未來。
01 因為哥哥姐姐的回答,她更有藝考的動力了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柴老師,去年底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在她看來,鄉村小學的教育環境面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文化困境。
“我們學校是云南省的一所村小,村里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柴老師深切感受到鄉村閱讀基礎設施的匱乏,“鎮上有一家書店,但并沒有太多適合孩子的書,也沒有定時更新書單。”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祖輩沒有能力看管,周末回家后,多數孩子會沉迷于手機短視頻。一些孩子把短視頻里的段子掛在嘴邊,舉手投足間模仿主播夸張的行為,甚至會發布不良內容以博得朋友們的點贊。在這樣的信息消費下,孩子們逐漸變得無法專注和深入思考。
學習動機的失當,同樣被教育研究者視為制約我國農村學生教育成長的重要隱形“殺手”之一。柴老師所在的村里只有一所“好初中”,她觀察到很多孩子都抱有這樣的想法:“我努力考上好初中又怎么樣,將來不還是要去打工嗎?”
盡管如此,鄉村孩子們的淳樸還是常常感染著支教老師們。柴老師曾在期末最后一節英語課上,讓孩子們寫寫學期感言,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紙條上表達了對她的感謝,“孩子們對我的愛非常赤誠。”
在當地村小,往往是在支教老師們到來之后,才開始設立英語、音樂、美術和各類素養課程。去年12月,柴老師和學校其他三位支教老師一起,與中國人民大學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合作開展了三輪“一分鐘支教”活動。
在為孩子們“鴻雁傳書”的過程中,老師們欣喜地看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起初,孩子們好奇北京的生活,問題大多圍繞吃喝玩樂和大學日常;隨著彼此了解加深,孩子們的提問角度更加多元,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兩個班的56個孩子共計提出了300多個問題,有的孩子一個人就提了四十幾個。

一個孩子問:小兔子的壽命是多長?柴老師后來了解到,他家里就養了兔子,他想要知道兔子能陪伴自己多久。
一個孩子問:哥哥姐姐們,詩是什么,什么是好詩?“因為我在學校開設了課后閱讀服務,能夠感覺到他對詩歌的主題很感興趣,這也讓我很欣慰。”
最讓柴老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想要藝考的小女孩。她在學習上不是很自信,在繪畫方面卻很有天賦,“我就鼓勵她,你可以嘗試一下走藝術類道路。”于是她就向哥哥姐姐提問如何準備藝考。
在騰訊頻道收到回復后,柴老師把解答打印出來,和問題一起貼在黑板上。前兩天在期末的感言紙片上,小女孩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老師謝謝你,讓我知道了藝考這條路。藝考我來了!”
這些片刻的感動,落在一問一答之間,更發生在兩年漫長的支教生活中。在這兩年支教中,美麗中國項目老師為鄉村孩子們帶去更多認識世界和發展興趣的機會,陪伴孩子們成長,但支教老師們深知,鄉村教育仍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的長期事業。
“我覺得這些事情的意義在于告訴孩子,世界不止眼前那么大。”柴老師說,“那么他可能就會去想更大的世界里有什么,我可以去那里做什么,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02 對話“小時候的自己”,治愈了遠方的他們
在四川大學的頻道里,六年級的李貴留下了這樣的問題:“我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英語真的還來得及嗎?”
這條留言被瀏覽了9047次,478名川大的哥哥姐姐們在評論區現身說法,告訴他,現在開始學英語可真是太不晚了:
“李貴小朋友你好啊,像你現在有學習英語這個想法已經很好了。”“只要我們現在付諸行動,一切都來得及。”大學生們的回答,充滿了肯定、鼓勵和贊揚。

據美麗中國招募部工作人員洪鎮介紹,在活動開展初期,部分大學生的回答比較隨意,針對這些情況,活動從第四期開始對大學生的回答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語言必須要有親切感,使用合適的稱呼和語氣詞,就像與孩子面對面交流一樣;同時,要確保回答內容通俗易懂,尤其是科學類問題,要考慮到鄉村孩子的理解程度。
不少參與過“一分鐘支教”的高校志愿者都提到,與鄉村孩子的對話讓他們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有些大學生自己也曾是留守兒童,有些雖然沒有鄉村生活經歷卻也有著相似的成長煩惱。
“看著小朋友們的稚嫩筆跡,一種‘我真的長大了’的感慨填充在我的心里。”志愿者俞同學說。
在支教的“一分鐘”時間里,她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有些問題我當初是不是按照我現在的回答來做的?我小時候的做法現在可以作為一個回答來引導其他小朋友嗎?”這種對話與反思,讓他對過去的遺憾釋然,對被忽視的東西重新警覺。
志愿者陶同學則對鄉村教育的發展有了更多思考:“在一些偏遠地區,教育條件和資源可能還是無法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國家仍需進一步投入資金和教師,盡力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在他看來,在一些教育條件可能不錯的地方,看似孩子們的成長條件大多已得到滿足,但他們的心理狀況容易被忽視。
“一味地追求成績和排名,而扼殺孩子的天賦和創造力,只能給孩子徒增煩惱和痛苦。”陶同學表示,希望老師們能夠因材施教,所有孩子可以快樂成長。

截至目前,53位正在鄉村支教的美麗中國項目老師們帶領著8000+位鄉村小學生,在35所高校的41支合作社團的支持下,共同舉辦了美麗中國“一分鐘支教”活動。最終,6000多位大學生參加活動,為鄉村孩子們1萬多個疑問累計提供了超過25萬條回答。
這場10歲與20歲的隔空對話,讓他們都相信,“克服恐懼,不斷成長,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03 在這里,讓每一分鐘更有價值
2022年9月,美麗中國2022級項目殷文靜老師來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濱江學校支教,教授四年級科學。為了讓孩子們可以認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她設置了“殷老師信箱”。
隨著提問的積累,太多需要花不少精力去仔細回答的奇特思考逐漸浮現。于是,她將“殷老師信箱”搬到線上,變成孩子們與遠方的愛心人士的一個信箱。
這便是“一分鐘支教”活動的雛形。
美麗中國與各高校社團積極溝通,希望能夠將這一有意義的活動推廣出去,再由社團同學招募校內志愿者回答鄉村孩子問題。隨著活動規模的擴大,對平臺功能的便捷性與穩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原平臺功能受限,活動參與體驗并不理想,志愿者參與人數不夠多。”洪鎮回憶起活動初期遇到的挑戰時說道。
最終,在騰訊SSV(騰訊研究院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的推薦下,“一分鐘支教”活動找到了騰訊頻道這一更適宜的平臺,同時得到了頻道官方的幫助和支持,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騰訊頻道已覆蓋全國85%的高校,憑借其平臺優勢,騰訊頻道官方在四川大學和山東大學的高校頻道試點推廣“一分鐘支教”活動,直接撬動頻道內同學參與,推廣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山東大學的高校社團最初自建“一分鐘支教”頻道開展招募,響應者較少。然而,當活動轉移到山東大學威海校區的高校頻道“小黃鴨”后,山大志愿者人數從65人激增至605人,評論數從1031條飆升至7092條。

在“一分鐘支教”的問答中,常常能感受到鄉村孩子們的迷茫。四年級的顏馨這樣提問:“為什么家長認為學習是一定的出路?”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指出,“自身擁有的資源和條件越少的人,人生越早面臨重大的人生選擇,每一步都在做重大選擇,每一步都不敢選錯,一步錯就步步錯。”但她也認為,對于寒門學子來說,也可以給“熱愛”留一些空隙。
四川大學的志愿者王三謀就給顏馨提供了其他的“出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只要努力發掘并堅持走自己的路,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而志愿者仲浩源則提出,“從廣義上來說,我們的一生都需要學習,這不只是指你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這個世界有比課本上的知識有用、神奇得多的知識和技能。”

在騰訊頻道上,就有眾多技能交流學習活動正在開展。在當下教育與就業形勢下,部分學生發現學校所學與求職所需技能存在差距,騰訊頻道為大學生提供了補充學習的平臺。
在3D建模頻道,一名同學把自己做的“半成品”放上網求助:“有沒有人可以幫我把這個模型的腳給做出來,拜托拜托。”這則內容引來了1.1萬次瀏覽量,評論區有的支招,有的調侃,恰如教室里的熱烈討論,這種互動不僅幫助了求助者,也讓其他同學在討論中學習到了新的技巧。
在Python學習基地頻道,管理員“無形”和其他管理員們創建和運營頻道的過程無疑是技術圈古典分享傳統的真實寫照。他們在頻道內組織無償的Python線上培訓課程,從0開始做一個基于Python的聊天機器人,而最終機器人的成果也會在頻道里沉淀和分享。
這些技能學習類頻道的存在,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補充學校教育、提升自身技能的平臺。通過頻道內的學習和交流,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正如志愿者陶同學所言,“學校知識不足以應對實際工作所需,高校學子需要擴寬學習和就業的渠道。”
新的一年,鄉村孩子和高校學子的對話還在持續,美麗中國和騰訊頻道對“一分鐘支教”活動也有了更多期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