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構建從原料到廢棄物的閉環?上下游信息共享需制度先行
·產業鏈條中的信息共享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哪些產品數據需要披露,數據如何監管和使用,都缺乏明確標準。
·當下,可持續領域關注的焦點或許不該過度集中于技術本身,而在于讓制度設計和周密的驗證走在技術應用之前。
資源再生行業涉及的環節多,產業鏈條長,參與主體眾多。生產要素如何真正循環,實現“原料--產品--消費--回收--再生原材料”閉環,順暢的信息流是關鍵。現實中,產業鏈上下游缺乏共享和可用的信息是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障礙。
如何破除信息壁壘,讓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交互更透明?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就系列問題采訪了學界、企業界、創新孵化器、環保組織等多方從業者。多位受訪者提到,資源再生行業在中國依然是一個偏傳統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尚未得到廣泛應用。以固體廢棄物回收為例,目前城市中很多廢棄物回收依然依靠小型回收商“走街串巷”,之后再集中到區域性的拆解園區進行回收利用。這一拆解網絡路徑龐雜,常存在廢棄物信息缺失、上下游參與方信息交互不暢等問題。
但產業鏈條中的信息共享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哪些產品數據需要披露,數據如何監管和使用,都缺乏明確標準。當下,可持續領域關注的焦點或許不該過度集中于技術本身,而在于讓制度設計和周密的驗證走在技術應用之前。

格林美深圳研究院內的舊物回收數字化平臺。作者倪瑜遙拍攝于2024年10月。
建共享數字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數字化水平
循環經濟產業鏈上下游要實現更透明和便捷的信息流通,一種路徑是提升行業數字化水平,具體路徑有構建共享的數字平臺、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構建分布式數據庫等。
一些資源再生企業已開始實踐數字化轉型,在企業之間探索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例如2024年4月,格林美與順豐物流、視源股份、景津裝備、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數字化回收平臺、建立逆向回收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開展設備更新升級再制造、建設再制造設備和二手設備的線上線下展示與供應鏈銷售大市場體系。
相較于電子廢棄物回收、日用消費品回收等起步較早的循環領域,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方面近年來數字化轉型較為突出。2021年3月,由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建設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建成啟用。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對進出上海的動力電池進行溯源管理,對動力電池在生產、銷售、維修更換、回收、退役、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信息追蹤。根據官網數據,目前平臺接入車型2494款,總接入車輛154.62萬輛。
除了數字平臺外,區塊鏈也在循環經濟領域信息溯源和共享方面發揮作用。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可溯源,提供準確信息,幫助厘清產業鏈中各環節的權責。
通過區塊鏈作為數據庫支撐的電力儲能和消納系統已在國內運用。由國家電網依托區塊鏈信息基礎設施打造的“國網鏈”平臺在2020年投入使用。該平臺旨在實現綠電生產、交易、消納等全過程信息上鏈。位于青海的海西多能互補示范工程是“國網鏈”的一大應用場景。該工程實現共享儲能模式,統籌參與鏈條中的國企、民企,風電、光伏等不同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和交互。儲能交易合約和執行結果在區塊鏈平臺完成存證,鏈上數據向政府、監管機構和用戶開放。
以“國網鏈”為基礎的綠電消納和溯源體系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得到試點應用。通過集成電力營銷、調控、交易等業務系統,實現冬奧綠電來源、綠電結構、綠電傳輸、綠電使用等溯源信息的展示和共享。

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平臺,北京、張家口兩地三賽區實現統一調控。
探索構建數字化、規模化的逆向物流體系
以固廢回收領域為例,目前城市中很多廢棄物回收依然依靠小型回收商“走街串巷”。環保組織深圳零廢棄的政策顧問劉華談到,“走街串巷的回收商販就像毛細血管,依靠他們將散落在居民手中的廢棄物吸納到回收網絡中。廢棄物會流經不同層級的中間商,最后集中到區域性拆解園區。”這一回收網絡鏈條雜亂,存在廢棄物難以溯源、上下游信息不透明等障礙。
近年來,在物流、資源再生、制造業等領域,一些企業嘗試通過合作推進逆向物流的數字化和規模化建設。格林美在2024年4月發布的公告中提及與順豐物流的合作協議:雙方共建數字化回收平臺,實現信息并網、數字連通;按照“分散回收、集中配送、利用規范”的原則組合各自的產業基地與倉儲物流,構建逆向回收物流體系與倉儲體系。逆向物流體系的數字化整合將提高廢棄物回收率,推動資源再生行業轉型升級。
“固廢回收行業在中國依然是一個偏傳統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帝國之友創新中心常務理事、英國T10創新中心總經理陸映妮談到。她目前關注的領域之一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廢棄物從拆解到資源化利用的回收閉環。“固體廢棄物進入拆解廠后,經由后續處理重新變成原材料,在這一段鏈條中各參與主體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她指出。她所參與的一個項目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協助回收站、拆解廠等各個主體實現及時的信息交互。
陸映妮談到,2021年,她所在的團隊曾嘗試與國內一個電子廢棄物拆解廠合作,研發應用程序以優化廢棄物回收路徑。拆解廠在與廢棄物回收網點合作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障礙是回收網點分布零散,不同網點的貨源狀況不明晰。如何規劃合理的固廢收購路徑,提高運輸效率,需要拆解廠和不同網點之間信息交互順暢。這是應用程序著力解決的問題。
“如果一個回收網點有5臺電子廢棄物需要回收,另一個網點有10臺。他們都在我們的應用程序上登記。不同網點的廢棄物加起來剛好可以裝滿一輛車。這時拆解廠就可以安排一輛回收車,一次性將這些廢棄物運送回廠。”陸映妮如此解釋軟件的運作模式。
但在實踐中,團隊發現軟件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除了預約回收外,團隊還希望通過該應用程序實現廢棄物的信息登記。陸映妮告訴澎湃城市報告:“我們也為回收站提供了針對不同類型廢棄物的電子標簽。操作者在預約回收時為廢棄物貼上標簽,掃描后軟件中就能采集到相對完整的廢棄物信息。”但在實際工作中,操作員很多時候難以掌握這一相對復雜的程序。
“現在這個軟件就成了回收站向拆解廠預約送貨的程序,而難以實現廢棄物信息采集的功能,我們在設計時沒有預料到這項技術的落地會存在如此挑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循環經濟上下游的信息交互確實會遇到很多壁壘。”陸映妮指出。
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依靠物流網絡,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則需要依托逆向物流系統,即將散落在消費環節的廢棄物聚攏到回收、分揀和再利用環節的過程。逆向物流系統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回收路徑不清晰、缺乏標準化的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困難等障礙。

堆疊的電子廢棄物元件。視覺中國 資料圖
供應鏈上下游的信息交互如何更透明
區塊鏈在碳市場、能源、綠色金融、可持續產品供應鏈溯源等循環經濟領域中亦得到運用。國際清潔能源創新加速器機構New Energy Nexus首席研究員、ISO可持續金融科技工作組專家陳鈺什向澎湃城市報告解釋,“區塊鏈一是有數據屬性,通過與其他技術的組合提供透明性和可溯源能力,構建去中心化的多方協作模式;二是交易屬性,區塊鏈自帶分布式的清結算交易系統,在代幣化的應用場景中提供流動性和定價能力。”
New Energy Nexus相關研究表明,區塊鏈在可持續領域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自愿碳減排市場和能源領域。區塊鏈能幫助解決自愿碳減排市場由于缺乏中心化交易導致的項目信息不對稱、標準不統一、重復認證、項目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區塊鏈在能源領域的應用集中在分布式能源的清算、結算,以及清潔能源的溯源方面。作為去中心化的技術,區塊鏈允許參與方直接進行能源交易而無需經過中介平臺,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在產品溯源領域,區塊鏈因其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證了供應鏈數據的透明性和可溯源性,在產品護照等證書中得到應用。從2024年開始,歐盟陸續推進系列新法規,要求幾乎所有在歐盟銷售的產品都必須配備數字產品護照 (DPP)。該舉措是《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的一部分,旨在通過披露產品材料構成、原產地、處置建議等信息,以提高產品價值鏈的透明度。
目前已有一些企業在推進產品護照。例如總部位于挪威的鋁生產商海德魯(Hydro)在與家具制造企業合作時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DPP試點項目。海德魯的兩個綠色鋁品牌——再生鋁(Hydro CIRCAL)和低碳鋁(Hydro REDUXA)獲得了獨立第三方認證。這些認證存儲在區塊鏈上,可提供經過篩選的、可靠的可持續發展數據,并可納入DPP。該護照能驗證諸如生產日期和地點、材料成分以及環境足跡等產品信息。
要提高產品供應鏈的透明度,除了技術支持外,還需要付出相應的監管成本,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陸映妮談到,“區塊鏈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還需要配合其他的管理方式。比如在供應鏈各環節進行現場抽查,對產品進行細致的標簽分類等。”
但在國內現行的條件下,區塊鏈依然難以在循環經濟中釋放其技術潛力。一大障礙是技術的合規性。Web3(運行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去中心化互聯網)在資產、服務和治理模型層面缺乏明確的管理標準。例如,代幣化在國內尚不具備法律層面的可執行性。
此外,區塊鏈的應用還面臨與現有行業規則對接的挑戰。在參與方之間構建共識和信任體系,是區塊鏈項目落地的關鍵之一。陳鈺什指出,“區塊鏈能提供的是上鏈之后信息的可溯源性,但前提是所有上傳的數據是經過嚴格的標準認證的,保證真實可靠;以及各參與方都認可這個體系。”
要在循環經濟中實現更透明的信息交互,構建有效的規則和信任體系是首要條件。選擇何種路徑來制定循環產業上下游的規則,需要視具體情境而定。“如果中心化模式能夠產生足夠高的信任程度,比如一個大型組織能整合各方數據來搭建數字平臺,能穿透到系統的最底層,這種場景其實不太需要區塊鏈。”陳鈺什進一步解釋。

歐盟循環經濟計劃的政策概覽。 歐盟官網 圖
技術的雙刃劍:信息共享與企業機密的矛盾
信息交互更加透明,也意味著產業鏈條中的各參與方需要披露更多信息。在實踐中,企業出于泄漏商業機密的顧慮不愿共享數據是常態。此外,信息共享的機制和法規也仍處于起步階段。哪些產品數據需要披露,數據如何監管和使用,這些問題都缺乏明確的標準和共識。
以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為例,電池使用數據的披露有可能透露企業的經營情況。上海海事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默告訴澎湃研究員,根據她對上海新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行業的調研,通過動力電池的損耗數據可以推算出電池型號的銷量分布。“因此一些電池廠商可能不愿意與產業上下游的各方實現數據互通。”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可持續領域的信息共享同樣面臨挑戰。歐盟在2022年7月發布的《產品電子護照報告》指出,目前仍未有對于DPP的明確定義,諸如產品標識符(identifiers)、底層數據空間(underlying data space)和知識圖譜(knowledge space)等技術元素是否該被納入DPP,也依然存在爭議。此外,DPP的適用范圍也尚不明確。對于建筑物、飛機、機動車等復雜產品,為其中的零部件建立單獨的電子產品護照可能帶來過高成本。
上述報告還指出,誰來管理公共強制的電子產品護照系統,以及如何進行管理?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企業對于公開特定的敏感數據常常存在顧慮。因此對數據訪問權限、匿名性保護和脫敏處理是必要的。
陸映妮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即對不同參與主體的信息查看權限進行限制。在“原材料—產品—消費—回收—再生原材料”的鏈條中,對不同環節的參與主體采用不同的數據接口,從而保證每個參與者都只能獲得最必要的信息。同時她也強調,這并不意味著進入流通環節的數據是百分百安全的。
循環和可持續領域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交互如何更透明,這并不只是技術問題。技術本身是客觀中立的,但如何將技術應用于社會系統,則牽涉到更復雜的利益博弈,需要周全精細的制度設計和審慎的驗證。

海報設計:白浪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