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筑師應對開放領域有深度的思考
我覺得人生經歷從來沒有被荒廢過,每一段歷程都有它特別的意義。
——童明
▎"荒廢"時光里的哲學思考
我和王澍是同一屆到同濟讀博的。在記憶中,前兩年除了上課外,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在哲學上,有時會一起到復旦去聽張汝倫的課。王澍那時整天捧著胡塞爾,我的興趣則是康德和海德格爾?,F(xiàn)在回憶起來,在我的成長經歷中,這是最具啟蒙意義的一段。
哲學可能是最嚴謹、最具有詩性的語言了。當時讀陳嘉映翻譯的《存在與時間》就留下了這樣的感受。整本書從一開始就進入到異乎尋常的嚴格狀態(tài),似乎就是和一些基本概念較勁,一遍又一遍地洗滌文字中那些不清楚、不干凈的地方,不斷地敲擊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信以為真的觀點。一旦那些浮于表面思維的雜質被去除之后,就看到了那種思考方式的偉大和震撼之處了。雖然看不懂德文,但是也能感覺到陳嘉映的中譯本足夠強大,從哲學家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對人的思維到達何種程度的精確性剖析,一遍一遍去咬文嚼字直擊邏輯根源中的瑕疵點。
2006年,蘇州十全街蘇泉苑2006年,蘇州十全街蘇泉苑相比起哲學家,建筑師的那點兒思考是非常稚嫩的。那種不斷擊打自己的靈魂,對思想習性進行深層的反省,在其他場合中并不多見,但好像也就越來越成為我的一種熟悉語境,維特根斯坦、梅洛·龐蒂……,似乎一有什么感到迷糊的地方,就會下意識地回到這一領域中去尋求解答,或者尋找慰籍。所以有段時間會真正上癮其中,感覺好多正事被荒廢一旁。
▎"茫然"也許不是最壞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被分裂成這么多的狀態(tài),每天過的像一條八爪魚似的。每個人的性格或者狀態(tài),并不是想怎么塑造就可以怎么塑造的,更多的可能還是取決于機緣巧合,所以我也不打算去改變什么。一個人能夠真正有意識地把握和掌控自己軌跡的機會并不多,很多事情似乎就是這樣一閃而過,而在這一瞬間,一般人是很難反應過來,獲得清楚認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只是憑著一種慣性去做事,并不帶有某種清楚的預謀或目的,但是幾年后,或者十幾年后,還是能夠感到當時的那種本能反應還是對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過程中逐漸體會和把握的。
2006年,蘇州十全街蘇泉苑茫然,我并不避諱這一點,這是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我不是那種先知先覺或者大徹大悟的人。在真實的環(huán)境里,有太多的不可預知因素,可能前面的價值體系好像已經比較堅固了,但一瞬間它又會煙消云散。直到今天,我覺得依然還處在這種狀態(tài)中。我并不抗拒這種變化或轉折,但是覺得在這種過程中能夠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知和看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開放領域中的"花房建筑"
在我看來,目前大多數(shù)建筑師的做事方式,是在一種封閉狀態(tài)中進行的。就像一個無菌無害的實驗室,清除了亂糟糟的現(xiàn)實景象,也不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也沒有不知發(fā)自哪里的不同聲音,也沒有造價成本方面的問題,就像是一個從恒溫花房中培育出來的花朵,放在聚光燈下,拍些照片,然后在媒體網絡上進行傳播。即便是偏向現(xiàn)實性的建筑實踐,無論是關于功能、技術或者社會問題,但是本質上面依然還是一種花房建筑,所以并不特別困難。實際上給出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稍微具備一些良好的品味和手段,基本上都能做的出來。
2009年,杭州中山路改造項目2010年,上海嘉定大裕村,周春芽藝術工作室如果談一下我目前所思考的或者認為更加值得探討的,應該是建筑設計的放領域,這可能對于當前建筑而言是一個走出困境的機會,但對于建筑設計而言也會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所謂的開放領域,就如在奧運會中,除了在游泳池里舉行的游泳項目,還有一種在江河湖海開放水域里所進行的比賽。泳者并不知道水深水淺,也不知道有什么水草石塊、漩渦湍流,這對于一個泳者來講,是一個真正的挑戰(zhàn)。而在建筑學領域里面,建筑師如何在湍急的時代環(huán)境中去適應調整?建筑學是否還能夠有所作為?如果建筑師有點理想或者還有點追求,那就不應該僅僅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孤芳自賞。
2018年,浦東金橋鎮(zhèn)佳虹花園前天跟我們施工隊的老板聊天,他以前幫我們一起做了北京東路的貴州西里弄微更新,后來又幫我們做了浦東金橋社區(qū)的小改造。他說后面這個項目輕松多了,為什么呢?因為整個工地現(xiàn)場可以用圍欄封閉起來,工人在里面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效率高出很多。但是在里弄社區(qū)干活的時候,現(xiàn)場沒法封閉,通道還要走人,生活還要繼續(xù),所以沖突得很厲害。不說別的,可以施工的時間只有上午和下午那區(qū)區(qū)幾個小時,影響了午睡有人就會出來罵娘,路走不過去就推你的腳手架。第一天施工為了要打掉一塊凸出的混凝土地坪,旁邊的居民就攔上不讓施工,足足拖了三個星期,工人被罵跑了好幾批。
2018年,浦東金橋鎮(zhèn)佳虹花園項目中還有一個弄堂中的小廁所改造,這是一個人人討厭,但又不得不要的地方。我們絞盡腦汁想了很多,主要就是想把對著主弄的門窗開到其他地方,避免氣味和視線干擾。但怎么也沒想到,原先覺得毫不相干的三樓人家跳出來阻擾,因為稍微向外突出的入口影響了他的心情。又一次僵持了三個星期后,通過方案的不斷調整總算解決了……所以說,這個設計就是經由談判出來的一種結果,雖然可能在精致化的今天并不值得一提,但卻讓我覺得建筑師的角色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你才能對問題作出最終和最好的綜合,并實質性地進行解決,而這一切都需要當場,在不那么理想的狀態(tài)下作出決定。"
總而言之,這種場合對于建筑設計而言是個極大挑戰(zhàn)。開放性的話題并不新穎,但卻沒有得到比較正式或者深入的討論。建筑設計如何應對開放領域,這是沒辦法事先預設,也沒辦法提前準備。但也并不意味著沒有一種合理途徑,去進行操作。其實在以往年代里面,我們從工匠精神中可以看到,但目前的話題可能有所不同,因為工匠操作也是相對封閉的。
2017年,北京東路貴州西里弄微更新作為一個真正的建筑作品,它必然是發(fā)生在開放領域中的。因為一旦得以建成,它必定是要回歸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都得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建筑不可能僅處在一個封閉孤立的、完全清空的場地里,理想化的建造,然后在聚光燈下拍拍照片,而沒有那種質疑、斗爭、妥協(xié)、計謀,那就已經脫離現(xiàn)實建筑的本意了。當然也不是否定一種相對獨立而清晰的所謂建筑學的必要性,它依然是有必要的。因為在面對著現(xiàn)實性的挑戰(zhàn)時,建筑師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定力,能夠在瞬時間,對于問題應該如何回答,結構應該怎么變化,材料應該怎么調整,特別是原先的邏輯關系斷了,又應該如何重新去銜接,這都依賴于你所具備的素質和涵養(yǎng)。
任何時代都有這個需求,不能沒有內部的邏輯性,但是建筑師不能把它當成全部??赡?9%的建筑是在開放領域中發(fā)生的,它們有不同的甲方、有不同的用戶,需要去面對使用者,面對各種各樣的因素。不能說一旦陷到這里面,就不存在建筑問題,或者藝術問題。
我認為建筑項目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但是建筑設計卻有。如果說建筑設計要顯示出一定的能力,就是要能夠在更具有日常性的環(huán)境中進行工作。所以這對于建筑師而言是一種真正的挑戰(zhàn)。固定的套路沒有用了,但是還能夠有序地做出反應。
2017年,北京東路貴州西里弄微更新-1北京東路貴州西里弄微更新2017年,北京東路貴州西里弄微更新▎建筑師要直面時代
前些天在香港大學的上海中心做了一個講座,主要內容是關于30年代畢業(yè)于賓大的第一代建筑師在上海所從事的建筑實踐。換個角度而言,他們那代人的工作現(xiàn)在看來還是非常實際的,本質上無論多有追求的建筑事務所,只要是一個正常的公司運行,在現(xiàn)實中肯定需要面對來自于商業(yè)性的、政治性的因素,要應對市場、甲方或者政府的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作品里,明確地感受到作為優(yōu)秀建筑師的素養(yǎng)。無論是西洋古典式的立面,還是簡潔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很多項目都是一絲不茍、精準到位,富有思想的。我們以往過多的受到了形式風格的困擾,而忽視了他們在建筑操作中所奉獻的智慧和才思,這對于我們今天而已仍然有著重要的可比性。
2017年,上海衡復微空間建筑必然存在于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中,展覽、交流或者傳播雖然是很重要的體驗方式,但是它絕對取代不了人們在真實世界中所獲得的那種體驗。雖然以前也參加過很多發(fā)表或者展覽,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好像始終提不起特別的興奮或者激發(fā),對于建筑專業(yè)來講,展覽本質上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因為它不是繪畫或者雕塑,放在房間里面封閉性的一種孤芳自賞的狀態(tài)。
可能在一個網紅世界逐漸普及的時代里,有些不太適應,我的思想有些古板,但還是認為建筑師要有能力或有必要去選擇面對波濤洶涌的現(xiàn)實領域。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建筑思想,建筑師如何對真正的現(xiàn)實,什么是建筑師真正要去面對的,要做出思考,這個對建筑師非常重要。
建筑問題,它大多數(shù)都來自于現(xiàn)實世界,來自于日常生活,如何再把它反饋回去,這是需要建筑師去看到和思考的。因此不應該抱守教條中的固有思維,而是走出去,看到世界中真正的現(xiàn)實性。
▎當代城市發(fā)展的深刻思考
我在同濟正式的工作領域是城市規(guī)劃,在這個領域中你會聽到太多的冠冕堂皇、無比正確的言辭,但是最終,還是需要一個落地的途徑,就像精準的外科手術,把那些設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呈現(xiàn)出來。其實我也感到目前我所處的格局也是挺好的,城市讓你所做的事情更具有現(xiàn)實性,建筑同樣也讓你感受到存在的現(xiàn)實性。
2017年,上海衡復微空間今天的建筑設計已經越來越多元化了,在現(xiàn)實中已經越來越不可或缺。我們最近所做的一些事情,既有在老城區(qū)中的更新改造,也有在農村的宅基地清理規(guī)整??梢越洺?吹?,很有意思,那些在城市規(guī)劃指標、數(shù)字上顯得完美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中很難實現(xiàn),或者效果也并不怎么樣。僅僅只是一些抽象化的指標、規(guī)范、標準,并沒有太大的效用。還是需要一種具體方式,把它想法在真實的場地中實現(xiàn),把它真正的能夠落地。很多人擅長口若懸河的發(fā)布這樣的觀點和那樣的觀點,但是對于最根本的現(xiàn)實而言,依然擺脫不了最后這一下子的具體操作。
2017年,上海衡復微空間但是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并不會存有一種比較定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依然是值得認真反思和思考的。就像在20世紀初,現(xiàn)代主義建筑開始崛起時,面對前所未有的時代變革,不曾遇到的規(guī)模化大生產,那批建筑師所思考的,成為了我們今天所接受的一段歷史。今天,生活狀態(tài)依然在改變,社會環(huán)境依然在變革,一個建筑做得對不對?建筑師應該如何去操作?去跟時代當下去銜接,這些都需要更為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僅僅為了一種很酷炫、很抽象的蒼白照片,但那又有什么含義呢?
建筑師依然需要一種內在的專業(yè)能力,一種時代屬性的力量,去變革現(xiàn)實,賦予生命。就像布魯奈列斯基,重要的不在于他做的和別人不一樣,而是在于那種理性思考,是在別人搞不下去的時候,他給做上去了。所以思考與實操兩者合一,這才是建筑師本身要具有的建筑才能。
本期索引
檔案編號20190215
【74-3-1】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的體現(xiàn),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內容。
【74-3-2】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就是根據概念對所面臨的事物和問題進行推理和判斷,概念是大家公認為正確的人或事,多用的方法是找先例。
本文圖片由梓耘齋建筑TMstudio提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