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約1/4淡水動物面臨滅絕風險
《自然》1月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評估了淡水動物群的滅絕風險,涵蓋了2.3萬多個物種,發現被研究物種中約24%面臨滅絕風險。這項分析凸顯了污染、水壩、農業和入侵物種帶來的主要威脅。
圖源:pixabay
淡水是10%已知物種的家園,這一多樣性帶來了多種益處,如營養循環、洪水控制和緩解氣候變化。淡水生態系統受到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影響,但一直缺乏對這一生態系統中物種滅絕風險的全面評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Catherine Sayer和同事為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提供了多分類群全球淡水動物群的評估結果,其中囊括了23496種魚類、十足目甲殼動物(如蟹、小龍蝦等)和蜻蜓目(如蜻蜓和豆娘)。總體上,這些物種中接近24%面臨高滅絕風險;相比淡水魚類(26%)和蜻蜓目(16%),十足目的受威脅物種百分比最高(30%)。在被研究的物種中,54%的瀕危物種被認為受到污染的影響,39%受水壩和取水影響,37%受到土地用途改變和農業相關效應的影響,28%受到入侵物種和疾病影響。
世界四成樹種面臨滅絕風險
據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10月29日報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近日發表評估報告宣布,全球大約40%的樹種面臨滅絕風險。
評估報告精確計算出,在所評估的47282個樹種中,至少16425個樹種面臨滅絕風險。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現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的樹種面臨滅絕風險,風險最高的樹種位于海島。熱帶地區的樹木面臨風暴或其他自然災害的風險較高,氣候變化、城市發展和砍伐森林令其處于風險之中。
國際鳥類聯盟氣候與森林處負責人克利奧·坎寧安說:“這項對瀕危樹種的重要分析報告凸顯了保護和恢復多樣性、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多么重要。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瀕危鳥類物種依靠森林生存。為了依靠森林獲得生計的當地社區和原住民,為了依靠樹木生存的野生動物,為了增強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必須認真對待評估報告。”
另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28日報道,全球大量樹種面臨滅絕的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陸地生物中的這一部分進行的首次全球評估揭示了這一點。更重要的是,瀕危樹種的數量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所有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物種數量之和的兩倍。全球有192個國家和地區都面臨這一問題。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島嶼上的瀕危樹種所占比例最高。島嶼上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為城市發展而砍伐森林、農業生產活動、物種入侵和病蟲害等。但是,如果說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那么氣候變化(導致干旱和暴雨更加頻繁)對熱帶森林的影響也同樣令人擔憂。另外還要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事實上,在南美洲這個地球上樹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已評估的13668個樹種中,至少有3356個面臨滅絕危險,比例約為25%。這主要是由于農業和畜牧業活動的擴張造成的。
這場樹種危機還產生了連鎖影響。森林的損失會影響大量植物和真菌物種,破壞碳和水的循環,導致土壤條件惡化,并危害人類的生活。瀕危樹種紅色名錄上的2000多種樹木可用作藥材、食材或燃料。
西班牙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家費爾南多·巴利亞達雷斯認為,將恢復擁有樹種多樣性的森林與商業種植或大規模人工造林區分開來是非常重要的。他說,在商業種植或大規模人工造林中,很少有樹木能夠長期存活。
對于人工造林的方法,巴達亞達雷斯表示:“科學界認為,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恢復一小片退化的森林要比種植大片單一樹種有用得多,即使前者從照片上看起來不那么顯眼。”
氣溫升高將加劇物種滅絕風險
在最新一期Science雜志上,一項包含30多年研究的新薈萃分析表明,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全球物種的滅絕風險:溫度升高1.3°C時會有1.6%的物種受到威脅;升溫5.4°C時,該風險則會上升至29.7%。
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全球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導致物種的分布、相互作用和種群動態改變。雖然某些物種會作出適應性變化或跟隨氣候變化而遷徙,但其他物種則會面臨種群規模下降、活動范圍縮小及可能滅絕的風險。
最近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預測:超過一百萬個物種有滅絕風險,但氣候變化對這些預測的具體促成作用還不清楚。為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人們需要在全球范圍內了解這些風險,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許多數據集進行全面的綜合。
為了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滅絕風險進行定量估計,研究作者Mark Urban進行了一項正式的薈萃分析:該分析結合了485項研究的550多萬個單獨預測,它們涵蓋了大多數的已知物種。
通過將研究數量擴增三倍,并利用考慮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復雜建模方法,作者的分析極大地推進了先前的評估。
根據研究結果,在目前的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氣溫要高出1.3°C)下,預計1.6%的物種將面臨滅絕。當氣溫升幅達1.5°C(巴黎協定所設的目標)時,物種的滅絕風險將上升至1.8%,如果氣溫升幅達2.0°C時,物種的滅絕風險將進一步上升至2.7%。隨著國際溫室氣體所定的排放目標預計會導致氣溫上升2.7°C,屆時每20個物種中將有1個會面臨風險。
除此之外,物種滅絕風險會急劇上升;在氣溫升幅達4.3°C時,物種滅絕風險為14.9%;當氣溫升幅達5.4°C 時,滅絕風險則會達29.7%。
兩棲動物、山區、島嶼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以及棲息在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物種所面臨的威脅最大。
人為因素已致近600種植物消失
2019年,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針對植物物種滅絕而進行的全球首次全面調查數據表明,自18世紀中葉以來,平均每年有兩種以上的植物物種因為人類的原因而從地球上消失,從那時至今,近600種植物因此滅絕。
此前,植物學家們最樂觀的猜測是,從1750年到現在,只有不到150種植物物種滅絕,但這是基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而得出的數字。眾所周知,該名錄上收集的植物品種僅占所有植物的一小部分。
現在,由瑞典和英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團隊分析了英國倫敦基尤皇家植物園保存的一個以前未發表的數據庫后,得出結論稱,真正的數字似乎高出約4倍,從1753年到2018年,有571種植物滅絕。滅絕的物種中,包括僅在太平洋島嶼上發現的智利檀香,和僅生活在圣赫勒拿島上的圣赫勒拿橄欖樹。
研究指出,受人類影響之后,植物消失的速度比未受人類影響之前快500倍。倫敦基尤皇家植物園的艾麗絲·漢弗萊斯說,即使571這一嚴峻數字也可能低于現實中的真實情況,“我們確信,這一數字被低估了”,因為科學家對世界上一些生物多樣性地區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鑒于植物的種類(約30多萬種)比動物的種類多,植物滅絕的數量遠遠大于現代動物滅絕的數量。盡管如此,植物和動物滅絕的地理情況非常相似。從整體來看,島嶼物種本身非常脆弱,受打擊更嚴重;此外,生活在熱帶或地中海氣候地區的物種也是如此。夏威夷群島上物種的滅絕情況堪稱世界之最,有79種物種滅絕,其他物種滅絕重災區包括巴西、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加。
會不會有更多物種滅絕,取決于我們。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中國科學報、Science《科學》系列期刊官方公眾號、參考消息、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