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席展望|中金公司張文朗:預計今年實際經濟增長與物價表現都將好于去年,需求缺口將逐漸彌合
進入2025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如何運行?各項積極信號不斷釋放下,中國經濟破浪向上的軌跡如何開啟?哪些新動能值得期待呢?
1月2日,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董事總經理張文朗做客澎湃新聞“輕舟必過萬重山”——《首席連線》2025跨年市場展望節目,帶來了分析和展望。
“2025年,預計實際經濟增長將高于2024年,物價表現也將好于2024年。”張文朗指出,本輪大規模債務置換,有助于減少化債對財政資金的擠占,助力社會集團消費恢復性增長。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可以讓更多消費品類和消費群體受益。
張文朗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望顯著高于2024年,貨幣政策寬松空間或通過綜合施策打開,結構性貨幣政策或明顯加碼。全方位擴大內需背景下,增量舉措可能更加側重消費。
“總體而言,政策組合為金融周期下半場的‘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張文朗說。
2025年的經濟增長與物價表現都將好于2024年
“展望2025年,預計經濟增長與物價表現都將好于2024年。伴隨著宏觀政策加碼,中國的需求缺口將逐漸彌合。”張文朗表示。
張文朗指出,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運行整體平穩,節奏上呈現U型態勢。在閏年、集中假期等因素的支撐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超過市場預期。雖然需求偏弱背景下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隨著四季度逆周期調節政策的顯著加力,經濟動能出現改善。
“2025年,預計實際經濟增長將高于2024年,物價表現也將好于2024年。”張文朗指出,首先,消費方面,預計社零總額同比或較2024年有明顯好轉。財政擴張或將進一步向民生、消費領域傾斜,帶動社零總額增速改善幅度大于投資。
“本輪大規模債務置換,有助于減少化債對財政資金的擠占,助力社會集團消費恢復性增長。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可以讓更多消費品類和消費群體受益。”張文朗表示。
投資方面,張文朗分析稱,預計2025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或接近5%,也較2024年有所好轉。其中,基建方面,預計2025年基建投資或10%,略高于2024年的9.0%左右。從資金端看,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和新增專項債有望繼續提額,地方化債因有專項資金支持對地方財力的擠占降低,基建投資的資金得到較好保障。
“從項目端看,2025年作為五年規劃收官之年,部分領域建設空間有所收窄,尤其是投資體量較大的高鐵、高速公路等,不過預計特高壓、水利水運、地下管網、城中村改造配套基建等有望保持較高增速。”張文朗稱。
制造業投資方面,張文朗表示,雖然出口增速下行或不利于制造業投資,但另一方面,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或加大力度。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2025年支持‘兩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將比2024年大幅增加”。
“如前所述,需求偏弱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需求偏弱的一個結果是物價偏低。”張文朗說,例如,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到了“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重視物價,并指出“注重目標引領,著力實現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優化組合”。
“而提升物價需要提振需求,因此決策層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位,并要求‘大力提振消費’。總的來說,提需求、抬物價將是2025年的經濟工作的核心關注點。”張文朗稱。
張文朗表示,202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主題是財政發力與物價回升,關鍵詞是消費、財政和物價。
中國經濟正處于大轉型時期
對于決策層首次提出“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張文朗說:“我個人理解,首先,這是因為中國經濟正處于大轉型時期。這個轉型就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金融周期向科技創新轉型。”
張文朗分析稱,金融周期是指房價與信貸互相加強而形成的周期。這個周期在2018年左右見頂轉向,轉型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結構改善,但需求偏弱,也就是說新經濟的權重上升,但是房地產調整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因為這個轉型不是常規的經濟周期,而是金融周期下行,因此這個階段需要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來提振需求。”張文朗表示。
其次,張文朗說,是對物價的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在物價低迷期將“穩物價”作為工作目標。再次,繼2024年9月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之后,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把“穩住樓市股市”放在對2025年工作的要求當中。
張文朗指出,最后,從政策方向上來看,決策層將擴大內需排在首位,提振消費、改善民生的傾向進一步突出。同時,把擴大內需排在科技創新之前,明確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此外,在民生方面,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望顯著高于2024年
政策展望上,張文朗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望顯著高于2024年,貨幣政策寬松空間或通過綜合施策打開,結構性貨幣政策或明顯加碼。全方位擴大內需背景下,增量舉措可能更加側重消費。
“總體而言,政策組合為金融周期下半場的‘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張文朗說。
具體到財政政策方面,張文朗指出,針對金融周期調整,理想的政策組合是“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財政的定調是符合他的預期的。
財政政策發力方向上,張文朗認為,或更加聚焦有效擴大內需,綜合體現為惠民生促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以及適度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其中,惠民生促消費方面,一方面,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有望延續,另一方面,兜牢民生底線,也有望降低居民儲蓄傾向,提升消費意愿。因此,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有望在對低保和失業人群救助、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養老待遇方面有更大力度的支持。
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方面,當前政策已明確,2025年地方可用專項債債券支持盤活閑置存量土地、收購存量商品房。同時,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范圍有望擴大,以上政策從供需兩端著手,協同行業監管和貨幣政策一道,共同推動房地產市場逐步企穩。
政府投資方面,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前期建設進度偏慢的項目或加速建設,同時一攬子化債政策工具的實施,有助于釋放此前地方被擠占的財力。預計2025年基建投資或小幅高于2024年,地下管網、城中村配套基建、水利水運、電網等或保持較高增速。
張文朗表示,決策層定調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之下,預計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望顯著高于2024年。
春節前降準有望實施
貨幣政策方面,張文朗表示,決策層對貨幣政策的取向定調,時隔14年再提“適度寬松”,首先體現了決策層對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的重視。
“從具體政策來看,首先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適時降準降息’。因此,為了配合政府債發行、信貸投放以及季節性的流動性需求,降準在春節前就可能實施,降息亦有可能隨著美聯儲降息而逐步推進。”張文朗指出。
張文朗進一步指出,接下來,央行有望拓展一些金融穩定的職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并且明確指出“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過去一年,央行已經逐步建立了國債買賣工具、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新型貨幣工具,在股票、債券、地產等市場上發揮作用的手段已經增多,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設立其他新型工具。”張文朗稱。
提振需求緊迫性上升,科技創新仍是長期任務
產業層面,2025年的經濟工作部署方面,“擴需求、提消費”成為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第一“主基調”。
對于表述位置的調整,張文朗首先強調說:“這個變化不是說科技創新不重要,相反,中國經濟處于加速轉型中,從金融周期往科技創新轉型,轉型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結構改善,新經濟的重要性提升。因此,科技創新是個長期任務,一直都很重要。”
張文朗進一步指出,從需求端來看,由于需求偏弱,因此2025年的工作安排方面,提振需求的緊迫性是上升的。決策層也提到“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需求好轉了,才能更利于供給端結構繼續改善。
張文朗表示,決策層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位,要求“大力提振消費”。落實到具體舉措方面,主線或有三條。
一是“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按當前的進度推算,2024年四季度以舊換新財政補貼規模可能在1000億元以上。如果2025年保持全年力度不減,則所需補貼金額將明顯提升。品類方面,除了已有的汽車、八大類家電外,未來可能加入手機等消費電子,或者各類小家電等。
二是“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高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等舉措,可能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三是“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可能以豐富多彩的消費活動,來促進相關領域的消費潛力釋放。
“中國經濟走勢主要還是受國內政策與內生動能影響”
對于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張文朗表示,當下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確非常復雜,這導致外圍市場波動可能加大,可能繼續波及境內市場。
“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或呈現出三大主要特征。”張文朗指出,一是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
“二是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增長動能整體偏弱,即便降息周期已經開啟,但內生消費與投資活力仍然低迷,也將拖累全球總需求復蘇。”張文朗進一步指出,“三是外部金融環境也面臨挑戰,美國經濟的韌性或將限制美聯儲降息幅度,這或導致美元走強,對新興市場貨幣帶來壓力。”
不過,張文朗強調,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上政策是“以我為主”,經濟走勢主要還是受國內政策與內生動能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