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濟經管舉辦國際咨詢委員會,中外委員討論了哪些話題?

面對技術快速迭代的智能時代,如何培育面向未來的經管創新人才?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同濟經管)舉行的第16屆國際咨詢委員會上,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的學術界、企業界委員們,圍繞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第16屆國際咨詢委員會
教育部原副部長、同濟大學原校長吳啟迪,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虞麗娟,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常務副校長呂培明,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同濟經管原院長周箴,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同濟經管原院長李垣,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Frank BOURNOIS,美國柏森全球教育學院院長Amir REZA,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院長Kenneth MCPHAIL,德國曼海姆商學院院長Jens WSTEMANN等教育界人士和關心教育界發展的專家出席了本次活動。
企業界代表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謝偉,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林斌,京東工業副總裁兼國際業務總經理沈學軍,遠景動力全球首席人力資源官李曉虹,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網絡總裁Clas NEUMANN等,也帶著產業界有關數字轉型的思考而來。
正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視頻發言中所說,全球管理教育正變得越來越技術化和細分化,需要大學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的知識領域整合起來,同時重視綠色化、生態化主題,以多元思維、全球視野應對未來挑戰。
在這樣的時代節點上,守正拓新至關重要。向新而行,提質而上,應有如何作為?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高校應著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大需求,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轉型升級,破除學科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持續探索在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數字校園等各領域的創新實踐,切實提升高等教育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能級。
筑牢強基礎,加快向新力。同濟經管黨委書記施騫介紹說,過去40年來,學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爭做國家重大復雜工程管理的引領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者、企業創新轉型的推動者、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者,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主動擔當作為,從打基礎、上水平,到入主流、樹特色,在幾代經管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殊為不易的成績。
學院先后獲得國際商學院協會(AACSB)、歐洲質量發展認證體系(EQUIS)、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CAMEA)、項目管理協會全球認證中心(PMI-GAC)等國內外權威認證。學科方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位列A+。工商管理學科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中獲評A+。管理學和工商管理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100,位列中國內地高校前五名。經濟與商學進入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簡稱ESI)全球排名前1%。
過去的厚基礎、高起點在當前智能新時代,如何以服務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實現人才培育由學科型專業人才向行業領域型卓越人才轉變? 施騫認為,關鍵抓手在于積極落實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用三化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繼續走好學科融合、產教融合的多維融合發展之路,加強國際化布局,重塑育人新范式。
布局新興交叉學科,推進優勢特色領域向新領域、新賽道遷移轉化,是同濟經管正在做和將要做的新方向,學院院長謝恩介紹說。 多年來,同濟經管承擔大任務,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重大復雜工程管理、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數字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上海方案;匯聚大團隊,突破卡脖子技術壁壘,在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智能航班恢復系統等方面取得國內關鍵核心技術領先優勢;創新大平臺,開展融合攻關和人才聯合培養,關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風險識別與評估,旨在打造社會治理智能化升級的上海示范全國模板;擴容朋友圈,匯聚世界創新資源,探索打造中德合作新燈塔。
目前,學院聚焦三化,布局新興交叉領域,在服務運營管理、智能時代企業AI戰略與創新選擇、數字經濟與城市治理等領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專業化人才,關注大模型融通的組織學習與創新生態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企業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以及中國企業國際化策略等,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整體方案。謝恩表示。

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學科發展賦能,重塑育人新范式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精準對接市場供需,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加強與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數學等相關學科的融合與協作,學院新增了注重專業前沿、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實驗區,并已初見成效。 2024年,同濟大學最受歡迎、招生人數最多的本科雙學位項目正是同濟經管與數學科學學院合作推出的金融學-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位項目。此外,學院與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聯合推出的智能金融方向金融碩士項目,同樣吸引了大量學生踴躍報名。 同濟經管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優勢學科強強聯手,著眼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創新雙碳類人才培養發展理念,設立環境科學-會計學雙學位雙碳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打造一支對接國家雙碳目標需求的復合型拔尖人才隊伍。
學科跨界融合大有可為,但如何做則需要在實踐中校準定位。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提醒,學院在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第一是準確把握管理學科整體性變革,第二是要實現學院內部各個學科之間的協同發展;第三是要繼續加強和拓展與校內優勢學科深度協同與交叉融合,以此塑造學科發展新優勢。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服務能級
會上,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則無一例外都強調了人工智能時代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謝偉認為,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復雜、挑戰巨大,大學課創新必須契合這一大的發展趨勢,提升學生跨學科、多技能的培養。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健也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應以數智化的前瞻性眼光培養學生,尤其重視讓他們具備掌控人工智能的能力。
與產業實踐結合的創新性,才更能切中業界的實際需求。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建議,提升課程設計和的創新和實踐性要更緊密地結合企業需求,比如,學生論文課題選擇上加強實際案例性研究,提升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林斌認為,每個行業碰到的數智化挑戰各具差異,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路徑也各不相同。現實中,人工智能賦能在企業層面缺少抓手,高校應重視如何針對行業具體案例和場景實現數智化落地。
京東工業副總裁兼國際業務總經理沈學軍建議把更多課程實踐的時間分配到復雜案例的分析和實踐,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發揮每個人的特點,讓他們具備更快融入社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網絡總裁Clas NEUMANN則從培養跨文化國際管理人才的角度強調了結合企業實踐的重要性。他說,隨著中國企業出海和擴大國際化規模,需要更多的熟悉跨文化經營的管理人才,剛剛啟動的同濟經管德國中心有機會承擔這一角色,與當地企業攜手,培養更多在當地發展需要的人才。
遠景動力全球首席人力資源官李曉虹同樣認為,中國企業出海帶來了巨大的海外人才需求,大學應該主動、深度了解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為在國內就讀的學生構建國內外就業雙通道。
這方面,同濟經管早已有所實踐。近年來,學院全面推動學科特色與產業融合,培育開放創新、多方協同的產教深度融合新生態。學院聯合全球企業應用和商業AI領域領軍企業思愛普(SAP)中國研究院搭建智能化轉型前沿課程;與東方財富技術團隊深度合作,定制化研發涵蓋AI驅動的投資分析、智能財務管理、機器學習算法等多個前沿專屬知識庫;與釘釘簽約共同培養數智化人才;與國泰君安證券等頭部券商共同構建成建制實習機制;通過同濟案例日活動組織師生走進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星環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德國思愛普(SAP)中國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沉浸式了解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行業應用。

同濟經管學生榮獲全國首屆高校數字金融案例大賽一等獎
同濟經管學子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項目與大賽,錘煉自我跨學科視野和創新應用能力,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中,先后獲得全國首屆高校數字金融案例大賽全國一等獎、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金融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第十屆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學術創意大賽全國特等獎、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學會全球學生挑戰賽冠軍、第三屆全國高校房地產創新創業邀請賽房地產創新獎、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榮譽。
MBA學生團隊在備受矚目的尖烽時刻全國商業模擬大賽中表現卓越,連續五屆斬獲一等獎和特等獎佳績。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MEM)團隊在中國工程管理領域最權威的研究生賽事第二屆中國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賽中獲得兩項一等獎;金融碩士(MF)團隊在第三屆尖烽時刻全國商業銀行管理模擬大賽總決賽榮獲全國二等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卓有成效。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最終的指向在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大需求,切實提升大學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能級。同濟經管副院長鐘寧樺表示,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將瞄準上海先導產業、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積極培養數智化轉型、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急需人才,以貢獻上海五個中心的建設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來源:上海證券報公眾號 2024-12-28
TONGJI-SE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