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電商+文化+鄉愁:土特產如何成為年貨經濟的新C位?
引言:
在當下的消費市場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正悄然興起——土特產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功帶火了年貨經濟。據小紅書熱搜數據顯示,“土特產帶火年貨經濟”已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登上了熱榜TOP1,關注度超過1075.6萬人。這一現象不僅僅反映了土特產在年貨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更蘊含著深厚的經濟與文化意義。年味,是一抹最濃郁的鄉愁;而家鄉的土特產,則承載著兒時的記憶與濃濃的親情。
△圖源小紅書熱榜,新氪度截圖
一、土特產如何悄然成了年貨清單的主角?
每年的臘月,萬家燈火,窗外是飄雪還是寒風,屋內卻早已彌漫著年味的氣息。年貨,作為春節前的家常話題,早已不僅僅是家家戶戶的食物準備清單,它更像是對過去一年生活的總結,是對未來一年的期許。而在這份龐大的年貨清單中,傳統的糖果堅果、茶葉酒水逐漸被各種各樣的土特產所取代——從遙遠的新疆紅棗到湘西的臘肉,從云南的鮮花餅到溫州的魚餅,曾經屬于地方的小小特產,如今已經成為了萬家團聚時桌上的主角。
這一切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但仔細一看,它背后卻是電商、文化和鄉愁三股力量交織的結果。從“柴米油鹽”的日常,到“家鄉味”的情感承載,土特產正悄然改變著我們的消費習慣,甚至是我們的情感歸屬。
四川省的“天府鄉村”公益品牌產品年貨大集便是這一趨勢的一個縮影。2023年12月26日,成都寬窄巷子迎來了為期五天的“天府鄉村”公益品牌產品年貨大集,現場11家四川農產品生產企業與采購商達成了意向簽約,涉及農產品購銷金額達到1.46億元。活動共吸引了來自21個市州、97個縣(市、區)的138家參展商,展示了506款“天府鄉村”優質農產品和“天府糧倉”精品品牌農產品。這不僅反映了土特產類年貨的市場活躍,也體現了消費者對地方特色食品的熱情與需求不斷升溫。
二、電商平臺:土特產出圈的超級引擎
——“董宇輝帶火奉節臍橙,兩小時賣出1700萬”
2023年12月,重慶奉節縣,董宇輝的直播間內,奉節臍橙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屏幕上。短短兩小時內,這場直播創造了一個驚人的銷售數字:銷售額達到1700萬元,銷量突破300萬斤,觀看人數接近1100萬,而在抖音等平臺的曝光量更是突破10億次。這不僅是一場數字上的盛宴,更是一場情感共鳴的傳播。董宇輝以他極具個性化的講解風格,把臍橙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果農的辛勤,土地的滋養,每一顆臍橙都承載著一份溫暖與情感。
這樣的電商直播并非個案,反而是土特產在電商平臺上崛起的縮影。以前,土特產往往被視為“帶不出去”的地方特色,而如今,電商平臺已經成了它們出圈的超級引擎。尤其是短視頻與直播的興起,讓這些地方特產在瞬息之間能夠觸及到全國,甚至是海外的消費者。通過智能化物流、冷鏈運輸以及供應鏈優化,原本需要“慢慢搬運”的地方特產,現在能在最短時間內通過電商平臺送到千里之外的消費者手中。
而更為重要的是,電商平臺賦予了這些土特產品牌化、標準化的可能。過去,這些特產或許僅僅是當地的代名詞,名字響亮但不為外界所知。但今天,在電商平臺的推動下,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地方特產借助短視頻和直播,走出了小鎮,進入了千家萬戶,成了年貨市場的“新C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正借著電商平臺的力量,成為承載家鄉情感的紐帶。
三、情感共鳴:土特產背后的“鄉愁”密碼
土特產的流行,遠不止是為了味蕾的滿足,它背后隱含的是一份深沉的情感需求——鄉愁。尤其是對于那些身處異鄉的年輕人而言,年貨清單上的那一袋家鄉特產,仿佛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就像在北京工作的李瀟,特意在淘寶上購買了家鄉溫州的魚餅。她說:“每次吃到家鄉的魚餅,感覺離家近了一些。”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家鄉,工作、生活的節奏讓他們逐漸與故鄉的日常漸行漸遠,但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卻從未真正消失。土特產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無論是一袋米粉、一盒臘腸,還是一盒山村特產,它們不僅是為了味蕾提供一次滿足,更像是一張無形的“橋梁”,將離家多年的游子與故鄉緊密相連。
在年輕人中,土特產的消費也正呈現出新的面貌。它不再僅僅是家庭的“懷舊食物”,更成為了個性化和文化認同的符號。例如,苗族銀飾的精美手工藝和民族風格,便是年輕人對家鄉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云南的鮮花餅憑借其文藝清新的外觀與口感,成為年輕女性的年貨常駐品。而這些土特產,不僅僅是傳統的食物或物品,更承載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成為人們表達祝福、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
四、鄉村振興:產業東風助力土特產騰飛
土特產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鄉村振興政策推動下的結果。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政府借助政策支持,幫助土特產從傳統農業產品轉型為具有現代商業價值的消費品。在福建武夷山,當地政府不僅為茶農提供資金支持,還幫助他們打造品牌、開拓線上市場,讓武夷巖茶在全國茶禮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在貴州雷山縣,當地的銀飾手工藝人,借助現代設計理念,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審美結合,創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銀飾,獲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鄉村振興政策不僅促進了土特產產業鏈的完善,也為鄉村地區帶來了就業機會。通過電商平臺,一批批返鄉青年得以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夢想。鄉村振興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的發展,更是青年返鄉就業的機會,是農村社區的重新煥發。
然而,土特產產業的快速發展并非沒有挑戰。首先,產品質量問題依舊困擾著行業的發展。由于生產規模較小,許多土特產存在質量不穩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部分產品甚至存在摻假、以次充好的現象。其次,土特產的品牌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盡管有些地方特產在地方上小有名氣,但在全國范圍內,它們的品牌影響力依然較弱,難以形成長期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物流配送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盡管冷鏈物流的發展使得許多生鮮類土特產得以順暢配送,但由于偏遠山區物流基礎設施較差,配送時效和成本依然是制約市場擴展的瓶頸。
五、科技與文化的雙輪驅動,讓土特產走得更遠
未來,科技與文化將成為土特產持續發展的兩大驅動力。科技進步,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冷鏈物流等技術的應用,將大大提高土特產的生產效率和配送速度,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而文化的力量,則將在品牌塑造、故事講述上發揮更大作用。以文創元素為例,許多地方特產已經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承載地方文化的符號。
未來,土特產不再是單一的食品,它們將變得更加多元化,承載更多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比如,結合當地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的特色商品,將成為市場中的新寵。而電商平臺的普及,將繼續讓這些土特產走得更遠,影響力也將逐步擴大。
寫在最后:土特產,正在成為唯一的文化符號
土特產的崛起,不僅僅是商業現象,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復蘇。在這一場關于味道、記憶與情感的流轉中,年貨不再只是商品的交換,它是親情的傳遞,是鄉愁的再現,是溫暖與歸屬感的象征。
從湘西臘肉的煙熏香到云南鮮花餅的清香,從奉節臍橙的甘甜到溫州魚餅的濃厚滋味,每一款土特產都像是一個故事,講述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傳遞著久遠的情感與傳統的溫度。它們不僅充實了年貨的清單,也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中,提醒著我們:我們從哪里來,心中所念的“家”,究竟意味著什么。
就像汪曾祺在《人間食話》中所描述的那樣:“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這個全球化與信息化高度交織的時代,土特產,是否也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現代社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情感與歸屬?或許,正如每一袋臘腸、每一瓶蜂蜜、每一顆臍橙背后,那些看似簡單的鄉土之味,早已深深植入了我們內心的深處,成為永恒的存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