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從軟件定義汽車到AI定義汽車,AI如何重構汽車產業
日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演講中展望人工智能(AI)變革時提到,未來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的機器人幾乎僅限于三種類型——汽車、無人機和人形機器人。
汽車行業也早已把汽車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大終端來看待,“AI定義汽車”已經逐步成為業內共識。
“汽車行業已經繼電動化之后進入了全面智能化的時代。這個‘全面’也就是說,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可能會遠遠高于電動化的發展速度,未來的一到兩年,很可能不存在不智能的汽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12月20日開幕的大軍山·智能汽車科技大會(2024)上做出如是論斷。
從“軟件定義汽車”到“AI定義汽車”
在張永偉看來,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汽車智能化之路帶來了全面變革。過去,驅動智能化的關鍵是互聯網技術或半導體技術,但現在,行業已經認識到,發展智能化的關鍵是靠AI技術,“思考智能汽車底層技術,視角要立足于人工智能”。
從智駕的角度,他提出,AI已經重新定義了技術路線,過去一些企業在智駕研發上取得的先發優勢、成功的技術路線,甚至面臨著被顛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新的智駕技術路線,短短幾年,AI就改變了智駕的技術發展方向。
另外,他認為,AI也帶來了大量的新應用和體驗,讓汽車變得更加好玩、好用,它的滲透面包括人機交互、安全服務,已經應用到汽車由里到外的各個環節。
車企都試圖在“AI定義汽車”這條賽道上搶跑。
長安汽車首席智能駕駛技術官陶吉提出,AI給汽車帶來了新生命,車企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車企有“AI定義汽車”的數據,另一方面,主機廠也天然有從整車角度定義“AI定義汽車”的優勢。
陶吉強調,AI賦能了汽車的同時,汽車也將賦能AI,“目前汽車是唯一標準化的、能夠承載AI大模型的物理世界的載體,當然未來可能有更多機器人的形態、具身智能的形態,但今天,必須要先在已經大規模存在的標準化載體上走通一套技術路線。”
東軟睿馳總裁兼CTO杜強日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車企正在集中精力投入自動駕駛和人車交互,這是目前最為彰顯車企獨特性、競爭性的要素。車企目前都在加大投入、要牢牢占據“AI定義汽車”這條賽道。
關于AI在車內應用的終極形態,他表示,更看重AI在提升效率和體驗方面的作用。至于AI的發展拐點,杜強認為,按照當前的算力增長速度,到2034年有望實現對人腦每個蛋白質的固體仿真算力,從而達到甚至超越人類的智力水平。盡管這一預測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I技術的巨大潛力。
“我個人對于人工智能在車內應用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并期待在未來不晚于2034年的時間點上,看到AI技術以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形式廣泛應用于汽車領域。”杜強說。
從拼功能到拼能力,AI或將重構產業格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AI技術的融入,在加速汽車智能化的同時,也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將重構汽車產業。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在演講中表示,隨著汽車工業和AI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和研發范式將迎來重大變革,產業競爭格局也會因此加快重構。
他預計,今年全年智能網聯汽車的銷售將超過1700萬輛,滲透率也會超過60%;到2030年,車路云一體化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值增量為2.58萬億元,其中智能網聯汽車的新增產值會達到2.03萬億。
展望未來,尤崢指出,以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成為驅動汽車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汽車產業正在形成以AI解決方案為核心,以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和多模態人機交互為主要牽引力,以智能操作系統、智能底盤提供關鍵支撐的創新生態體系,這對車企加快重構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吉表示,從“軟件定義汽車”到“AI定義汽車”,很多新技術范式會發生變化。例如,車主開車旅游時想拍一張車外風景照,這就要求車輛綜合分析當前場景,保持當前車道不變道、平穩駕駛的情況下,降下車窗讓用戶拍照,這需要通過“中央大腦”端到端控制,同時還要權衡決策模塊,判斷所有這些動作是否安全;結束后車輛獲得用戶反饋還要恢復正常行駛。
理想汽車自動駕駛研發副總裁郎咸朋也提到,在AI定義汽車的時代,整個產品其實要經歷從功能到能力的演進。
“之前大家拼的是功能,我有哪些功能、你沒有哪些功能,例如我有個城市NOA、你只有高速NOA……未來這些功能的差別會越來越小,甚至大家全都有。但是在AI時代,大家都有的前提下,還要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這個‘好不好’其實就是要看你的能力好不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