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一鳴: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會釋放出巨大需求潛能,要提升金融服務與經濟轉型的適配性
12月2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表示,要提升金融服務與經濟轉型的適配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主辦方供圖)
王一鳴指出,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過去中國受到外部沖擊時,主要通過投資拉動增長,投資往往會轉化為供給,現在擴大投資的空間在收窄,投資的邊際收益也在下降,所以能不能轉向政府培育消費、消費來引導投資的模式,值得研究。
王一鳴建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這些年我國科技創新突飛猛進,但是創新還有短板,大體包括原創成果少,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領軍的尖端科技人才缺乏等。
王一鳴表示,創新模式要從過去的“跟隨式”模式轉向“引領型”模式。過去偏重成套終端產品,比如核電、水輪機、高鐵、工程機械、通信設備,這些終端產品領域集成的創新中國取得了突破,但是基礎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軟件沒有根本突破。要從過去的集成創新模式轉向鼓勵原始創新的模式。
二是加快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要發展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同時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是在需求端,未來最大的動力是新型城鎮化,怎么從未來人口的轉移轉向現有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這會釋放出巨大的需求潛能。
四是在綠色發展新動能,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這在過去對沖傳統功能衰竭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一鳴還表示,要提升金融服務與經濟轉型的適配性,他指出,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在傳統工業化時期形成的,大規模、集中化融資,非常契合傳統的工業化模式。而現在要科技創新,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與科技創新不完全匹配,比如,科技創新風險大,而金融機構追求收益的穩定性,科技創新需要“長錢”、持續的投入,而金融機構傾向于給“短錢”,中小科技企業需要“小錢”不需要“大錢”,金融機構更愿意給“大錢”、做大項目,科技企業重研發、輕資產,金融機構需要抵押。“怎么轉變這種模式,我覺得非常多的事要做。”
王一鳴認為,要繼續探索怎么在創投、PE、VC發展上有新的制度突破,傳統銀行體系怎么支持科技創新,過去我們嘗試過投貸聯動模式,未來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降低金融機構支持科創的風險,把風險和收益更好匹配起來。
另外,要發展數字金融,從過去的主體信用為主向交易信用轉變,這會大大有利于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同時,要支持大量的創業,就要鼓勵發展普惠金融,此外,還要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發展綠色金融,綠色金融標準怎么跟國際市場對接,怎么利用碳市場來培育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