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封來自深圳的情書,改寫了澳門男孩的青春軌跡
“世界上的大江大海都是連在一起的。”
巴黎時間12月21日晚
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
與深圳市鹽田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
短片《你好,馬莉莉》
于巴黎拉丁區藝術影院Les 3 Luxembourg
和海外觀眾見面
短片勾勒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深澳兩地間書信往來間的青春情誼。短片中,海洋不僅僅是背景,它更承載了主角們的青春回憶與情感寄托。
斗轉星移。2024年12月20日,澳門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濠江蓮花”絢麗綻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聯系愈加緊密。山海、港口、巷陌……短片以“一封來自深圳的情書”貫穿始末,青年導演用其鏡頭講述了普通少年的成長故事,片中的這些場景,也串聯起了深圳、澳門兩地。
一
在羊城晚報2024“向山海走去”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以下簡稱“山海計劃”)中,《你好,馬莉莉》入圍“山海鹽田”特別關注項目獎。
短片講述的是澳門男孩吳子言的青春故事。1999年澳門回歸前,吳子言與年邁的阿嬤一起生活,在巷子中開著一家燒臘店。吳子言的父母出海后失蹤,這使得青春期的他時常自卑。同時,他也因社交而恐慌,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導演張迪為吳子言設計了一封來自深圳的情書。這份情書讓他和他周遭的世界產生了聯系。他的青春也開始豐富起來,他開始有了朋友,有了期盼,他開始被崇拜,也開始學會失去和放棄。他有了頓悟的瞬間,也有了遺憾。
“我年少時光在珠海和澳門度過。我記得天氣晴朗時,我的媽媽指著朦朦朧朧的海平線告訴我,你看,那里還有一座城市。”之所以選擇用短片講述這樣一個故事,與張迪的成長經歷有關。
1999年,張迪還在珠海讀小學,“我有幸被選入了回歸的迎賓隊。12月20日那天,我站在拱北口岸的隊伍中舉著鮮花,參加了慶典。我還記得那一年大街小巷的倒計時。”張迪家中可以望到拱北口岸的紫紅色瓦樓,“我數著那些瓦片被組裝起來,最后蓋成了氣派的口岸聯檢大樓。我還記得回歸前,爸爸指著淺淺一岸之隔的澳門的摩天大樓說,等回歸之后,我們走過去看看。”
25年后,因為短片的勘景拍攝,張迪站在深圳海邊,望向鹽田港時,也有同樣的感覺:站在岸邊就可以看到另一座城市,“從海平面望過去就是香港。大灣區的城市離得都很近,往返各城市都很方便。”
鹽田港是主角吳子言長大后離開家鄉去的重要地標。默契的是,深圳與澳門都是港口城市。鹽田因港而生,山海之間,幾代深圳人揮灑青春汗水,用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精神,在山石嶙峋、人煙稀少的大鵬灣畔,“掘”出了一座世界級港口。而今的鹽田港已經是進出口貿易的“流量擔當”,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澳門在歷史上也曾是遠東最繁榮的商埠之一。十六世紀后期到十七世紀前期的100年間,是澳門轉口貿易的全盛時期。當時澳門成為聯結歐洲、亞洲、拉丁美洲海上絲路貿易大循環的樞紐。
而今,澳門仍保留著不少碼頭舊貌,豐富了當地旅游的多樣性和吸引力。這座陸地面積僅有33.3平方公里的小城保留著許多中西合璧的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豐富的美食而聞名,既古老又充滿活力。
二
影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日常生活,男孩和同學騎著單車,幫家里送外賣,阿嫲在店里的碎碎念,細碎日常。
張迪本科及碩士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現就讀于美國南加州大學。在大學時,她經常和同學排練桑頓·懷爾德的《我們的小鎮》。劇本講述的是主人公在鎮上的簡單生活。從前他們覺得小鎮生活非常無聊,但后來他們才發現,這種規律的生活正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他們。那些緊密的人際環境、熟悉的鄰里街坊,才是生活中最閃光、并值得他們熱愛的地方。
在張迪看來,澳門也有這樣“小鎮”的感覺,保留了很多老建筑,節奏很慢、人和人之間熟絡,“如果你認識3個當地人,當你提起當地的其他人時,他們可能都會認識。在那里生活,有許多幾十年的鄰里街坊,也非常容易碰見朋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很溫暖和緊密。那是一座非常生活化的城市。我喜歡三盞燈阿叔家的五寶飯,喜歡大三巴巷子里的手工冰棒,喜歡臺風天黑沙灘漲潮的味道……”
近年來,張迪在北京和洛杉磯等大城市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朋友即便在同個城市、距離車程只要1小時,有可能約半年都見不上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許多重要戲份是在鹽田完成拍攝。穿白色校服的少年、單車、巷子、燒臘飯,這些成為短片“小鎮”里的重要元素。其中,吳子言生活和學習的燒臘店和校園,都是取景于鹽田。
澳門的居民多為廣東移居,所以粵菜的傳統在澳門被保留下來。而在鹽田沙頭角,也有不少開了幾十年的粵菜老店。在山與海的懷抱之中,時間在鹽田仿佛也放慢了腳步。進入鏡頭中的鹽田,也有歲月靜好“小鎮”的韻味。
三
短片前期勘景、正式拍攝均完成于今年夏天。在那個臺風頻頻到訪的漫長雨季,劇組淋過了兩地的雨。
雨天或放晴,山海亦相連。“我們在澳門和深圳的海邊都取景過。兩地相通的地方是,它們都是南方的山、海的質感。無論是雨天還是晴天,它們本身的氣質和風格是相似的。”張迪表示。
兩地也有許多不同。“在澳門,我們拍攝走過的石板路還是當年從葡萄牙運過來的石磚鋪就的路,非常有歷史感。而在鹽田,我們坐著這兩年新開通的接駁巴士上了梧桐山,到云海公園勘景,也在鹽港觀景臺俯瞰了鹽田港。
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現代的節奏感。”對于她和劇組的年輕人們來說,兩地都是熟悉的,“現在整個大灣區聯系都很緊密。我們廣東的孩子,幾乎都有親戚在深圳、廣州、香港、澳門這些城市生活。我家也有親戚在深圳,我小時候的暑假一定會來大梅沙玩。來這里,我覺得就像串門一樣。”
身為年輕一代,張迪認為,澳門與深圳,兩座城市走過了不同的歷史、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但有著共同精神內核。
其中,海洋起了重要作用。“我覺得兩地共通點是‘出海’。‘出海’象征的是拼搏精神,是對遠方事物的好奇。碼頭承載著當地人出海的愿望,承擔著對外交流的功能。所以我覺得大灣區的城市在氣質上都是領先和開放的,人們通過碼頭和港口,進行著知識、能量的交換。”也因此,短片嘗試通過少年稚嫩的視角,講述不同城市間的精神鏈接。
海水承載著人們漂洋過海探尋新事物的夢想,也撫慰著人們尋找精神歸屬的回歸之心,“世界上的大江大海都是連在一起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