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映|《最后的告別》:獻給故鄉和時代的一封情書
12月18日,現實主義影片《最后的告別》在北京舉行首映禮。編劇、導演張中臣與主演王耀德、李志剛、溫如玉等主創團隊悉數亮相,與觀眾共同見證這場遲到的“告別”儀式。該片經歷了漫長的制作與等待,曾在2021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長片兩項榮譽,將于12月21日全國公映。
左起:主持人沙丹、主演溫如玉、導演張中臣、主演王耀德手捧大麥花。
1991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的張中臣經歷頗為傳奇。他曾做過車間工人,在北京電影學院當保安期間,通過“蹭課”開啟了個人電影創作之旅,《最后的告別》是他的首部大銀幕長片處女作。片中,他將童年時的創傷記憶與成年后的生活體驗交織在一起,以華北平原上某處鄉村生活為背景,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破碎的命運,展現了時代與個體的碰撞,并以深沉的敘事風格喚起觀眾對逝去記憶的共鳴。
《最后的告別》不僅是對一個家庭離散命運的再現,更像是一幅關于時代的群像畫卷。片中的主要演員皆為真實的村民和聾啞人,他們用質樸且真摯的表演將角色的情感呈現得淋漓盡致。從手語交流到方言對白,每個動作和眼神都在無聲中訴說著生活的重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們卻成為影片最自然的情感出口,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真實且無法復制的情感氛圍中。
《最后的告別》海報
影片觸及了精神疾病、計劃生育政策、家庭倫理等多重社會議題。首映禮現場,張中臣表示這部電影是獻給故鄉和時代的一封情書,希望通過影像的力量去關懷那些被時代邊緣化的人群,為他們發出遲到的聲音。在電影行業并不景氣的當下,他在發言的最后也動情地表示,“我們能挺住!電影能挺住!”
導演張中臣
映后互動環節,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知名導演鄭大圣表示,終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電影。“它如此地切身、寫實,同時又如此的詩意、意象化,沒有想到這種化學反應可以奇妙地在一部電影里發生,讓人難以描摹。在AI、短視頻沖擊行業的當下,導演卻如此古典地恪守電影的視聽語言,很讓人感動、珍視。”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知名監制王紅衛在發言時將張中臣等主創親切地稱為自己在學院的“同事”。“這兩年大家都在談電影行業的危機,但大都把這個話題引向市場的危機、觀眾意愿的危機,甚至娛樂性的危機,我覺得這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電影本體性的危機,我們到底要讓觀眾走進影院看什么?大概每過二十年,電影本體性的危機就會被提出來一次。在這個節點上,《最后的告別》的出現,它本身可貴之處正在于此。”
《最后的告別》堪稱一部普通人的家庭史詩,也是一曲鄉土中國的挽歌。貫穿全片的白牛意象,如同沉默的旁觀者,靜靜地見證著一個家庭的崩塌與和解,也象征著人與自然、人與命運之間難以切割的聯系。對于全片最后一個畫面,那頭白牛孤獨地站在一汪碧水中的沙洲上,張中臣解釋說,希望用這個鏡頭讓電影延展出來,“這不是一種結束,它仍在向外延展。”
主創與觀眾合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