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赴一場先生的約”系列微紀錄片上線,尋脈上海校史中的張謇
“父教育,母實業。”是南通籍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張謇的名言。張謇興辦實業對上海近代社會發展的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他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上海近代多所高校的創辦。
12月19日,由澎湃新聞與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合作推出的“上海校史看張謇”系列微紀錄片《赴一場先生的約》上線。創作團隊走進張謇參與創辦的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三所高校,邀校史學者講述張謇創校立學的歷史足跡與教育精神,推薦大學生赴南通探訪張謇遺跡,暢游母校奠基人的故鄉城市。
資助復旦,延續申城學脈
“后來我做復旦校史的時候才發現,張謇原來跟我們復旦淵源很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仲民回顧張謇與復旦大學的創校淵源。
張謇與復旦大學首任校長馬相伯相交多年,早在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期間便一同隨軍入朝。1905年2月,由馬相伯發起創辦的震旦學院因內部紛爭停辦,張謇聯絡上海紳商如曾鑄、王清穆等,募資助力恢復一所新震旦,即復旦公學。張謇并任復旦公學首任校董。
在復旦大學檔案館內,校史編號最早的珍貴文件《復旦公學募捐公啟》,是由張謇等校董集體簽署。張謇為復旦公學籌款一萬大洋,以資復學。此外,為解決校舍問題,張謇等人代表復旦公學與兩江總督周馥疏通,最終以今寶山區的吳淞行轅,作為臨時校舍。
《復旦公學募捐公啟》拍攝現場。圖:萬新
“張謇培養現實需要的人才,也培養立足長遠的學術人才。重視精英教育,更重視平民教育。”張仲民認為,張謇的教育精神“值得我們現在辦教育的人思考借鑒”。
興辦紡織,牽系滬通情緣
東華大學圖書館原副館長、研究館員陳惠蘭追溯東華大學的起源。東華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
在實業上,張謇提倡“棉鐵主義”,且“棉宜尤先”,早在1899年張謇即創辦大生紗廠。1912年,張謇在南通大生紗廠的廠房宿舍內創辦了南通紡織染傳習所,自主培養紡織科技人才以打破列強對中國棉紡織業的壟斷。1913年,改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后正式定名為“南通學院紡織科”。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時,“南通學院紡織科”遷往上海,并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
“為產業人才培養,提升產業自主性。這是先生與我們的約定。”陳惠蘭說。
華東紡織工學院1950年代校景。圖:東華大學宣傳部。
南通是中國紡織之都,東華大學與南通政府保持著密切合作。陳惠蘭推薦東華學子參訪南通博物苑、唐閘古鎮、嗇園等景點,走進歷史現場尋訪張謇“實業救國”的遺跡。
發展航運,潮起江海雙城
“近代以來,航權旁落、海權喪失,需要培養民族航運人才。張謇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先驅。”上海海事大學校史館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張峰回顧了張謇推動上海海事大學創辦的歷程。
為培養民族航運人才,維護國家航權、海權,1905年張謇籌集部分經費,在上海吳淞炮臺灣購置地皮,籌建商船學校。1912年,吳淞商船學校成立,張謇推薦薩鎮冰任校長。1929年,王伯群校長題寫的校訓“忠信篤敬”,張峰認為這源自張謇的人生信條——“忠則不貳,信則不欺,篤則不妄,敬則不偷”。
1959年,上海海運學院成立,2004年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張峰介紹,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師生赴南通參觀南通博物苑、張謇紀念館等,緬懷張謇先生。
“吳淞商船精神永恒”紀念碑。圖:上海海事大學宣傳部。
“上海校史看張謇”系列微紀錄片《赴一場先生的約》共三集,分別為復旦大學《興學創教,申城學脈》、東華大學《滬通情緣,織錦育才》,與上海海事大學《航運揚帆,潮起江海》,特別鳴謝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三所高校及相關院系。
張謇是近代上海高等教育的先驅,此系列微紀錄片意在鼓勵大學生“看張謇創業之旅,赴先生故鄉之約”。大學生們可在寒假或周末時啟程,踏上“南通之行”,探訪南通博物苑、張謇故里小鎮、唐閘古鎮、嗇園、軍山、通海墾牧公司等“張謇文化”景區、景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