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順勢而飲
中國人在喫茶茶器上的選擇,不僅繼承了唐、宋、元、明、清千年以來,先民在茶器造物上的豐厚遺產,且因著茶葉及瓷器悠久的歷史傳播與影響,波及海外與全球交流互通,如今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當代茶器具大觀,已是跨文化的。
現代工藝在繼承傳統之上,又讓不同時期的名物復現、交替出現在每個人的茶桌上、茶柜里,成為可供主觀選擇的更寬泛的審美。

觀復九宮壺
觀復博物館2014年出品

觀復九宮茶家什
觀復博物館2019年出品
歷代啜飲品茗,其茶器制作,都是根據當時的茶葉加工方式以及品飲方式適配而生。
唐代主要飲用“餅茶”。
取餅茶研碎后的茶末,加調味鹽一起煮,是唐代的主要煮飲方式。在文人、僧道的詩文中稱為“煎茶”。

唐代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
唐代 鎏金團花銀碢軸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下唐代地宮出土
根據唐代陸羽著《茶經》,煎茶的操作順序從備茶、煮水、投茶到分茶。整個煮飲流程,陸羽列舉了25項相關茶器,一一用到,互為配合。

唐代 花崗巖石茶器一組十二件
風爐、座子、茶瓶、急須、茶碾
茶碗、茶托、盤、茶碗托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藏

長治市潞州區屈家莊唐代墓出土成套茶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唐代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下唐代地宮
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唐代“茶羅”,形同一個匣,中間夾有羅網,用途是將碾好的茶葉進行過篩,“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茶羅”表明了唐代人對茶末的細度有很高的要求。
“風爐”、“茶釜”、“急須”、“茶入”、“滌方”、“滓方”等一些列茶飲道具,至今仍活躍在日本茶道中。
唐代茶碗中最為常見的越窯青瓷,仍在非大規模小眾化地延續燒制。


上圖:日本茶會
下圖:越窯青瓷釉龍紋盞、盤
觀復博物館出品
宋代的喫茶法與唐代差距不大,但以團茶和草茶為主,以“點茶”為之。
由朝廷督造的“龍鳳團茶”作為貢茶,工序要經過采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七道手續。
宋代一改唐代直接將茶末放置茶釜中煮茶的方式,而是將捶碎過篩后的細茶末置于茶盞,以茶瓶注湯六分,點啜。
宋人劉松年所畫《攆茶圖》描繪了點茶的場景:一人立于桌邊,左持茶盞,右執茶瓶正在點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
茶瓶的形制特別講究,宋徽宗《大觀茶論》內記載:“注湯利害,獨缾之口嘴而已。”為使注湯有力,湯切利落,故茶瓶的流嘴設計得更加圓小,斜長而峻峭。

宋代 劉松年 攆茶圖(細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 十八學士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劃花回紋盞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晚唐-五代 邢窯 白釉瓷茶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晚期開始使用茶匙、茶筅,用以擊拂攪拌茶末。唐宋末茶即日本抹茶的前身,茶匙、茶筅在日本抹茶道中使用至今。

宋代是飲用末茶的黃金時代,“點茶擊拂”是最它最獨特的方式,由此生發出“斗茶”風氣。
“斗茶”比的是茶湯所呈現的效果,借以展示茶藝技巧,有點像今天的精品咖啡拉花藝術比賽。
宋畫《斗漿圖》描繪了六人相遇斗茶的真實場景,其中竹筐、注子、茶筅、茶盞等古代名物一應俱全。
“斗茶”進行時,先少許注湯,將茶末調成濃稠的乳狀,再注湯六分,以茶筅擊拂攪勻,并且產生湯花。
茶筅的擊拂,有輕重緩急;
茶末沒有研磨細、沒有精篩,或粒子粗,擊拂不力,攪拌不勻,就會沉淀或分散四周。
茶末攪勻,湯花浮面緊貼盞沿不退者,稱之為“咬盞”。反之,湯花或茶末與湯分開的現象,叫做“云腳散”,碗壁留水痕的,即為輸家。

宋代 斗漿圖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宋代人斗茶講究用“黑”色茶碗來襯托“白”色茶湯,一時黑色茶碗的制作,從福建建窯擴及南北大窯場,且各具特色。
宋人祝穆撰《方輿勝覽》中談到斗茶:“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

南宋 五百羅漢飲茶焚香圖,畫心
日本京都大德寺

宋代 建陽窯烏金釉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吉州窯系列木葉黑盞
觀復博物館出品
宋代同時還流行使用 “冰瓷雪碗” ,除團茶,江浙還點飲“草茶”。青瓷、青白瓷、白瓷都是草茶常用之盞。
更迭茶飲潮流
元代末茶茶器不脫宋代范疇,仍以點茶為主。而南方已逐漸開始出現了葉茶。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 “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葉茶)以進”。(《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一二)正式更迭茶飲潮流。
當時的團茶從制作到銷售體系,已被少數權貴壟斷,且制團茶耗費人力物力成本高昂,朱元璋出身于貧農家庭,體會百姓不易,通過下令“廢團改散”,不僅降低了茶葉生產制作的成本,令百姓都消費得起,更是從國家層面打破了茶業壟斷,增加國家稅收,穩定經濟平衡。
這一舉措,令飲茶習俗發生了變革。末茶沒落,連帶的以茶筅擊拂的點茶法,亦漸形消失。時至今日,當抹茶道昌盛于日本,非中國不發展唐宋茶道,實乃進入了下一個時代新版本。

明代 煮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順勢而飲
明代葉茶的制作方法,以搓、揉、炒、焙制成,與今日一般茶葉的作法相似。
葉茶不需要像團茶搗碎研碾成末,因其為散條形,所以明人改用茶壺容茶,沸水沖泡,然后再以之注入茶杯飲用。由于不再需要在碗內擊拂,明人亦不再使用容量較大的茶甌、茶盞,而改用容量較小的茶盅、茶杯。


上下圖:明代 斗茶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飲茶方式,以投茶沖泡為主,這就使茶碾、茶羅、茶筅、茶杓這些為了末茶而生的茶具退出了的歷史舞臺,茶壺與茶鐘形制得以改變,其中宜興的紫砂壺,在明代中期以后成為茶器新貴,亦為明代以后文人爭相收藏的對象。

明代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
南京市博物館藏
明人飲茶,從選茶、用水、茶器、環境、人數都非常有說法。
明畫繪有一高士于松谷青溪之間品茗談道,童子汲山泉溪水,水為茶之母,好茶需好山泉。明代出現了描繪惠山泉、虎丘泉,煮泉烹茗的畫作。


明代 文伯仁 品茶圖(細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開始品評茶壺的大小、好壞與沖泡茶味的關系,是唐宋時針對茶器未曾有過的現象。
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其香,又無熟湯氣。”
馮可寶在《岕茶箋》中說:“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
又有 “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的說法。
獨啜成為明代文人順勢而飲所追求的理想情境。宜興所產紫砂、朱泥小壺,至此興盛不衰。

清代 煮茶洗硯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當清代絹本《柳蔭品茶圖》出現在我眼前時,整幅畫上不同釉色的茶器總計不下五十有余,各式各樣,涵蓋了前朝流傳下來的多種茶壺、茶罐、茶盅,砂器。四個茶人在跨時空的多種茶器之間,享受品茗敘事……


清代 佚名 《柳蔭品茶圖》(局部)

清代 佚名 《柳蔭品茶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END
時壺第一
清代謝堃的金石類雜著《金玉瑣碎》,稱:“瓷器外有砂器,宜興所制砂壺絕佳。所制之人,以前明時大彬為第一”。

明代 宜興鼎足蓋圓壺
福建省漳浦縣博物館藏
時大彬為江蘇宜興人,創作時代在明嘉靖后期至萬歷時期。時大彬的制壺風格不務妍媚,樸雅堅栗,給人以“幾案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之感,尤以簡潔的造型取勝,少圖繪裝飾。
時大彬在實踐中深諳燒成后的紫砂土,氣孔團粒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比瓷壺更適宜泡茶,且久用形成包漿。
由此他創制了許多專用的制壺工具,同時悟出一種在“圍身桶”時的拍打法則——“棄模具拍打鑲接”,泥片經慢輪勻速轉動,產生離心力。均勻拍打泥片時,泥片受離心力和拍打外力的影響,產生圓弧,從而形成器皿的圓形。
時大彬就此去掉了內模,用一片泥片憑空拍打,鑲接成型——這在紫砂壺制壺工藝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為砂壺制作小壺走向精致化開拓了無限的未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