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向帆專訪:把可視化作為方法
把可視化作為方法
導語:
向帆是學者,是設計師,也在清華美院教書。除此之外,她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
為了讓馬列維奇畫布上彩色方塊架成的飛機真正飛起來,她曾經在夏夜中一路開著車追逐飛行信號。她把古代人物的父子關系可視化出來,生成一片“家族林”,她發現其中明經胡氏家族樹的起點是一位唐代流亡民間的小王子,而這棵樹繁盛的枝葉后代中,還藏著胡雪巖、胡適。她專程開車去了小王子當年藏匿的地方,找當地人聊了聊。
向帆最近做了一個新項目,《大戲票》,以清末民初北京戲園子印制的 700 張戲票作為原材料,展現了京劇舞臺背后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借由這個機會,美數課和向帆做了一次對談,聊聊“大戲票”背后的故事,她的歷史觀、數據觀,還有她是如何把可視化作為一種方法,去探索這個世界的。
她說:“我一直覺得可視化就是一種工作方式,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技術。它就是我們去理解世界,我們去 survive 的一個工具。”
“外行視角”的觀察,靠譜嗎?
美數課:我好奇您最開始學藝術的時候是什么方向,后來又是怎么轉向了可視化藝術?
向帆:我原來是學平面設計的。設計師這個職位一直都是為別人而設計,包括我在日本的時候學的公共圖形設計,也是為大眾而設計。公共圖形要讓人能夠理解、能夠看清楚、能夠看明白。
后來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碰到當代藝術。我覺得它特別能夠幫助一個女性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就好像一種手段、一種理解世界的途徑。因為女性在社會上的發言權總是很少,人家覺得你不識大局、你的眼光不夠寬廣、你不懂歷史、對一件事情說你只看表象,還會有人說你太敏感,對吧?包括因為年輕也會被取消發言權。那我就想,大數據或更廣闊的信息源能幫助我獲得一點發言權:我說的話是值得被聆聽的。
我很欣賞會發聲的女性。我的方式是用更豐富的史料文獻、數據分析以及確鑿、準確的視覺上的證據,來證明我說的話是可信的,來獲得一個話筒的資格。
美數課:您有提到,做“大戲票”項目之前,自己對京劇的了解并不深。面對歷史材料時,我們的身份通常是創作者,而非歷史研究者,那切入的方法和視角會有什么不同?
向帆:這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問題,因為我剛剛找到一個很好的故事作為答案:清華大學的教育學家潘光旦老先生(他是費孝通的老師),寫過。該書通過可視化和分析,聚焦于京劇演員的血緣關系與家族傳承,試圖揭示家庭教育對的人才培養的影響。潘先生也并不熟悉京劇,但他認為這種“不懂”反而賦予了他研究京劇的獨特視角。
潘光旦說:“不聽戲,不懂戲,與做戲的人完全不相識,倒也可以免除不少主觀的弊病,更不至于犯什么‘捧角’的嫌疑”。他強調,外行視角可以通過客觀數據和理性分析去理解京劇文化的復雜性,不受個人喜好的左右,從而為京劇的歷史與藝術研究帶來新鮮的視角。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所做的可視化項目,一直做的是“外行視角”,用的是第三方的視點,比如:全國美展油畫獲獎作品的可視化、春晚的視頻可視化等等,我既不是油畫家,也不是藝術評論家,但做出來的東西依然會讓你覺得,嗯,看起來有點可信。
向帆作品《全國美展獲獎油畫作品視覺化》
我一直覺得可視化就是一種工作方式。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技術,它就是我們去理解世界,我們去 survive 的一個工具。
Show it, exactly
美數課:“家族樹”項目里面有一個發現,也印證了您說的不帶預設、把可視化作為一種方法去觀察的思路。我記得你們發現了家族樹里有很多一子多父的情況,猜測可能是一種攀附,就是說一個人稍微有了一點出息以后,他很希望告訴大家他是出身名門,很希望去美化自己的出身。
向帆作品《家族樹》
向帆:對很多做家譜研究的專家來說,這個發現是司空見慣的,他們并不覺得這是個重大的發現,但對這個領域的外行來說卻讓人驚異。“全國美展”項目剛做出來的時候,有一個藝術評論家看了說“這有什么,誰都知道”,但是對我來說,我以前不知道。我第一反應比較受挫。
但反過來我想,我最早做一個熱帶雨林的數據可視化,哈佛的一個實驗室的主任在看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們雖然知道陽光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確切地看過它是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的(We know that sunshine influences growth, but it's our first time truly understanding exactly how it influences)。”
可視化就是 exactly showing how much it is,讓你從視覺上很直觀地觀察這個問題。我想這是好多科學家還不熟悉的部分。
美數課:我記得之前看紐約時報的可視化設計師的講座,他在開頭用了一張 GIF:他們辦公室的中庭有一棵樹,下完雨之后,因為水很重,樹的枝椏就整個往下移動了大概一厘米。他說“你能看到 the weight of the rain(雨的重量)”,這就是 aha moments(靈光乍現的時刻)。如果我把它準確地呈現出來,有時候就能作為敘事的一個起點。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下過雨樹葉會變重,但是真正看到還是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覺。
The Weight of Rain, Jonathan Corum
不是名角,可視化也能看到
美數課:您是怎么開始做“大戲票”這個項目的?
向帆:這是首都圖書館的委托項目,說要做一個京劇的可視化項目,至于我用什么數據、去表現京劇的什么,有很自由的空間。
一開始我對京劇也不了解,找過師承關系人物,但做了好幾款草稿都不好。在很迷茫的時候才想起來,噢,我去問一下圖書館的館員,看他們有什么建議。館員直接跟我說,我們有一個戲票項目已經做好了。我打開他給我的網址一看,是特別生動、特別有質感的原始歷史資料,一下子特別帶感。這種歷史的肌理感,會激發創作的想法。因為你真的站在歷史的痕跡面前,和你純粹去看一堆數據,感覺還是不一樣。
首都圖書館整理的京戲戲票數據庫:https://bjmemory.clcn.net.cn/#/web/operas
原始戲票素材
美數課:從這些戲票的數據中,您有什么有意思的發現么?您曾在作品介紹中寫道,“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這些歷史,并揭示出以往被忽視的歷史細節”。如今從您的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有什么新的感受
向帆:在我們的交互屏幕上,如果點擊荀慧生這個名角,就能找到一個叫朱斌仙的演員,這個名字現在聽來陌生,實際上在當時很有名氣。我查了很多資料,比如說他跟梅蘭芳也是親戚,梅蘭芳從上海回北京,還要專程去朱斌仙家里吃芝麻燒餅夾醬肘子。所以實際上這些角兒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我們總是說四大名旦,但是其他人好像被歷史濾過去了。所以可視化的價值也有點符合現在很熱門的群體歷史研究:可視化讓我們看到了名角身邊的其他人,他們被時間濾去了,但現在我們讓他們重新回來了。
向帆作品《大戲票》截圖
把歷史留給觀眾自己去發現
美數課:我們看到在“大戲票”項目最終可視化的呈現上,您保留了劇目、演員這些元素,尤其還保留了戲票的各種細節,但沒有加入更多我們熟悉的京劇元素,如唱腔、扮相,這中間具體是怎么考慮、操作的?
向帆:我們說起來京劇就是名角唱腔這些大家很熟悉的概念,可一旦觸摸到這個戲票,你發現它不是這樣一回事兒。京戲里面包含的東西很多,而可視化是要忠實于可量化的信息的。我有什么數據,就做什么數據,用可量化的參數去做。唱腔、扮相不在我的數據庫里面,我也沒有資格去講。我只能去講我有的數據能講的故事。
我自己可視化的經驗,第一是降維,不斷的降低維度,用盡量少的維度,人們才可以理解。第二是我不喜歡有太多裝飾性的東西。可視化就是把歷史的事實呈現出來,然后觀者可以自己做一些判斷。我覺得裝飾性的東西越少,人們可能會越相信他眼前所見的事實。
《大戲票》草圖,作者:向帆 李子慕
現在博物館的大屏可視化有兩種。一種是表達性的數字圖像,它做的動畫特別美——古代城池中,有人騎著牛走過,天上有云、有花,這是明顯帶有觀點。實際上它是一種想象的歷史,我告訴你這段歷史是浪漫的,或者是可愛的、有趣的。
而“大戲票”項目是另一種。歷史文獻里很多東西是不可見的,而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歷史文獻的數據庫直接轉向可見,我們抽象了其中的關系,然后再讓人們去想象,提供給人們一個對歷史提問、思考的支持。這種可視化并非是“我準備好了,我來教育你”,而是“讓我們一起去探索這個歷史”。我覺得用真實的數據去再現歷史,比裝飾歷史更加有趣。
我們的原始數據——戲票,包含的信息就是演員和劇目。它就是一個人際關系網絡,所以當舞臺背后的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被再現出來之后,就好像是舞臺背后的另一部大戲。
用量化數據庫搭建群體歷史
美數課:可視化敘事有兩種邏輯類型,一種是探索型(exploratory),還有一種是解釋型(explanatory),其實這個項目可能會更偏前者,對吧?
向帆:對,我覺得“大戲票”不僅是一個 exploratory 的項目,它也去 challenge 觀眾。大部分人面對“大戲票”的時候就是面對了一堆陌生人。所以我想這個作品能提出問題就挺有價值。觀眾站在現場,不可能在那做很深的研究,它也不是一個檢索網站,這個作品如果能激發觀眾去思考那個自以為很熟悉的詞,“京劇”,就很好了。人們站在那里,看到一個跟京劇相關的東西,卻看到了一群陌生人,就像照一面鏡子。
觀眾在觀看《大戲票》展覽
美數課:你自以為最熟悉的京劇是由一群你不熟悉的陌生人組成的。
向帆:對,而且最近我讀到王笛先生的著作《顯微鏡下的成都》,講的是成都的茶館。它講的就是群體歷史,不是精英歷史。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也一邊讀著他的書,我想其實京劇也是一個群體所創造的藝術現象。另外之前我做家譜樹也是群體歷史, CBDB 項目(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的主持哈佛教授包弼德 (Peter K。 Bol),他反復談到群體歷史的概念,跟量化歷史數據庫等等都有直接的關系。
“你畫得真好,用的什么顏料?”
美數課:不能免俗地,我們想要談到 AI。您覺得 AI 它有可能自動生成出好的可視化嗎?
向帆:應該不會吧。即便是最簡單的直方圖或者餅圖,好像機器也可以畫,但選哪個參數還是很重要的,而參數的選擇其實是跟人的履歷、人的境況、人的生存經驗,跟很多東西是相關的。
美數課:那 AI 生成的可視化,可能達到的天花板大概是一個什么水平?
向帆:AI 解決的問題和可視化解決的問題,好像不是一回事。我很確信,如果分解可視化的工作流,在每一步上 AI 都能幫助到我們,比如說數據處理、視覺形式的選擇,但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結果。現在很重要的一個詞是 workflow,它在 AI 中也很重要。
美數課:我好奇的是 AI 會在普適意義上對可視化產生什么影響?比如說,從頭到尾一個可視化工作流,涉及到的技術和工具有很多,之前普通人總會在某一步跟丟。現在有了 AI,這個技術門檻是不是就降低了,一個普通人也能完成一個可視化。
向帆: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 AI 好像無孔不入,但人在其中還是起很大的作用。
我做“大戲票”的時候也天天用 AI ,生活里就連做個飯都會問 AI :這兩個菜可以生成什么?這兩個菜應該怎么炒?我覺得 AI 最后可能是一個思維方式。如果要問 AI 能否直接幫你做一個可視化,其實像是餅圖、直方圖這種 general 的東西,不需要 AI 也能做到。看你要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就對應著找 AI 去做,對吧?
這個就像面對一幅好畫作,總有觀眾會問:“你用的什么顏料?”可視化里有設計思維、視覺思維、藝術思考,直接讓 AI 做一個很 creative 的東西,應該不太會。
記者| 呂妍 舒怡爾
編輯| 呂妍 陳良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