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中國行 | 舌尖上的澳門: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創意與食俗的交織
澳門美食在煙火繚繞之中成為當地百姓餐桌上的溫暖記憶,更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爐灶中慢火烹煮四百多年,以獨特的風味驚艷世界。2017年,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一榮譽既是對澳門美食創新與傳承的高度認可,也為其未來發展注入了無限可能。
在這個享譽全球的美食之都,一道道佳肴訴說著文化共生交融的故事:鮮美的水蟹粥與爽彈的竹升面,憑借各異的滋味在同一個餐桌之上巧妙地化解了“米面之爭”;粵式燉奶和西式酥皮“中西混搭”,恰到好處地誕生出澳門葡撻的香氣撲鼻;南美洲的辣椒、東南亞的椰漿、非洲的香辛料,每一種味道都能在澳門找到歸宿。
澳門風景。攝影/王馨培
一口文化融合的“大鍋”,烹制出海納百川的美食風味。人類對美食的開發能力有多強?澳門美食會給你答案。
西味東融:澳門美食的多元基因
澳門的美食基因可以追溯到16世紀葡萄牙商船的到來。
葡萄牙殖民者踏上澳門這片土地后,很快發現家鄉的某些食材難以尋覓。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廚師們只得努力尋找替代品。沒有新鮮牛奶,就用椰子汁來代替;沒有葡萄牙香腸,就用中國香腸當食材。葡萄牙人帶來的香料、奶制品和烹飪技法,與中國的傳統飲食習慣相結合,再輔以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的香料點綴,共同孕育出了“土生葡國菜”這一獨特的美食。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菜式,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澳門的美食,既非純粹的葡萄牙風味,也非純粹的中式風味,而是融合了葡萄牙菜的精髓、中國烹飪技藝,以及世界各地的味道。
若要了解葡萄牙飲食文化,馬介休無疑是最佳切入點。這種由鹽腌鱈魚制作的食材,被譽為“葡萄牙國魚”,在澳門展現出更豐富的形態。傳統的馬介休燉菜延續了葡式的經典風味,而澳門廚師的創意更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澳門,馬介休球尤為受歡迎。這種小吃將鱈魚肉與土豆泥攪拌成丸子后油炸,外酥內嫩,是餐前小食的首選。
而薯絲炒馬介休則以其獨特的口感俘獲食客的心:預先炸好的馬介休碎,與雞蛋、洋蔥和土豆絲一同翻炒,咸香交織,極具層次感。
另一種經典做法是燒焗馬介休,將腌鱈魚直接烤制,魚肉鮮嫩,風味清淡,配以煮熟的土豆和蔬菜,成為一道健康而豐盛的主菜。
這些做法不僅保留了鱈魚的原始風味,也融入了中國人對美食的理解,充分體現了本地化的烹飪智慧。
澳門還有一道特色菜“非洲雞”,以烤雞為主角,使用辣椒、椰奶和花生醬等東南亞香料,加上葡式料理的調味精髓,烹制出一道層次豐富、香氣四溢的佳肴。傳統葡人料理的非洲雞口感干澀,而落地澳門后的非洲雞則醬料豐富。椰奶的醇香與花生醬的濃郁在口感上完美融合,迎合了中國食客偏愛的香滑質感。
制作非洲雞時,廚師通常會將雞肉腌制入味,然后用炭火烤至表皮金黃酥脆,再淋上秘制醬汁。每家餐廳的醬料配方略有不同,有些偏向濃郁的咖喱味,有些則凸顯辣椒的辛香。即便配方各異,這道菜始終代表著中西交融的成果,成為澳門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經典。
如果說非洲雞與馬介休體現的是澳門對葡式菜肴的本地化創新,那么咖喱炒蟹則展示了澳門土生菜對印度飲食文化的吸收與再創造。這道菜選用整只青蟹,配以香濃的咖喱醬和椰奶烹制,香料的濃烈與椰奶的醇滑在口感上形成完美平衡。咖喱炒蟹通常以大份呈現,適合多人共享。鮮嫩的蟹肉與濃郁的咖喱汁拌飯一起食用,味道更為出眾。
澳門的每一道經典美食,都能演繹出一段文化融合的故事。從葡式風味的引入,到非洲、東南亞香料的融匯,再到本地食材的創新利用,澳門用獨特的烹飪技藝,將世界各地的美食傳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
古味新生:從市井風情到城市品牌
從晨光初綻時的一頓早餐,到夜色闌珊下的一份夜宵,澳門的街頭美味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生活日常。茶餐廳中人聲鼎沸,大排檔里煙火氤氳,小吃攤香氣彌漫,勾勒出澳門最地道的市井畫卷,每一個轉角都藏著令人垂涎的珍饈佳肴。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更寄托著澳門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煙火氣息。
當巷道間第一縷陽光緩緩灑下,早餐攤位已然沸騰。水蟹粥的鍋沿溢出絲絲熱氣,青蟹鮮嫩的精華融入粥底,烹煮出一份難以抵擋的鮮美。每一勺入口,稀滑的粥裹挾著蟹肉的甘甜,鮮美的湯汁像是海浪輕輕拍打味蕾,詮釋了什么叫真正的“鮮掉眉毛”!另一頭,小店師傅正忙著撈起一碗蝦子面,手工拉制的面條根根分明,蝦子的鮮甜融入湯底,讓人忍不住一嘗再嘗。對中國人來說,早餐攤位就是一個“人間鬧鐘”,只要聞到香氣,就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
這樣的街頭小吃,承載的不僅是飽腹的功能,更是這座城市特有的情感密碼。多年來,澳門的小吃攤從小巷邊緣一步步走進主流視野,成為城市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碗蝦子面、一盒杏仁餅、一份豬扒包,不僅是街邊小攤的招牌,更漸漸演變為游客必嘗的特色符號。官也街、十月初五街,這些地名因為美食而聲名遠揚,而無數隱匿在巷弄深處的老店,也因其獨特的風味贏得了忠實的口碑。澳門民間風味的崛起,不僅是當地文化的自信表達,更是這座城市將傳統融入現代、將平凡化作品牌的生動實踐。
到了夜晚,華燈初上,澳門的另一面在高檔粵菜餐廳里展露無遺。粵式烤乳豬是名不虛傳的佳肴,乳豬經過長時間的腌制和炭火慢烤,皮層被烘至金黃酥脆,油脂微微透出光澤,刀起刀落間,香氣飄散。搭配細蔥、甜醬、小薄餅,這道經典菜品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儀式感。再來一盅雞煲魚翅湯,鮮味隨著燉煮的時間層層滲透,湯清而味濃,入口綿長。青斑魚、石斑魚的清蒸工藝更加考究,魚肉鮮嫩,輔以點綴的蔬菜,既賞心又悅口。熱氣蒸騰間,蝦餃晶瑩剔透,叉燒包松軟微甜,燒賣餡料豐富,都是對中式點心技藝的致敬。
澳門餐廳美食。攝影/王馨培
廣東地區流行“得閑飲茶”,受此影響,涼茶文化也成為澳門飲食版圖中的一抹亮色。傳統涼茶鋪依舊保留著用大號茶壺盛涼茶的方式,每一口甘涼的廿四味、夏桑菊,仿佛能讓炎熱的夏天瞬間降溫。喝涼茶不僅是為了治咽痛、祛濕熱,更是澳門的一種生活哲學。
澳門的美食,不止于味覺的滿足,更在于其中所融匯的情感與文化。它是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是精致餐桌上的儀式感,是東西方的碰撞與融合,每一種滋味都透著澳門的溫度與故事。
澳門風景。攝影/王馨培
而這些兼具精致與煙火氣的美味,從未脫離中國飲食文化的根基。許多餐廳的菜單中,都能找到對傳統民間風味的致敬:一道簡單的豬扒包可以因精選的腌料而煥發新生,一碗日常的云吞面也能因湯底的用心調制而脫穎而出。澳門的廚師們懂得從街頭汲取靈感,將民間小吃的精髓融入更高規格的餐飲之中。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曾經樸素的美味逐漸積淀為城市的獨特符號,向世界講述澳門的味道故事。
風味遠播:通向世界的“美食橋”
“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不僅是對澳門四百多年歷史沉淀的美食文化的肯定,也彰顯了澳門以美食為媒介連接世界的獨特魅力。這一稱號的背后,是澳門對于飲食文化的開發能力與創意精神的最佳注解。從最質樸的街頭小吃到創新融合的高級料理,澳門的餐桌上始終流淌著跨越時空的風味精髓。
歷經百年漂泊,澳門文化卻因根深而枝繁葉茂。不局限于一隅之地,澳門美食以小城滋味創造出無限可能。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美食之都”,澳門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繪制出一幅承載市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美食地圖。
澳門風景。攝影/王馨培
要了解澳門美食何以風靡全球,只需走進大街小巷,體驗從地道小吃到星級餐飲的多樣風味。
在氹(dàng)仔街頭,小攤販們制作的豬扒包用濃郁的醬汁與松軟的面包詮釋著中西結合的美味。這道起源于葡式面包、融合了中國人“大口吃肉”喜好的小吃,如今已成為澳門街頭飲食的經典代表,出現在國外美食節的展臺上,吸引眾多外國食客駐足品嘗。
近年來,“吃播”文化和短視頻興起,澳門的網紅美食頻頻出圈。從綿軟香甜的木糠布丁到“排隊兩小時也值”的手工蝦餃,這些爆款小吃在全球各大社交媒體上頻頻刷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赴澳一探究竟。人們用味蕾感知澳門的歷史,用舌尖觸碰這座城市的脈搏。
澳門廣式餐廳。攝影/苗夢琦
澳門到底有誰在?全球風味在此“出沒”:河邊新街的葡萄牙餐廳,可以享受地道的澳門葡國菜;荷蘭園二馬路則被譽為澳門的“泰國街”,聚集了許多供應正宗泰國料理的餐廳;三盞燈區則是聞名遐邇的東南亞美食聚集地……
自2001年至今,每年的澳門美食節宛如一場盛大的味覺嘉年華,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與創意。世界各地的美味匯聚于此,攤位間飄散出的香氣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場環球美食之旅。從澳門的傳統餐廳到國際化的美食節,澳門的飲食文化不僅服務于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展現出連接全球的潛力。
澳門風景。攝影/王馨培
歷經風雨變遷,澳門孕育出別具風味的美食天地。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創意與食俗的交織,賦予澳門餐桌以獨特的包容與平衡。代代傳承中,澳門人延續著中華民族“一粥一飯皆有精神、一餐一飲俱是文化”的傳統,也將國際化的飲食文化深深融入澳門的日常風味,為這座城市的飲食版圖增添了厚重與多彩的印記。
作者:關禾
編輯:周斌 胡心雅 詹茜卉
參考資料:
1、徐德文:《吃在澳門》,《人民日報》1997年1月13日第11版。
2、鄭婉湘:《從澳門美食看包容(與澳門特區共成長)》,《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7日第11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