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掃雪不夠不能評獎學金?當代大學生究竟該怎么“管”
不久前,遼寧某大學下設的一所學院公布了《碩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審細則》,其中有關“冬季掃雪缺席次數多于30%,將取消其學業獎學金評審資格”的規定,不僅引發院內研究生的反彈,也引起了社會人士的熱議。相關的議論雖不免夸大其詞,但多少反映出當下大學管理理念脫離學生實際和社會發展現狀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國內大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學生的志趣分化十分明顯。所謂志趣分化,主要體現在大學中不再僅有只注重功課的單一類型學生,各種追求和選擇的學生越來越多。二是從小被家長及祖父輩眾星捧月般捧在手心的孩子不僅升入大學,而且已經遍布本、碩、博各層次,甚至已轉變角色,成為青年教師。家長們“你是最棒的”等鼓勵式教育自然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但反面效應也逐漸顯現,比如以自我為中心,只接受服務、不愿意付出,特別是不能冷靜地接受哪怕是客觀、合理的批評等。
應該看到,大學呈現的兩個特點不是“正在”,而是“已經”改變了大學的管理生態。因此,不只是以往的“精英式”教育管理模式早已不再適用,即便是面向普及化教育的管理方式,如果不考慮管理對象特點和需求進行被動應付,也不可能奏效。
客觀地看,大學確實面臨著實際難題。因為這兩個特點對大學管理生態的改變是“侵入式”的,即它不是事先協商,而是不由分說、不顧及大學的傳統和原有教育模式,就將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群體硬生生放進大學校園,大學反而成了弱勢的承受一方。
如今的大學采用的聯系家長、共同管理的“家校一體”模式,就是典型的被動應付下的選擇,或者說是大學新生代改變管理生態的結果。因為對于家長而言,他們并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受一點兒委屈,“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則期望處處隨己之愿,學校又無法只“服務”而不提“要求”。為了減輕責任,大學就只能模仿中小學,由家長參與到管理學生的工作中。
當然,大學管理部門并不總是被動的,他們也在主動制定管理措施,但任何管理措施都需要考慮大學以及新生代學生的實際狀況,否則便容易變成無法體現實效的“工作”。
當下的教學管理、教學評估和課程認證便是如此。新生代學生的志趣分化意味著他們是多元的集合體。然而,管理方卻想用“標準化”應對這一變化,用“不變”治理“多變”,讓“志趣分化”再次重歸“統一”。這類強扭的方式除了形成若干文牘和應付評估的“教學材料”外,就只能繼續促使教師無所用心地走“教學程序”、學生疲于應試。
上述遼寧某學院的“規定”就是忽視新生代學生的實際、“良好的愿望”沒有得到期望結果的例證。本來,北方地區冬季大雪后,眾人到周邊的馬路或公共區域掃雪是一個好傳統,也是一道互助互愛的人文風景。然而,一方面大學的新生代在家里是家長的“呵護”對象,很少參加勞動;另一方面,掃雪實屬公益性質。公益之所以為公益,就在于它靠的是自覺自愿,既非必須,就不應“規定”。學院方面出臺規定未必像網友指責的那樣,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但現在看來,它反而讓個別缺乏勞動習慣和公益熱情的人找到了宣泄不滿的理由。
改變大學管理的現狀雖無統一方法,卻可以有相對一致的原則,把大學新生代當作“成年人”就是最基本的原則。
嚴格意義上說,大學的新生代并非真正的“成年人”。他們的身心尚稚嫩,在許多方面都還沒有“斷奶”;他們的權利意識比許多成年人強烈,卻缺乏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自覺,往往要求別人多,自我要求少。
盡管如此,也不影響這個基本原則的合理性。如果不落實此原則,大學新生代的成長、成熟將繼續延遲。
對“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自然不能居高臨下,更無須充當“道學先生”,輕率地予以是非評判乃至申斥?!俺赡耆恕钡慕逃且云降葹榍疤岬摹H绻槕髮W新生代鼓勵式教育的習慣,就需要以精神鼓勵為主,讓先進的學生更先進,讓相對落后的學生產生自我羞愧感。古人所謂“知恥而后勇”,并非是通過打擊自尊和積極性的方式完成的。因此,積極向上氛圍的營造才是關鍵。
在不能“要求”的年代,大學正在經歷著由居高臨下的“教育”向平等“服務”的轉向。大學的“服務”不同于狹義的“服務行業”的“服務”,它對大學管理方和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也更需要素養和智慧。
此時,大學管理者和教師的“身教”較之“言教”更重要。因為“身教”是非強制性的,它對學生人格潛移默化的影響,遠勝于無數空洞的道德說教和條例規范。
(原題為《掃雪不夠不能評獎學金?當代大學生究竟該怎么“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