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海底的文化珍寶:搶救一艘三百年前的中國貨運古船

2024-12-18 1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2005年6月30日,福建考古所的栗建安所長收到一條短信:

“建安老師您好,早上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說平潭水下發現一艘古代沉船,有大量瓷器,現在很多村民都在拿,具體的地點還有別的什么問了就不肯說……”

接到消息的考古所工作人員立刻與當地文物部門、鄉鎮政府聯系確認情況,奔襲至出事地點,眼前的情況還是令大家震驚。一片不大的海面擠滿了幾十條漁船,有人正在公然進行非法打撈。根據海警沒收的瓷器,考古所工作人員立刻確認:碗礁一帶發現重要沉船遺址,并緊急上報國家文物局。海警、邊防、漁監、漁政等部門趕赴現場,加大了對盜撈的打擊力度,事態暫時得到控制。

碗礁附近打撈瓷碗場景。來源/紀錄片《國寶檔案》

三百年前的航船

故事的地點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五洲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碗礁得名,便是因為附近海域常有瓷碗出水。按照此處漁民世世代代的規矩,撈上來的東西,得扔回海里,否則會觸怒海神。但這一次漁民并沒有將瓷碗扔回海里,而是雇傭民間潛水員下海查看,竟然意外看到一艘古船。

消息不脛而走,盜寶者哄搶文物,事態愈演愈烈,原本寧靜的“小漁島”成了“黃金島”。成摞的碗、盤、瓶、罐們被吊出水面,不時可以聽到瓷器被嘩啦啦打碎的聲音,不斷有瓷片丟進海里。這艘17世紀的木質帆船,迎來了三百年后的驚醒。后來專家根據盜掘面積和船艙的位置分析,被盜掘的文物數量應該不少于2萬件,損失非常驚人。

碗礁一號沉船上打撈出的瓷器。來源/紀錄片《國寶檔案》

通常情況下,沉船遺址的命名方式為“省名+市縣名+距離最近的島礁或地名+中文序號+沉船遺址”,此處也按此原則,被命名為福建平潭碗礁一號沉船遺址。一般來說,水下考古的黃金季節是每年的3—6月份,但眼前發生的大規模盜撈,使發掘工作再也無法等待下去了。7月10日,中國考古隊正式對“碗礁一號”沉船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其間還遭遇了5次臺風襲擊,發掘工作因此時斷時續,盜撈也時有發生。很多猖狂的盜掘分子利用臺風期工作船和負責現場保衛的武警快艇回港避風的時機,冒10級大風瘋狂盜掘。甚至還出現過為保護文物,考古隊員駕駛簡陋的小漁船,與“有刀有槍”的盜寶者正面對峙的驚險情況。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碗礁一號成果令人欣喜。第一階段的發掘,揭露出一艘沉船殘骸,殘長13.5米,殘寬約3米,殘高1米。推斷沉船的原長度在20米左右,屬于近海航行的中型運輸船。此外,還出水17000余件瓷器。一般來說,因水下環境復雜,許多瓷器在出水時表面會有鐵銹等凝結物,但碗礁一號的瓷器卻非常完好,“全部都像新的一樣”。

碗礁一號船體。來源/紀錄片《國寶檔案》

碗礁一號出水瓷器皆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景德鎮民窯產品,大部分為青花瓷,并有少量的五彩、青花釉里紅、單色釉瓷器等,質量上乘、胎質堅硬、釉色瑩潤、器型多樣、紋飾豐富。其中,一批繪有開光紋樣的“克拉克瓷”的器身圖案更有濃厚的異域風情。

那么問題來了,這艘運輸船為什么會沉呢?別急,從考古現場可以做出簡單的推理:

首先,這片海域在古代和今天的航線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每當退潮時,附近都會露出許多暗礁。此外,根據發掘結果,“碗礁一號”船體東部應該是裝載大型立體式瓷器的艙位。將軍罐、青花罐、五彩罐、大型花觚、香爐等,都出在這里。但在沉船的周圍也發現了很多瓷器,且集中在船體南側。由此,考古隊員分析,船在沉沒時,應該向南發生了傾斜。從這兩條線索我們可以推測,“碗礁一號”很有可能是因為遭遇風暴偏離了原定航線,不幸觸礁后向南傾斜,最終導致了沉沒。

水下考古工作人員工作場景。來源/紀錄片《探索發現》

從無到有,撿拾海底歷史拼圖

一般認為1943年法國海軍軍官雅克·庫斯托領導的水下工作小組發明了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為水下科學探索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英、美等國的學者,在地中海進行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學才逐步成熟起來。而中國水下考古實踐則開始于80年代的兩個偶然事件——哈徹打撈、拍賣南海沉船文物和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的發現。

發掘遺址(南海1號)。來源/南海一號博物館

1985年,英國人哈徹在中國南海偷偷打撈出一艘沉船中的青花瓷和金錠等文物,并于次年在阿姆斯特丹拍賣,獲得巨利。不僅如此,為了“奇貨可居”及方便搬運,幾十萬品相一般的瓷器竟被哈徹砸碎銷毀,令人痛心不已。這件事引起巨大轟動,讓我們意識到發展水下考古的急迫。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聯合多個國家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組成“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負責審定和協調如何在中國開展水下考古工作重大規劃和重要實施項目。同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成立了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的水下考古機構,標志著水下考古學在中國的誕生。

不過,說起水下考古,想必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著名的“南海一號”,它也的確是中國水下考古隊關注的第一個發掘項目。

南海一號沉船打撈現場。來源/紀錄片《南海一號》

由于數量巨大、種類眾多,整個發掘過程持續了10余年。“南海一號”出土各類文物18萬余件,包含數量龐大的瓷器和一些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等,還有3105顆植物種子和果實。船上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產自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名窯的瓷器,不乏珍品。這艘船滿載中國貨物,是一艘從中國運載商品出口國外的遠航貨運商船,目的地很可能是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或中東地區,結合船載貨物及南宋航運歷史來看,其出發地很可能是當時享譽世界的東方大港泉州或廣州。

南海一號出土文物。來源/紀錄片《南海一號》

1987年以來,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水域已發現200余處水下文化遺產,水下的歷史拼圖日益豐富。我們已經發現的宋代沉船有廣東南海一號、福建白礁一號、福建北土龜礁一號、福建半洋礁一號、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遺址。元代沉船有遼寧綏中三道崗、福建大練島一號、西沙群島石嶼二號、福建漳浦沙洲島等沉船遺址;明代沉船有山東鴨島一號、福建九梁一號、福建老牛礁一號、廣東南澳一號等沉船遺址;清代沉船有福建冬古灣、福建碗礁一號、福建惠安大竹島、浙江小白礁一號等沉船遺址,等等。一系列重大發現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也提升了中國水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寧波小白礁一號沉船,其為清代道光年間的貿易商船。據檢測,船體所用木材產于東南亞熱帶地區,可能為中國船匠參照中國船的式樣、結構、工藝在東南亞建造的,并融合了當地的某些造船工藝——沒想到吧,從幾塊破木頭也能看出曾經繁華的海上貿易。

小白礁一號打撈場景。來源/紀錄片《探索發現》

還有著名的甲午海戰沉船。清朝末年,中國正經歷著內憂外患的艱難時期。封閉落后的經濟,腐敗的政治體制,以及缺乏現代化裝備和訓練的軍隊,使得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在列強面前顯得力不從心。與此同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軍隊,野心勃勃地覬覦著東亞的霸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海戰尤為激烈。許多人在歷史課本中讀到鄧世昌和致遠艦的故事時,都不禁會想:我們是否還能找到他們的痕跡?

大家都學過的歷史書上的甲午海戰。攝影/馮偉達,已獲授權

其實,打撈甲午海戰沉艦的想法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萌生,不過受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好幾次開展工作都沒有成功。2014年左右,丹東港擴建涉及當時甲午海戰的海域,國家文物局決定支持甲午海戰沉艦調查,逐步確認了“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以及其他各沉艦的具體位置與保存狀況。開啟了近現代鋼鐵沉船遺址的調查與研究工作,為深入研究中國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對話在大海、在天地、在歷史

與傳統的地面考古不同,水下考古者面對的是全新的物理環境。碗礁一號的考古隊員回憶工作場景時提到,海底暗流變幻莫測,流速經常達到50—60厘米/秒,光是控制住身體就已經異常艱難了。

視覺上,入水以后,視覺系統很快由晝視變為夜視,很難適應。在水下觀察事物與陸地介質不同,觀察事物會嚴重失真、變形,顏色也依不同水深逐步失真,變成一片灰藍,因此隊員們在水下受傷流血,常常會渾然不覺;海底能見度低,工作期間水下能見度基本保持在0.5米,尤其是臺風過后,只能憑著觸覺和想象記下沉船的形態和保存情況,回到工作船上以后再進行記錄、繪圖。

聽覺上,水下沒有聲音,潛水隊員無法判斷危險來源,但在水下,聲音的傳播速度加快了四倍,一點點聲音都會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把人擊昏。

考古隊員需要背著二三十公斤的潛具,在水下復雜而又陌生的環境里,保持頭腦清醒、動作協調,還要和同伴默契配合,完成抽泥、清理、測量、記錄、統計、繪圖、攝影等一系列工作,同時他們還必須控制空氣瓶的用氣量和每次的潛水時間。一旦遇到水下一片渾黑時,他們出水后,還要清楚準確地描述出水下探摸的每一個細節,所有這些,沒有強健的體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無法勝任的。

水下考古工作人員工作場景。來源/紀錄片《探索發現》

碗礁一號的水下考古工作人員林果回憶起發掘情況曾談道:

“總是有人問我,人家盜撈的潛水員怎么效率那么高,幾天就可以把一條沉船上的東西打劫一空,而你們要花那么長的時間?其實大家都知道沉船中除了珍貴的文物之外還保存了很多當時的信息。考古人員面對沉船遺址,就如同刑偵人員對待犯罪現場,只有不放過現場任何一點蛛絲馬跡,才能最終找出罪犯。而水下考古其實面對的就是一個古代文化的現場,通過科學的發掘,盡可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歷史?!?/p>

水下考古是一項高危工作,考古隊員在茫茫的大海上,與無常的自然,未知的風浪爭奪著海底時刻都在消逝的人類歷史遺存。

水下考古工作人員工作場景。來源/紀錄片《探索發現》

1989年我國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訓班。來源/央視《百家講壇》

在水下,考古隊員們找到了與歲月對話的橋梁,感受著先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更履行著崇高的使命。海上的生活總是很苦的,但考古隊員很少在意吃喝睡這些小事,有采訪考古隊員的媒體記者寫道:因為他們要對話的,是大海、是天地、是歷史。

參考文獻

[1]杜玉冰編著. 駛向海洋 中國水下考古紀實[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03.

[2]發現之旅欄目組. 考古發現之旅 古瓷之謎[M].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20.01.

[3]中國航海博物館,王煜,葉沖作. 中國古船錄[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0.12.

[4]俞偉超著;王春法主編. 國博名家叢書 俞偉超卷 上[M].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22.11.

[5]趙嘉斌.“碗礁1號”沉船打撈紀實[J].中國文化遺產,2005,(06):62-72+3+5.

[6]翟勝利.南海一號的“海絲”印記[J].知識就是力量,2015,(08):70-73.

[7]栗建安.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9,31(04):128-133.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19.04.016.

[8]姜波.港口、沉船與貿易品: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與研究[J].海交史研究,2021,(04):8-22.DOI:10.16674/j.cnki.cn35-1066/u.2021.04.002.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庄不连的概率| 菲律宾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欧洲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真人玩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城官网地址| 博彩百家乐官网软件| 威尼斯人娱乐场 赌场网址| 沙龙百家乐破解| 皇博线上娱乐| 视频百家乐平台出租| 百家乐官网手机投注| 真人百家乐现金游戏| 真钱百家乐官网赌博| 百家乐桌面| 百家乐官网赢家打法| 云鼎娱乐场送彩金| 百家乐赢的秘诀| 网上百家乐官网危险| 大发888体育场下载| 百家乐闲庄概率| 百家乐官网家乐娱乐城| 智尊娱乐| 沈阳娱乐棋牌网| 百家乐必胜法hk| 奔驰百家乐官网游戏电玩| bet365网址| 二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博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双龙| 百家乐官网2棋牌作弊软件| 大发888娱乐场ylc8| 百家乐皇室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里面的奥妙| 澳门百家乐官网真人斗地主| 百家乐官网7杀6| 顶级赌场真假的微博| 百家乐赌博破解| 澳门百家乐官网博| 谈谈百家乐官网赢钱技巧| 大发888在线注册| 视频百家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