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不能只當笑話看
近日,“年輕人開始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的話題引發熱議。所謂“反向馴化”,是指一些年輕消費者開始嘗試通過評論“哭窮”等手段建立所謂的“人設”,從而影響算法推送,從而避免被平臺“殺熟”。
從一些網民反饋看,這個辦法似乎真的有用。有媒體報道,一名年輕人通過反復評論“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后,發現機票價格從4309元降至1903元,降價超過了2000元。
在網絡上也常見各種外賣紅包“攻略”,在這些帖子下充斥諸如“某某軟件,我要卸載你”“我真的生氣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評論,并稱如果卸載了軟件,過幾天重新下載之后,會獲得更多紅包。
不過這些辦法到底效果幾何,恐怕仍然要打一個問號。比如那個機票降價的案例,多家旅游出行平臺官方客服稱,機票價格實時變動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即便這名消費者有反復評論的行為,也無法證明最終降價是由用戶所評論的內容決定的。
但消費者“用算法打敗算法”的創意,恐怕不能只當一個笑話看。這當中其實充滿著委屈和無奈:自己的互聯網瀏覽、消費痕跡,很有可能被算法捕捉,成為用戶畫像的一部分,從而被各種“精準收割”。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通過這種“行為藝術”,試圖欺騙算法,避免自身狀態被追蹤。
從以往的案例看,這種基于個人特征的“大數據殺熟”確實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作為高等級會員,搜索同一房型的價格反而比普通會員貴;用更貴的手機打車,容易被高端車型接單;同樣是點外賣,老用戶的配送費比新用戶高……這些現象都備受消費者吐槽。
前不久,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消費者協會開展的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消費者明確表示曾遭遇“大數據差異化營銷”,僅有8.7%的消費者認為沒有遇到過,可見問題的普遍。
但客觀來看,所謂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效果可能也只是一種情緒宣泄,解決問題靠這種個體性方案肯定是不夠的,不斷進化的代碼恐怕仍有辦法識別這種“小聰明”。更關鍵的還是要從行業規范層面,徹底堵住“大數據殺熟”的漏洞,從根本上消除差異化定價等經營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多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就明確“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這就已經對“大數據殺熟”從法規層面進行了否定。
今年11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通知,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再次提到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這些更加治本的立法和專項治理,其實才是對付“大數據殺熟”最好的辦法。
當然,“反向馴化”成為熱點也不失為一個提醒:目前“大數據殺熟”仍然談不上絕跡,圍繞“大數據殺熟”還有一系列行業痛點要著重解決。比如促銷和“殺熟”如何精準區分,如何幫助消費者舉證維權等,這些仍有待于監管部門、行業組織和平臺企業進一步明確規范,加強治理。
說到底,“大數據殺熟”,本質上還是某些平臺利用優勢技術地位,通過算法不合理應用在搗鬼。規制不合理的算法應用,讓消費者各項權益真正得到保護,大家才不至于費盡心思與平臺“斗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