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凡中的不平凡:蘇宜堅的人生故事
平凡的人,因堅定的信念與無私的奉獻,而散發(fā)出非凡的光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一位出生于福建鄉(xiāng)村、成長于戰(zhàn)亂時代的普通人,用他的質樸與真誠,書寫了一段平凡卻令人動容的人生。他的故事,既是一部跨越國界的家族記憶,也是一段承載時代印跡的歷史。

1920年,年僅8歲的蘇宜堅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變故——父親因病去世。父親的離世對家中五個子女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家庭瞬間失去了經濟支柱,生活陷入困境。母親洪箭不得不獨自撐起家庭,肩負起養(yǎng)育子女的重任。

雖然生活艱難,但洪箭以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支撐著家庭。蘇宜堅家庭的生活得以維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叔蘇法聿的資助。蘇法聿早年移居馬來亞,并在巴生地區(qū)創(chuàng)辦了宗興貿易公司,成為當?shù)氐囊晃怀晒ι倘恕W鳛榧易逯械拈L者,蘇法聿不僅為家鄉(xiāng)的親人提供了經濟支持,還定期寄款幫助弟媳洪箭撫養(yǎng)孩子,資助侄子侄女上學。
蘇法聿的援助,不僅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也為蘇宜堅日后的生活道路提供了方向。他的成功和在馬來亞的經歷,對年幼的蘇宜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他日后踏上南洋謀生之路埋下了種子。
求學之路
1927年,蘇宜堅15歲時,隨母親洪箭從家鄉(xiāng)福建同安埔下村前往廈門求學。他考入由著名僑領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集美中學。

蘇宜堅收藏的照片
集美中學以“誠毅”為校訓,注重學生品德與學術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一流的教育環(huán)境。在集美中學期間,蘇宜堅認識了同班同學游可翹。游可翹來自泰國的華僑家庭,是一位接受良好教育的現(xiàn)代女性。她性格開朗、思想活躍,與蘇宜堅在求學路上結下深厚情誼。

蘇宜堅與游可翹訂婚照
兩人常在學習與活動中合作,逐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在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中,他們彼此支持,相互鼓勵,這段同窗之誼慢慢發(fā)展成為一段深厚的感情。集美中學的學習氛圍和集體活動為他們提供了相識、相知的舞臺。
1930年,蘇宜堅高中畢業(yè),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廈門大學。蘇宜堅選擇理科專業(yè),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然而,由于家庭經濟的窘迫,他的大學生活僅持續(xù)了一年。

因經濟窘迫未能相繼求學,乃南往謀生,特此影以留念。
然而,命運的現(xiàn)實卻無情地打破了這一切。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一直資助他學業(yè)的四叔蘇法聿因商業(yè)受挫,無力繼續(xù)支持他讀書。面對無奈的現(xiàn)實,蘇宜堅不得不輟學,將未完成的學業(yè)和未實現(xiàn)的夢想暫時擱置。他在廈門大學的一張照片背后,寫下了一段自勉的話:“因經濟窘迫未能相繼求學,乃南往謀生,特此影以留念。”
1934年,22歲的蘇宜堅告別家鄉(xiāng),遠赴馬來西亞巴生謀生。他帶著未竟的大學夢想和與游可翹的深厚感情,踏上了新的征途。

移民奮斗
初到馬來西亞的蘇宜堅,選擇從事教育工作,他先后任教于巴生的青年學校和華僑學校,這些學校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為華人子弟提供延續(xù)中華文化的教育平臺。

40年代的中華學校
蘇宜堅以嚴格的教學態(tài)度和耐心負責的風格著稱。在課堂上,他常以中華文化和家國情懷為主題,通過歷史、文學等內容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期間,遠離祖國的華人社區(qū)對于民族命運的關注尤為深刻。蘇宜堅利用課堂,將愛國情懷融入教學內容。在學校,他們唱的是中華民國的國歌《三民主義》、周會講的是抗日救國的主題、音樂課教抗日歌曲,上課時宣傳抗日活動。為哥打答魯?shù)摹叭A僑籌賬祖國難民委員會募捐。
盡管后來蘇宜堅從事商界工作,但他始終沒有離開教育的初心。在他進入商界后,仍然以學校董事身份,持續(xù)為華文教育提供支持。他還通過社會影響力,為華校爭取更多資源,動員更多人參與到華文教育的守護與發(fā)展中。
戰(zhàn)后,蘇宜堅離開了教育界,進入四叔蘇法聿創(chuàng)立的宗興貿易公司。這家公司以經營橡膠和木材為主,是巴生地區(qū)一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企業(yè)。最初,蘇宜堅在公司擔任普通職員,憑借勤奮與誠信,很快成為公司的核心成員。1960年,他被委任為宗興樹膠有限公司的董事經理,負責公司日常運營和戰(zhàn)略規(guī)劃。

蘇宜堅所持巴生民生油廠股票
宗興樹膠廠位于巴生甘榜爪哇,這里不僅是工廠,也是一個綜合社區(qū),配備了員工宿舍、羽毛球場、咖啡店等設施。蘇宜堅特別注重工廠與周邊馬來村的關系,在五一三事件(1969年馬來西亞種族沖突)期間,他展現(xiàn)了冷靜與智慧,主動與村長協(xié)商,制定社區(qū)守護計劃,確保三大民族居民的安全。他的領導不僅維護了工廠的正常運營,也在緊張局勢中保護了員工的生命與財產。
在他28年的管理期間,宗興樹膠廠始終保持高效運轉,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他不僅關注產品質量,還優(yōu)化了供應鏈管理,確保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合理的資源調配與市場策略,他成功抵御了多次經濟波動,使宗興貿易公司成為巴生地區(qū)一家具有長期影響力的企業(yè)。

現(xiàn)在的巴生濱海華人積善堂
他還利用自己的商界聲望,為華人社會爭取更多權益。在積善堂募款活動中,他以企業(yè)家的身份參與其中,積極號召巴生商界捐助,為貧苦華人提供各種服務。這種責任感,使他在商界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紐帶。
家書情深
蘇宜堅的家書,是連接家庭與家鄉(xiāng)的重要紐帶。在他1956年和1983年兩次回到中國的旅途中,這些書信不僅記錄了歸鄉(xiāng)的所見所聞,也飽含了對家人、故鄉(xiāng)以及祖國的深切情感。它們跨越時間與空間,成為親情與家國情懷的見證。
1956年,蘇宜堅作為“馬來亞聯(lián)合邦工商業(yè)考察團”副團長首次回到中國。這次短暫的歸鄉(xiāng)之旅,不僅是對故鄉(xiāng)的探訪,更是一次帶著使命的商業(yè)考察。在此期間,他寫下多封家書,詳細記錄了故鄉(xiāng)福建同安的變化以及考察沿途的所見所聞。

在信中,他滿懷深情地描述了家鄉(xiāng)的山水、田野與親人生活的樸實場景。通過這些文字,他向身處馬來亞的家人傳遞了濃厚的思鄉(xiāng)情感。

1983年,年近八旬的蘇宜堅再次回到中國。這次歸鄉(xiāng)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對祖母骨灰的安葬,同時探望家鄉(xiāng)的親人和祖國的變化。在這次旅程中,他同樣通過家書與遠在馬來西亞的家人分享沿途的點滴,并通過照片和文字,生動地呈現(xiàn)了當時的中國風貌。

在信中,他感慨道:“廈門的改變讓我震撼,30年代的灰暗如今已不復存在,街道明亮整潔,鷺江清澈見底。”他用家書和五百多張照片,記錄了從廈門到上海、南京、廬山、杭州等地的旅程,并整理成16本相冊與家人分享,既介紹了親人的現(xiàn)狀,也描述了中國山河的壯麗景象。這些文字與圖像,成為家族記憶的一部分,也成為他晚年與家人分享的精神財富。

中國人已不是病夫,而是世界強人。
社區(qū)領袖
蘇宜堅的晚年生活,是對家族、社區(qū)和文化傳承的全面回饋。他不僅以德高望重的長者形象贏得社區(qū)的尊敬,更在福建會館的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為巴生福建會館的重要領袖,蘇宜堅長期致力于社區(qū)建設和文化傳承。他多次擔任福建會館的要職,包括秘書、副會長等,為會館的運營和發(fā)展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現(xiàn)在的巴生福建會館
20世紀70年代,蘇宜堅提出“以館養(yǎng)館”的運營模式,通過出租會館禮堂、桌椅和經營肉骨茶食堂等方式為會館創(chuàng)收。這些務實的舉措解決了會館資金緊張的問題,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社區(qū)。他還參與了多個鄉(xiāng)親聯(lián)誼活動,為華人社會凝聚力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蘇宜堅將福建會館視為華人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他積極推動會館參與社會活動,例如組織會館參加巴生市的“布置建筑”比賽并獲得首獎,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評價。他還參與《巴生福建會館志略·文獻》的編輯與出版,為記錄華人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作為一位社區(qū)長者,他通過福建會館搭建平臺,不斷加強鄉(xiāng)親聯(lián)誼和社區(qū)活動。他熱心于體育和文藝活動,曾擔任巴生濱海中華體育促進會、巴生華人咨詢會的多個職務,為華人社區(qū)的文化和健康事業(yè)貢獻力量。
1988年,年近八旬的蘇宜堅,依然為福建會館的事務奔波。他的熱情和責任感絲毫未減,即便年事已高,仍堅持參與會館的各種活動。然而,在一次福建會館的會議和演講途中,他突發(fā)意外,因病倒下,不幸離世。

蘇宜堅的突然離世,令社區(qū)倍感震驚和悲痛。福建會館為這位傾盡畢生精力服務會館和社區(qū)的長者,舉辦了一場莊重的悼念儀式。禮堂內布置肅穆,滿滿的哀思寄托著全體鄉(xiāng)親對他的懷念與敬意。

蘇宜堅的一生,是一個平凡卻不平凡的生命故事。他在家庭中是無私的支柱,在社區(qū)中是無怨無悔的長者,在福建會館中是不可或缺的領袖。他用行動詮釋了責任、擔當與奉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蘇宜堅年譜
延伸閱讀:
《平凡中的不平凡——我的父親蘇宜堅》 蘇偉妮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