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鼓浪嶼音樂周,上海音樂學院的明星教師都在忙什么
千里“音”緣一線牽。
上海音樂學院鼓浪嶼音樂周正在廈門如火如荼進行。舉辦到第四屆,鼓浪嶼音樂周精準對接廈門當地音樂學子對于教育資源的需求,回歸教學實踐的初心。
上海音樂學院有著令人羨慕的師資力量,更不乏“出圈”的明星教師。今年,他們組團出發,集結廈門市音樂學校,陸續帶來8場大師班與專家課。
銅管、鋼琴、合唱、歌劇、音樂劇、室內樂、交響樂……聚焦不同主題的大師班與專家課,在校園的不同角落里次第上演,也變成了孩子們的“追星”現場,熱鬧非凡。
天才是不能用錢復制的
“學校規模很大,有管樂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肯定有很多好苗子。”懷著好奇心,圓號演奏家韓小明主動申請,來“摸排”廈門市音樂學校的學生情況。大師班上,他穿梭在一群銅管學生之間,為每位學生提供悉心指導。
韓小明在輔導銅管樂器
“圓號的管子長五米,你要用氣讓它震動,管子越長,越難把控。”在銅管樂器里,圓號以難吹著稱,稍有不慎,就會瀕臨失控邊緣。韓小明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氣息和技巧,控制樂器,克服失誤。
大師班上,韓小明也一直在強調相互聆聽,“王健說,我們的學生不會聽,不愿意聽。樂團是集體,交響樂就是要一起玩,一個人好沒用,大家一樣好,樂團才能好。”
“只跟一個老師是不夠的。”他鼓勵學生們多參加大師班和音樂節,因為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一樣,可以聽到不同觀念,開拓視野,“如果五年只跟一個老師學習,太閉塞了,沒有人是全面的。”
韓小明在輔導銅管樂器
韓小明出身于上海的藝術世家,父親韓銑光、哥哥韓小光都是著名的圓號演奏家。22歲,他就已經是德國廣播愛樂樂團的圓號首席。今年,這位在海外長居四十多年的圓號大咖,被引進上音,成為管弦系圓號專業教授。
一個優秀的演奏家就能成為好老師嗎?“不一定。”韓小明笑說,有些老師從小是天才,不知道什么是難,也很難理解學生的難,“老師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長處,老是表揚,老是批評,都不行,要平衡。”他說,每個人開竅的時間不一樣,要有耐心,學生有微小的進步,要給對方鼓勵和信心。
韓小明在輔導銅管樂器
作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圓號首席,90后曾韻的出現讓人振奮。“12歲,我就發現,這孩子以后肯定不得了。”他說,曾韻的音樂極具感染力,12歲時演奏的莫扎特就和別人不一樣,“中國可能幾百年才出一個曾韻。這就是天分,不是用錢就能復制出來的人才。”
“太少的孩子能吃苦了。”韓小明直言,國內的學生和家長,都要從思維上做出改變,“家長太寶貝孩子,有的孩子15歲了,家長背著樂器來上課。還有的孩子,對作品背后的作曲家和背景知識了解得不夠,要學會主動去做功課。”
每個人都有唱歌的機會
從毛不易的《一葷一素》到新加坡作曲家林健雄的《木偶人的夢》,廈門市音樂學校小學部合唱團在合唱指揮王海靈的指導下,摳著演唱細節。不久,孩子們就將帶著這兩部作品,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的福建省省賽。
王海靈指導廈門市音樂學校小學部合唱團
“指揮老師很了不起,勇于挑戰,走出了舒適區。”王海靈說,有些老師比較謹慎,會選擇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作品,《木偶人的夢》是無伴奏的英文作品,還有從高到低7個聲部,對孩子的演唱、指揮的能力都有很高要求。
“這所學校有音樂素養課、基本樂理課,合唱團的很多孩子還參加了民族樂團、交響樂團,所以有很不錯的音樂素養,新作品學起來很快,音準也是他們的優勢。”
她觀察,孩子們從三年級跨到六年級,年齡還小,聲音的能量還不太夠,“后續,我希望他們加強聲樂的訓練、學會正確的呼吸。人聲是最自然的樂器,充分調動和發揮它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演繹高難度作品。”
王海靈指導廈門市音樂學校小學部合唱團
王海靈是上音音樂教育系副系主任,從事合唱教學二十余載,帶出過不少拿獎的合唱團隊。這些年,她一直在秉承、在踐行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教育理念——讓歌唱屬于每一個人。
“這就是合唱的意義,合唱不是追求個人,而是追求團體,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合唱美育的原因。”王海靈說,如今國內的很多合唱展演,不僅有校級合唱團,還涌現了大量班隊,以班級為群體,推動人人參與合唱,“孩子們朝夕相處,唱不同的聲部,哎呀,太幸福了!”
王海靈指導廈門市音樂學校小學部合唱團
相比門檻更高的器樂學習,合唱也更適合孩子進入。“第一,成本很低,不需要購買樂器,每個孩子自帶天然樂器。第二,只要經過科學訓練,孩子都能發出和諧的聲音。”她說,合唱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合作意識、自我約束力、審美意識、社交能力,尤其學業壓力重,更要鼓勵孩子們多唱歌,“這是抒發情緒的一個美好途徑。”
談及怎樣的合唱會打動自己,她說,“音準要好,聲部之間是和諧的,聲音是有控制的,在控制當中自然發生。另外,聲音的呈現要和作品契合,是作曲家想要的。”
音樂劇教育從娃娃抓起
“只要戴上尾巴,你就是貓,不能說話了。”在“音樂劇之旅”分享會上,夏振凱的這句話把大家逗樂了。
夏振凱是上音自主培養出來的知名音樂劇演員,主演過不少熱門音樂劇。如今,他也是上音音樂戲劇系的青年教師。分享會上,夏振凱帶著4位上音學生,講演結合,深入淺出,講解了中外音樂劇的發展和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現狀。
“音樂劇之旅”分享會
分享會從“音樂劇之父”韋伯的《貓》開始。1981年,《貓》在英國首演,一炮而紅。2012年,中文版《貓》橫空出世,票房大爆。夏振凱在其中扮演了英雄貓,“一個守護貓族的年輕力量,也就是‘二把手’。”
夏振凱帶著12年前的明信片和一本“貓寶典”來到現場。從聞氣味、標記領地、地上爬行,到受到威脅時緊張拱起脊背,夏振凱活靈活現,把貓的動作都演示了一遍。他還請4位廈門觀眾上臺,和4位上音學生一起,當場變貓,尾巴一人一條,系在腰間。歡快的笑聲灑滿現場。
夏振凱在分享會上
“其他上音老師都是專家課、大師課,我不敢這樣寫。我認為,國內音樂劇行業暫時還沒有大師,特別是原創音樂劇,大家還在不停地摸爬滾打。”夏振凱又講起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現狀。
“20年前,我們學音樂劇比現在困難很多,找個譜子都很不容易。”他記得,樂譜都是老師們從美國42街的書店,一本一本背回上海的,上音還有一個專門的曲目庫,放滿了所有老師從國外帶回來的樂譜,“需要哪一首歌,我們就去復印,再放回去。”
現在,孩子們上課都拿iPad,夏振凱不允許,堅持讓他們打印樂譜,“譜子是實體,你會做很多筆記,是有溫度的。”
夏振凱在分享會上
夏振凱的分享會像極了明星見面會,觀眾大多是廈門本地音樂劇愛好者,看過他出演的多部音樂劇。
“音樂劇這幾年在廈門發展迅速,去年我們來展演,《在遠方》《忠誠》等好幾部作品獲得了大家的歡迎。”近期發布的《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指出,廈門是近兩年涌現出的音樂劇市場新興潛力城市,廈門市音樂學校也計劃成立音樂劇專業,“這是一個好現象,音樂劇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大學已經有點晚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