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年底,為何猛獸都在下山
11月18日,黑龍江省勃利縣一村民被老虎咬傷。
11月20日,四川省北川縣一頭黑熊闖入村民家中咬傷2人。
11月24日,陜西嵐皋縣發生一起野豬傷人致死事件……
近期,全國各地發生了一系列虎、熊、野豬等野生動物闖入人類活動區域傷人的事件。
民間俗語中的“一豬二熊三老虎”被認為是在野外最危險的動物。
而近期這些猛獸為何頻繁下山?
這樣的野生動物傷人事件并非個例。
近期,南京野豬也頻頻沖上各大社交平臺熱搜,它們不僅沖上街頭毀物傷人,還讓田間地頭的農作物受損嚴重。
不得不說,“反向生態失衡”背景之下,互聯網為審視人與動物的關系帶來新的角度。
為什么,今年猛獸下山的新聞特別多?
這樣的案例,又能帶來什么啟示?
從傳播學考量,我們又會有怎樣的觀察視角?
對此,南方都市報記者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過去,是你有我沒有,才是新聞,現在是你有我也有,就能傳播。
不是野獸下山多了,而是網絡讓“村”里的事情更快傳播了。
我們在熱搜上面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熱點出來之后,就像一根導火索,很快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出現更多同類新聞。
具體到“野獸傷人”這類事件,最初的傳播邏輯可以概括為“你有我沒有”,或者說是“奇聞異事”。
由于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界限,或許有些事情對當地人來說習以為常,但外地網友看到了就會很驚奇,從而成為新的話題。
隨著事件熱度的不斷發酵,更多人在網上發表“你有我也有”的同感。
人們會發現所謂的“孤例”或者“偶發事件”,實際上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從而產生更大的討論熱情。
這樣的“連鎖反應”并不只是無意義的“蹭熱點”,也能起到正向的社會作用。
畢竟,有一些問題,過去可能僅限于專業人士在討論。
但是當它進入了社交網絡,成為公共話題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頻率探討,可能涌現出很多新穎的角度,發現更多癥結和隱患。
不得不說,當猛獸下山后,關于生態的討論和自我保護的分析,也就讓更多的人關注。
同時,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避免傷害到自身利益,如何緊急避險等平時大家忽略的盲區,也成為了意識熱點。
這樣的討論,才是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價值所在,各位讀者老爺不妨多分享一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