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上海跨國研發體系如何提質增效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和經濟政策引導,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的首選投資地之一。然而,由于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劇變,特別是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的興起,上海的跨國研發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探討當前上海跨國研發體系中存在的瓶頸,并提出提升其質量與效能的戰略建議。
上海開展跨國研發的成本壓力與政策短板
在當前復雜國際形勢下,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實施精準打擊,限制了科技創新的外部合作渠道,進一步加劇了上海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技術和資源的難度。總體來看,跨國企業的全球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在滬落地進度放緩,能級下降,且面臨愈加嚴格的外部限制。盡管上海歷經多年深耕,已建立起較為強大的跨國研發網絡和創新生態系統,但與國際一流創新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
運營成本攀升,研發中心“性價比”下降
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等要素價格的逐年上漲,使得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的成本持續提高,降低了其“性價比”。此外,跨國公司需要承擔大量的管理、溝通和人員外派等開支,這進一步加重了企業運營負擔。面對不斷上升的成本,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上海作為研發中心的吸引力,部分企業甚至選擇將研發中心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影響了上海在全球研發網絡中的地位。
創新生態尚不成熟,政策支持滯后
上海的投資和營商環境治理尚不完善,國際標準還未完全與本地政策同步,部分政策措施偏離外資企業實際需求,造成了制度上的阻礙。特別是在財稅優惠、研發資助等方面,尚未形成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細化支持機制,導致企業在享受政策時面臨執行困難。此外,上海在外資準入方面仍有壁壘,尤其在服務業領域,外資企業的進入門檻較高。高水平的制度供給、優質的產品供給和高效的資金供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跨國企業未來產業布局較弱,本土化互動不足
跨國公司在上海的研發活動,更多是為了服務母公司或全球市場,而非與本土產業形成更緊密合作。這就導致了上海在高端制造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集成度較低,其成果的本土化以及與本土企業的互動不足。尤其是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領域,上海的跨國研發成果布局相對薄弱,專利成果大多未有效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也未能實現與本地企業的深度融合。
基礎研究薄弱,國際競爭力待提升
盡管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已具有一定影響力,例如2021年入選《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榜單,但整體上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同時,上海缺乏足夠多具備國際視野的頂尖科學家,尚未實現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國際知名科技大獎的突破。這一局面導致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的話語權有限,因而較難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科研成果。
以全鏈條創新驅動上海跨國研發體系提質升級
針對跨國研發體系中的難點痛點,我們建議上海從人才服務、本地嵌入、知識產權、營商環境和國際合作五大方面著手,實施全鏈條創新,激發跨國研發潛力,進而推動全球科技資源的聚集與轉化。
精準招攬與共享并舉的人才服務機制
上海應建立更加精準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推動政府、行業協會、獵頭公司等多方聯動,形成“人才需求—政策落實—跟蹤反饋”的良性循環。重點聚焦海外、年輕、全職高精尖人才,探索公私合作模式,推動跨國人才引進與本地需求精準對接。為此,上海應盡快推動外籍人才管理服務改革,深化永久居留權配額、同行評議、人才創辦企業資助等政策,并探索產學研機構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同時,政府應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動長三角區域人才共享與流動,提升上海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競爭力。
推動跨國研發中心本地化融合
為推動跨國企業及其研發中心更好地融入上海本地創新體系,市商委需要加強政策引導,重點支持中外聯合研發平臺、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實體,推動跨國企業與本地創新機構的深度合作。同時,上海可借鑒硅谷和筑波科學城的成功經驗,打造超級科創園區,選擇張江、外高橋等熱點集聚區,吸引外資研發中心與本地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發展,提升技術成果轉化效率。
此外,上海還應加強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建立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本地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推動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設立“銀企對接”平臺,為跨國公司及研發中心提供金融支持,促進科技創新與基礎前沿研究。同時,通過搭建創新聯盟,鼓勵跨國企業參與本地研究項目,從而增強跨國研發中心對上海的“黏性”。
強化與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對接
為了給在滬跨國企業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上海需要積極推進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包括引進國際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以及推動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創新模式,完善相關制度框架,包括監管、會計、征信和評估等方面,提升知識成果的跨國流動性。同時,上海還應建立全域知識產權專業服務鏈,設立技術專利訴訟專項基金,提供專利態勢分析及預警導航服務,并加強國際糾紛應對指導。此外,上海也需要建立與國際知識產權和仲裁組織的對接機制,落實國際知識產權標準的應用,為市場主體提供規范、長期、穩定的制度支持。
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服務
上海的營商環境對吸引跨國企業至關重要。對此,市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對企服務優化措施,包括簡化外資企業的準入手續,提供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等。同時,建立高效的企業服務平臺,搭建公司高層與市政府間直接交流的“綠色通道”,并通過外資企業投訴工作、市級聯席會議等渠道,加強與跨國企業的對話,及時反映企業需求和意見,確保政策及時調整,以提升跨國企業的信心。
此外,上海應深化長三角區域的聯合招商,可借鑒日本區域商務會議的經驗,籌備“長三角全球經貿合作推介會”,打造智能化招商平臺,整合各市園區、地塊、政策等關鍵信息,向全球推介上海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放寬跨國企業和高端服務業準入限制,鼓勵行業精英與國際行業協會對接,并推動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深化國際創新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
為提升全球影響力,上海需要深化國際創新合作。首先,上海應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合作戰略,盡可能涵蓋研發合作、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跨國并購等多個領域,細化應對策略,推動國際科技合作的多維度發展。其次,上海應加大政府科技計劃和科研設施的開放力度,探索與海外城市共同設立創新基金或合作研發計劃,促進全球科技資源的聯合利用。
與此同時,上海還應鼓勵本地企業“走出去”,擴大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支持企業在海外進行跨國并購,設立研發機構或生產基地,并通過跨國共建科技園區,構建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的協作網絡,加速人才、技術和資金的跨國跨地區流動與融合,讓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本文作者王秋玉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呂國慶系赤峰學院資源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