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搭建一座筆墨之城:上海美院探尋“城市山水”學脈
中國畫如何表現都市風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正在舉行的展覽“筆墨構城——上海美術學院城市山水作品展”或能給出答案。
展覽聚焦城市主題,圍繞傳統中國畫筆墨語言與當代城市景觀及精神關切之間的矛盾與聯系展開,在多維度地表現上海乃至中國當下城市建設成就和文化歷史底蘊的同時,梳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師生在城市山水領域由個體自發到集體自覺的學脈傳承。
12月6日,“筆墨構城——上海美術學院城市山水作品展”舉行開幕儀式,這是繼2021年“城市·山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創作和教學研討會暨師生作品展”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聯合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又一次“城市山水”大展。該展覽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在中華藝術宮展出后,明年將赴中國美術館巡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通過43位上海美院師生(校友),100余件作品和相關文獻作品,較為系統性地盤點了上海美院“城市山水”創作的脈絡與現狀,試圖提出了一系列的有關“城市山水”的未來命題。
“把城市作為主題,通過大量實踐將藝術理論轉換為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成果,對當下和未來,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在開幕儀式上說,“在轉換過程當中,原有中國繪畫的精神內涵和筆墨技巧的,變成了實質性的教學理念和藝術創作的基本構架。”
“筆墨構城是一次藝術探索,將傳統的技法和現代城市相結合,試圖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語言。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們對城市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感悟,更是通過筆墨巧妙應用,將城市的喧嘩與寧靜、繁華與古樸、現代與傳統巧妙地融為一體。”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說。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身處上海,城市山水的自發構建
“城市水墨”的概念大約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末,其產生的背景是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社會轉型,藝術家們嘗試以傳統水墨語言反映現代都市景觀和生活。深圳是這一藝術形式的發源地之一。“城市水墨”最初的概念是以現代城市為題材,延續中國畫山水傳統,同時探索如何通過水墨表現都市的建筑、景觀及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城市水墨”被認為是一種兼具傳統文化深度和現代性表達的藝術形式,強調用水墨語言表達當代文化和精神,關注城市化帶來的社會關系變化、人文情感,成為中國水墨畫革新的學術議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但在展覽序廳,則“城市水墨”的歷史與20世紀中期朱屺瞻、陸儼少、謝之光等畫家描繪上海城市風景和新中國建設的作品銜接,不同的是傳統畫家在筆墨技法上強調傳統意境的結合,但當下的“城市水墨”更注重高樓、霓虹燈和交通網絡等現代都市符號,并將抽象構成、多媒材融合,語言更加實驗性和當代化。
對于“城市山水”的提出,最早或可追溯到1992年,錢學森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國畫家能不能開創一種以中國社會主義城市建筑為題材的‘城市山水’畫?”他提出,將傳統山水畫移植到中國現在,注入中國的時代精神。
陳家泠,《貴美靜安》,480X196cm,紙本設色,2020
在上海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展覽策展人李超教授看來,“城市”和“山水”涉及到繪畫本體語言架構的問題。中國山水畫看到“第二真實”,城市呈現的面貌是“第一真實”,其中,需要探討“第一真實”向“第二真實”轉化的問題。對于城市山水的重構偏向于新繪畫的認知,對造型繪畫體系都提出新的命題。”
身處上海,這座城市天然地成為上海美院國畫系師生創作的重要方向,其中最為年長的藝術家、上海美院教授陳家泠《貴美靜安》描繪了靜安寺商圈的景象。這也是他第一幅當代城市題材的大型創作,他以光影和色彩,將各色建筑統一起來,將傳統繪畫語言的消化重構,化古得新。而陸志文用筆墨為名人故居立傳,已有三十余年。
馮遠,《印象海上》,268X75cm,紙本水墨,2020
樂震文,《南浦大橋》,114X63,紙本水墨,2018
2009年,時任國畫系主任樂震文主持舉辦了以“城市水墨”為主題的畫展并出版畫冊,展出和收錄多件當時上美師生創作的城市建筑題材作品,可見此一方面的探索已成氣候。2016年開始,馮遠履職上海美院,為風氣所感,寫海上風景。在此次展覽中,馮遠以人物畫的造型能力,塑造城市、傳達城市精神。其中《都市奏鳴曲》由十余幅作品組成的系列創作,每幅作品的內容、視角各異,又統一在一片膠片般的墨色質感中,組成城市交響。樂震文的作品《南浦大橋》以筆墨寫景造境,雖未作一樹一石,卻自帶山水氣象,深具山水精神。
洪健,《拂曉·輔德里——中共二大會址》,紙本設色,2011
鮑鶯,《隔之三》,240X125cm,紙本水墨,2019
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的洪健、鮑鶯,均畢業于上美國畫系。洪健也是上海較早探索“城市水墨”的畫家之一,展覽中《永不拓寬的街道》、《拂曉·輔德里——中共二大會址》等作品運用傳統工筆技法,表現出樹影婆娑之下,斑駁的墻體、老舊的磚瓦,以及蘊藏其中的城市歷史和人文記憶。
以集體自覺,搭建“筆墨之城”
從不經意、松散型的城市創作,到有明確的科研方向——搭建一個由多樣態的筆墨與多層次的城市景觀交構而成的“城市山水”系統。
2018年開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原院長唐勇力受聘擔任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他發現,上海美術學院國畫系有著獨特的一面,很多畢業后任教或繼續創作的學生有突出的繪畫表現形式,“他們既不需延續了傳統筆墨畫法,也不是純現代的抽象繪畫,他們在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狀態中找到了自己的表達。”唐勇力說,“上海具有和其他城市的國畫教學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正好構成了自己的特點。”
何振華,《微城》,400X150cm,紙本設色,2023
李戈曄,《歷史的記憶——四行倉庫》,240X200cm,紙本設色,2024
展覽中,上美國畫系的在職教師們,通過不同的探索,營造出屬于自己的城市風景。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毛冬華用墨骨積墨法畫大都市,描繪現代建筑玻璃幕墻反襯下的城市場景;白瓔以城市風景與人物交疊的形式,重新構建水墨表現形式和語言;賀戈蕭以水墨寫生的方式直接定格城中園林之美;丁小真用多層平染,淡墨平染的方法,找到了一種韻味和意境;李戈曄虛實結合,營造出城市的豐富性;倪巍用中鋒焦墨勾勒大都市的造型;周雋以勾線拼染表現了石庫門老建筑;何振華融入數字技術,在傳統水墨畫在介質上的衍生和創新……他們打破了建筑平直的概念,并創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在更多校友和學生作品中,水墨演繹著迪士尼樂園、世博雙子山、G60等城市景觀。
毛冬華,《重塑》,195X220cm,紙本水墨,2019
據毛冬華回憶,她最早的“城市山水”作品畫的是“外白渡橋”,此后在《觀海系列》、《望京系列》《外灘系列》探索中國筆墨的各種可塑性。其中《觀海系列》從2009年到2022年已經完成了8幅,此次展出的是其中的4幅。
丁蓓莉,《臨在》,188X120cm,紙本水墨,2017
周雋,《晴天》,123X193cm,紙本設色,2019
此次展覽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藝術家們嘗試將水墨與裝置、影像及新媒體藝術結合,打破傳統的二維平面限制。讓水墨藝術與觀眾互動。
對于“城市山水”與“都市水墨”的概念,倪巍認為,“筆墨構城”的核心仍在于筆墨,“城市山水”的重心仍在于山水。“我們需要由廣義向狹義回歸,在橫向拓展的同時縱向掘進,更中國,更當代,以深為新,而城市正是時代給予當代中國畫的特別載體與進展的機緣。”
倪巍,《陸家嘴金融城》,170X312cm,紙本水墨,2021
注:開幕儀式后的研討會就“城市山水”概念的界定與辨析、“城市山水”與“都市水墨”、城市圖像與山水精神等議題展開討論。
展覽將持續到12月15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