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弱德成天地之大美
2024年11月24日,葉嘉瑩先生以百歲高齡辭世。我在當晚得知后,腦海里首先冒出葉先生的詞句“蓮實有心應不死”;我就用它作上聯,所對下聯是“詩魂無恙即長生”。葉先生的詩心詩魂如同蓮子的果實,永生不死。只要中國人在,中國文化在,葉先生所代表的詩心詩魂就是長生永久的。當晚稍后又專門敬撰挽聯曰:“滄海珠沉,弱德成天地之大美;昆山玉碎,素心予芰荷以清香。”弱德之美,素心之香,是葉先生留給我們的無盡的財富。我的同門曾慶雨博士,是葉先生的碩士,她跟隨葉先生讀書時曾整理過多本葉先生詩詞講稿,她的挽聯是:“弱德持身,脫俗諦于桎梏,自證自行,歷盡劫波成道果;微言興感,傳妙聲遍瀛寰,而今而后,惟從滄海覓遺音。”弱德持身,微言興感,這甚至應成為我們的持身和問學之道。
葉先生最早于1993年在《朱彝尊之愛情詞的美學特質》中提出“弱德之美”:“這種美感所具有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之姿態的一種美。”1999年在《神龍見首不見尾》中又進而闡發說:“弱德之美不是弱者之美,弱者并不值得贊美。‘弱德’,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這種品德自有它獨特的美。”2014年在騰訊儒學專訪中指出:“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由此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弱德之美”,本來是對詞的美學特質的界定,特指當一種美面對強勢壓迫時,雖然無力直接反抗,但卻并不放棄自己,而是在收斂中堅守在退讓中絕不屈服且必將最終呈現自己的美。經葉先生不斷闡釋,這種專指詞的特質的“弱德之美”引申為賢人君子的一種美德,并進而成為普通人的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對待世界和命運的精神力量:即一個人無論如何弱勢,一方面縱然無法強力反抗,但絕不出讓自己內心的持守;另一方面在持守中還要完成自己,成就自己的使命。“弱德之美”中有不得不然之“弱”勢,有持守不移之品“德”,也有完成自己之“美”善。因此絕不能把“弱德”曲解成逆來順受、委曲求全,更不可舍棄最重要的“美”。泰戈爾《飛鳥集》說:“人類的歷史在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我們可以仿照著說:弱德者在堅忍的持守中完成自己。
最能體現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的具體事情就是無論在任何條件下,她都能始終如一地持守自己傳揚中華詩詞的使命意識,在世界范圍內,對無論任何人,都有教無類不遺余力地傳揚中華詩詞。有人說她是古典文學專家,有人說她是穿裙子的“士”,有人說她是“詩詞的女兒”;我認為她是中華詩詞的托命人,這就是她完成的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成一件事,她做成了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這本身就是價值,這就是“完成你自己”,所謂的名垂青史不過是附帶價值。正如我的老師胡曉明先生所說,葉先生是百年中國“給予詩的身體以生命的人”。所以她不是傳揚關于詩詞的知識,而是接續詩心護持詩心,是以讀者心通作者心,以后代心接前賢心,讓上下四方往來古今的心心相接續相激蕩相感發相覺醒。因為知識是死的,唯有心才是活的。她講授中國古典詩詞,是以生命體驗貫通古人的生命,以古典詩詞感發我們的生命,她把中國文化中學問與生命合二為一的傳統發揚光大。她講詩詞,對詩詞的意義的理解和領悟是當場生成的,甚至是在與聽眾的互動中生成的。因此聽眾覺得自己也同時參與了這個意義的生成,就格外對那些詩詞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就如同住在一個自己參加建造的房子里,與住在一個買來的現成的商品房里是絕不一樣的。葉先生帶著我們參與了賦予詩詞以生命和意義的過程,同時也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個人遭際上,葉先生遭受三次重創。青春華年,罹喪母之痛;婚后赴臺,遭入獄之災;人到中年,有失女之慘。天以百兇摧折一世人,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兩者的區別就在于遭受百兇者有沒有“弱德之美”。時代遭際上,她身經離亂,輾轉北京臺灣和美、加兩國,晚年定居天津南開園。自1979年始,在假期回國教學,分文不取,連來往機票都是自掏腰包。在文化荒蕪、古典詩詞不受重視的年代,她默默堅持不離不棄,以一腔熱愛所沉淀的使命意識,弘揚中華古典詩詞,這更是“弱德之美”的真精神。她在《紅蕖還向月中開》中寫道:“我一生經歷很多苦難和挫折,在外人看來,我一直保持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關系。”可以說,是古典詩詞給予了她成就“弱德之美”的力量,而她又以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古典詩詞的“弱德之美”。
葉先生生于農歷荷月,平生酷愛荷花。1940年《詠蓮》詩說“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情”;1971年夢中得句曰“獨陪明月看荷花”;1983年《木蘭花慢·詠荷》慨嘆“算凈植無塵,化身有愿,枉負深情”;2001年《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蓮花作》決絕地宣稱“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荷花出于污泥,非但不染于污泥,反而轉污泥為養分,成就荷花之自己,為花中之君子,這正是荷花的“弱德之美”,也是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