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機影像,狂卷“原色”
手機影像的進化,有章可循。
2000年,夏普推出了J-SH04,這款軟銀定制的“JDM手機”是市面上第一款正式批量發售的“拍照手機”。盡管其相機分辨率只有區區10萬像素(0.1MP),但其出現卻開啟了手機拍照的時代。
2007年發布的iPhone提出了現代“智能手機”這一概念,隨后登場的AppStore將相機與第三方App結合,則為手機攝影開創了全新可能。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2016年,華為P9發布,黑白攝像頭與彩色攝像頭結合的雙攝方案搭配徠卡影像風格,一改過去“雙攝只能拍3D”的思維,讓智能手機正式進入雙攝時代。華為與手機影像,也就此結緣。
就像余承東在Mate 品牌盛典上說的那樣,Mate 20系列的矩陣多焦段影像、Mate 30的電影攝像頭、Mate 40的自由曲面攝像頭、Mate 50的十檔物理可變光圈,再到Mate 60獨創的“AI云增強”技術,華為手機“持續影像創新與突破”。華為P9后,手機影像的每一個重大創新都有華為身影。
引領行業的優良傳統,如今延續到了最新發布的華為Mate 70 系列上。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近幾年影像色調成為手機攝影的“必修課”,幾乎所有主流手機品牌都與著名光學品牌合作,通過“XX同款色彩”為自己的照片賦予人文標簽。蘋果iPhone 16也加入了更多色調的自定義選項,這些“XX色彩”確實為照片帶來更多風格,但過于強調后期影調算法也在讓手機樣張陷入另一個極端中。
本質上“影調”是色彩在 ISP 中的映射方案:ISP拿到傳感器發送來的原始感光數據,經過色彩映射后得出對應的照片。技術上看,這個做法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即使是同一拍攝場景,因構圖發生變化,手機可能會將兩張相似的照片判斷為兩個不同的場景,分別套上風格相差甚遠的色彩映射。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拍出來的照片與我們人眼看到的色彩明顯不同。現場色彩越是豐富,照片與我們肉眼所見色的色差也越明顯,而這正是華為Mate 70 系列成功解決的問題。
把色彩拍準拍好看,有多難?
我們先看下面這組水果樣張(以下先不公布機型,大家可以盲猜一下)。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一,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抵近拍攝時,水果的包裝呈現出了高飽和的紅色,符合現場水果包裝的實際情況。但當視角拉遠,為了平衡周圍額外的畫面元素,機型一對畫面顏色進行了微調,讓前后兩張圖中相同的食物出現了色差。
再看下面機型三的兩張照片。
兩張照片對高飽和紅色、黃色的處理依舊準確。即使畫面構圖、色彩分布發生了變化,水果依舊保留了相同的色彩表現,并沒有因為畫面構圖變化或鏡頭的變化(超廣角、廣角、長焦)而改變原有顏色,始終“忠于原色”。
機型三,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同樣的,在下一個場景中,由機型一拍攝的兩組照片出現了明顯色差。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一,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由機型三所拍攝的樣張,即使視角出現了明顯變化,整體色彩依舊統一。
機型三,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再看一組室外花卉的樣張。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二,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三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可能是因為紅綠對比的沖擊太強,樣張一居然讓紅色和綠色同時失真:紅色的花瓣在高光下直接變成了洋紅色,右上部分因飽和拉滿而失去了應有的紋理和質感。相比之下綠葉部分的飽和至少是準確的,但色調上已經脫離了陽光的質感,失去了應有的暖色色調。
樣張二的色調大體準確,陽光為綠葉帶來的暖色很好的提升了照片的質感,大致上和肉眼看到的類似。但花瓣的部分依舊因高飽和而丟失了細節,看起來仍舊是“味精味十足”。樣張三在色調上看上去和樣張二較為接近,保留了陽光帶來的暖色,同時花瓣顏色自然,拍出來也更像是我們肉眼所見色彩。
回到室內,我們來看一組食物的微距。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二,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三
圖片來源:雷科技
因樣張一使用主攝像頭拍攝,開不了微距,已經沒有對比的價值。樣張二和樣張三呈現了完全不同的兩種色彩質感:盡管餐廳用的是暖光設定,但為了平衡中間番茄醬的紅色,畫面看起來有些偏冷,邊緣的面包邊更是變得慘白。依舊只有樣張三所展現的色彩,符合我們肉眼所見的樣子。
再看一組人像樣張: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二,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三
圖片來源:雷科技
如果說對靜物的色彩取向還有個人偏好的區別,那人像模式就很能體現出手機品牌對相機色彩的調校水平了。為了平衡綠色植物的背景,樣張一和樣張二都出現了偏移:樣張一整體偏暖,脫離了綠葉應有的樣子;樣張二的膚色也有些透紅。
機型一,樣張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二,樣張二
圖片來源:雷科技
機型三,樣張三
圖片來源:雷科技
室內人像環節,另外兩臺手機所拍出的膚色已經出現了相當大的偏移,被室內燈光帶偏嚴重。只有樣張三還能保留正確的膚色特點,背景的吊頂看起來也更加自然。
紅楓原色影像到底強哪?
沒錯,上述樣張中的“機型三”和“樣張三”就是用華為Mate 70 Pro+所拍攝的,細心的小伙伴看水印應該也發現了。
為什么我們挑選了帶紅色的場景進行對比?這其實和攝影的光學原理有一定關系。
對相機來說,紅色是影像中最難平衡的顏色之一。從光譜上看,紅色屬于長波光譜,而現代傳感器對長波光的靈敏度較低,這一特性導致了兩個結果:低光照環境下,原始畫面紅色容易欠飽和,強光下紅色容易溢出、丟細節。
即使從傳感器技術的角度講,無論傳感器采用RGGB還是RGBW排列,紅色像素的比例都不是最高的,這從源頭限制了手機對“紅光”的感知能力,需要通過ISP后期彌補。但人眼對紅色又相當敏感,無論是大面積的紅色、還是人像膚色中透出的紅色,只要ISP后期處理稍有不慎,最后呈現出來的顏色就都會“肉眼可見”的詭異,怎么看都不對勁。
剛剛提到,現代傳感器對長波光譜敏感度較低,手機傳感器的像素排列不利于紅光捕捉。為什么不在常規攝像頭之外,加入一個對色彩敏感的輔助攝像頭呢?是的,華為的紅楓原色影像,就用了這個思路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在常規“超廣角、廣角、潛望長焦”的組合外,華為Mate 70 系列額外加入一個專門負責感知色彩的“紅楓原色攝像頭”。不同于前三個光學相機,紅楓原色相機擁有多光譜通道,可以充分感知外界色彩,負責捕捉環境光譜。兩個攝像頭分別捕捉畫面與色彩數據后,由ISP合成輸出最終結果。
技術原理上,華為Mate 70 系列這套紅楓原色影像系統,其實和當年P9的彩色、黑白相機方案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P9的目的是用黑白相機捕捉原生的明暗關系,而Mate 70 系列的紅楓原色影像引擎,用額外的紅楓原色攝像頭記錄肉眼所見的色彩數據。
且在更強的ISP算法支持下,Mate 70 系列的兩組攝像頭的原始數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輸出最終的畫面,從而獲得更優秀的色彩質感。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紅楓原色并不是僅僅對“紅色”做優化,其取樣范圍是整張照片,甚至照片視角之外的色彩。
除了紅楓原色影像外,Mate 70 Pro+本身的影像能力也相當出色:Mate 70 Pro+采用了全RYYB傳感器的組合,這一陣列下,Y像素(黃色像素)可以同時捕捉紅色和綠色,也能有效平衡手機對紅色色彩的把控。
帶OIS的長焦微距比起超廣角微距裁切,可以獲得更高的成像效果;可調光圈的設計讓手機在視頻拍攝時能有效拉長快門速度,獲得更自然、更接近肉眼觀感的動態模糊效果,讓視頻看起來真實。配合兩個防抖攝像頭和AI電影質感引擎,即使長焦移動手持拍攝,也能體現出高級的電影感和呼吸感。
華為持續引領手機影像進步
根據這段時間的體驗,在小雷看來,華為Mate 70 Pro+在影像表現方面很好地延續了華為手機影像的高素質與創新力。從全RYYB排列到紅楓原色影像,再到電影級視頻錄制能力與XMAGE原色風格,從手機拍攝的硬件、軟件與背后的色彩科學上,Mate 70 Pro+都做到了當下的極致。
從手機影像進化的角度看,華為Mate一直在推動著行業的進步,引領著行業的方向。正是在華為這幾年的不懈努力下,手機攝影才從最初的“記錄生活”隨手拍,演變成如今專業移動影像的技術“前哨”。手機成了越來越多專業創作者的隨身工具,同時也在讓更多人成為專業創作者。
圖片來源:雷科技
比如從2017年舉辦至今的華為影像大賽,就成了華為用戶的專業影像創作舞臺與攝影作品交流平臺。大賽每年都會頒發上百項獎項,并以影像展的方式鼓勵用戶創作。
難能可貴的是,華為并未將這一創作平臺當作“催用戶買新機”的手段。不可否認,這幾年發布的機型有著更好的影像技術,帶來了更高的成片率。但在獲獎作品中,我們依舊能找到P30、甚至是Mate 20所拍攝的獲獎作品。換句話說,華為從未把手機型號當做參賽、得獎的門檻。畢竟就創作而言,工具與靈感同等重要。
手機影像正在持續進化,影像旗艦也成了熱門類目。在手機廠商狂卷影像時,華為紅楓原色影像,再次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進化路線。如無意外,“原色影像也將成為25年旗艦手機的熱門關鍵詞。”華為紅楓原色影像背后,是華為對技術的不懈追求,也是華為影像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證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