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哲學新書聯合書單|思想的假死
《經典與經學》
楊國榮 著,東方出版中心,2024年10月
本書系經學與文明研究叢書之首冊,也是作者楊國榮對于經典和經學的最新思考。作為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作者在現代知識背景下重思經學與經典,為中國傳統經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典范。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提出了傳統經學應走向現代形態的獨見,剖析經學與經典的深層次問題,為經學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編立足文本,對《詩經》、《荀子》、三禮、《易傳》、《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作出了具有現代理論意蘊的詮釋,對于經學中的禮學研究如何走向現代學術形態,也給出了具體案例;下編回顧中國經學,將“仁”“禮”置于儒學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學經典與儒學的哲學意蘊。
《朱謙之全集(卷一):學術自傳》
朱謙之 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10月
我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朱謙之先生,自1920年初便開始撰作各種學術自傳,自《荷心》《虛無主義者的再生》至《回憶》《奮斗廿年》,再至《五十自述》和系列文章《七十自述》,終其一生都在進行真摯且深刻的自我批判。朱謙之撰作自傳,意在及時總結與反思其世界觀、人生觀之轉向。本書含學術自傳類著作3種,文章13篇,其中2篇屬學界首次整理出版,按照發表時間先后排列,清晰呈現了朱謙之先生的學思歷程,既有重要史料價值,又有重要學術價值。
《董仲舒春秋大一統申義:儒家親親尊尊的原則要求與譜系詮釋》
余治平 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10月
本書秉承董仲舒今文經學之風范,立足公羊家經典卻不拘泥于章句訓釋,基于“親親尊尊”原則,挖掘從“門內之治”的“恩揜義”推擴于“門外之治”的“義斷恩”,進而實現“君天子”“臣諸侯”的“大一統”治理脈絡,勾勒出王權天下封建制、皇權時代郡縣制的精神基礎,凸顯出秦至漢初統一帝國實施郡縣制、分封制的政治糾結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梳理出從李斯變革、“燔書阬儒”、《削藩策》,到“推恩令”、勸以利祿的歷史選擇過程。在公羊家“元年春,王正月”“三世異辭”的敘事結構中,強化以歷史認知的維度,闡發“存二王之后”以“通三統”的古代政治文明優秀傳統,使“大一統”的內涵充實飽滿。
《帕納索傳來的消息》
[意]特拉伊亞諾·博卡利尼 著,王憲生 譯,商務印書館,2024年10月
《帕納索傳來的消息》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學家博卡利尼最負盛名的作品,以離奇故事諷刺了當時意大利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一部研究文藝復興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參考資料。作者在帕納索山創造出一個由主神阿波羅擔任國王的象征王國,其公民則由古往今來、大大小小的文人和政客的亡靈構成。他們到阿波羅駕前告狀,阿波羅主持正義,秉公斷案,懲惡揚善。本書以輕快荒誕的筆調,諷刺了當時意大利社會各界名流的行為和作品,其中不少妙語為后世作家引用和模仿,對后世文學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道通為一:宋徽宗<老子>注與道家哲學》
周努魯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10月
在北宋的《老子》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關注并不多。這或受限于宋徽宗飽受爭議的歷史評價。然而,單就文本內容而言,宋徽宗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頗有可采之處,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認為“諸注中宋徽宗與王元澤獨能知道家義”。徽宗之注文辭雅馴,頗抉道家之竅,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荊公學派注《老》之理路與思想內容,亦影響后來章安、范致虛、江澂等人解釋與發揮道學。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時期部分政治實踐的思想文本依據。以此,本書嘗試在道家哲學與政治文化雙重視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體而言,本書分別探討了宋徽宗詮解《老子》的方式,他對《老子》核心范疇和文本內涵的詳細理解,以及修身與治世思想之表達。同時,本書亦結合徽宗朝之政治文化與部分政治實踐,論述宋徽宗“道通為一”的政治理念及其注《老子》之動機。
《自然權利與歷史》(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美]列奧·施特勞斯 著,彭剛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11月
自然權利問題乃是當代政治與社會哲學中首要的議題之一,本書對這一主題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探究,并論證了在倫理和政治領域區分對錯的堅實的現實基礎何在。像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一樣,施特勞斯致力于通過一些根本的思想問題凸顯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緊張。他對于當代思想中的實證主義、歷史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批判,使其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學的研究。在本書中,施特勞斯尤其從古典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學說為代表的現代自然權利理論所導致的自然權利的危機。自1953年問世,特別是1980年代以來,《自然權利與歷史》一如既往地具有爭議性和重要性。
《克爾愷郭爾》(圖畫通識叢書《第五輯》)
[英]戴夫·羅賓遜 文,[英]奧斯卡·查拉特 圖,王志宏譯,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24年11月
索倫·克爾愷郭爾,以第一個現代神學家的身份而著稱,也是丹麥“黃金時代”的一位著述等身的作家。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詩人和社會批評家,他的許多關鍵概念,例如恐懼、絕望和個體的重要性,影響了許多20世紀的哲學家和其后全歐洲的思想與文學。《圖畫通識·克爾愷郭爾》解釋了這位哲學家使用的“反哲學”一詞的含義,講述了他本人堪稱奇特的一生中富于啟發性的許多故事,也介紹了他的各種觀念。作者還以同情理解的態度,描述了克爾愷郭爾如何因為想要改變西方思想的各項重點而備受折磨。
《思想的假死》(Scheintod im Denken)
[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常晅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
在廣受贊譽的《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一書中,彼德·斯洛特戴克將“實踐”視為決定性的“人類境況”。而在本書中,他分析了這種有關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新視角,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理論工作者與科學工作者看待其學科的方式和他們的工作內容。彼德·斯洛特戴克將理論和科學理解為一種通過生成的練習而喚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本書的敘述涵蓋了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歷程。它始于柏拉圖對他的老師的描述——那位老師因沉思而佇立在原地一動不動——繼而涉及胡塞爾、尼采、海德格爾等哲學家的思想。最初的雅典學院是一個練習的地點,在那里人們學習如何從世界中抽離。胡塞爾的現象學勸導人們從存在執態中后退一步,練習不參與。斯洛特戴克呼吁人們思考“懸置的人”如何保持創造性。
《蔑視大眾:現代社會文化斗爭的實驗》(Die Verachtung der Massen: Versuch über Kulturk?mpfe in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
[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常晅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
大眾進入歷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在本書中從埃利亞斯·卡內蒂的思想出發,闡述了大眾主體一經形成,人群之間的距離便縮小,在人群聚集產生的黑色中,本質差異被廢除,新的人為差異出現,即一種有區別的無差異性。他分析了文化斗爭中針對差異的合法性和起源產生的爭論,以及大眾在后現代社會中基于大眾傳媒的結晶一般的聚集形式。
《導讀羅爾斯<正義論>》(Rawls's 'A Theory of Justice': A Reader's Guide)
[美]弗蘭克·拉維特 著,張曉川 譯,拜德雅|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11月
《正義論》是一部必讀卻不易讀的著作。一方面,政治哲學如今的形式和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約翰·羅爾斯造就的,任何關心社會正義問題的人,就算不同意羅爾斯的觀點,也無法不嚴肅對待《正義論》;另一方面,這部著作篇幅長、密度大,總共近600頁,讀時極易迷失在細節中。《導讀羅爾斯〈正義論〉》精準清晰地呈現了這部艱深巨著的論證肌理,為這部精深嚴密的巨著提供了一份入門概覽。本書分“引言與背景”“主題概覽”“文本閱讀”“反響與影響”和“參考文獻與進階閱讀”五個部分。作者依據《正義論》原文次序提煉了羅爾斯的主要論點與論證進路,并對其有效性作出了評述,為讀者提供了一份進入羅爾斯思想世界的精煉指南。
《文明及其不滿》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林宏濤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歷史,就是壓抑本能的歷史。文明的進步,建立在壓抑人類的欲望與需求之上,社會規范與道德約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個人的自由和快樂。人們無法滿足自我本能,進而導致了焦慮不安與精神官能癥,最終化為自我毀滅式的“死亡本能”和“毀滅本能”。《文明及其不滿》融合了精神分析理論學說與社會文化,形成獨特的觀點,不僅是社會心理學的先聲,在文化研究上也具有開創性意義,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同時,本書增加了數十幅插圖,并收錄了《為什么會有戰爭?》(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的通信),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的論點。
《兒童教育心理學》(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陸泉枝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12月
《兒童教育心理學》以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以經過實踐檢驗的教育方法為指導,從人格統一性、自卑感、卓越感、社會情感、學校教育、家庭氛圍等幾個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出發,旨在破解兒童的心理行為密碼,揭開兒童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床、暴躁等問題行為的根源,傳授父母和教師高效簡單的養育技巧,培養兒童擁有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等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師在面對兒童時,要跳脫出固化傳統的思維來反思自己的育兒理念,學會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問題、看待世界。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和教師既要有溫和的態度,又要堅定自己的立場,確保兒童在家里和學校都不會喪失勇氣。
《拉丁美洲社會思想手冊》
魏然 編,光啟書局,2024年9月
本書挑選當代拉美社科思想界奠基性學者最重要的作品,從依附理論、解放哲學、霸權理論、后殖民理論,到女權主義運動史、大眾文藝。以去殖民的立場、超越本土民族主義和跨學科的視野,梳理了拉美本土思想肌理。不僅為讀者深描了拉美及其所處的國際體系、殖民結構、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坐標,而且這些論著也是當代諸多批判理論的思想源頭,為我們在后殖民時代重新思考全球秩序提供重要參考。
《今晚出門散心去》
田嘉偉 著,重光relire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4年11月
“世界像一場瘟疫……我們寫作,是為了自救,是為了窺見真實,并在觸及的剎那捍衛它。”這部集子就像一顆洋蔥,其表層是紛繁的文學和文化事件,盧梭、艾略特、賈科梅蒂、普魯斯特、瓦爾澤、康拉德、巴塔耶、巴別爾、瓦萊里、阿爾托等人漸次登場,或熱切,或孤寂;剝開這些事件,內里是一層又一層的“我”,這些“我”一次又一次在生命經驗的夜晚游蕩,將多向度的愛聚合為淚與笑的星叢,引永恒的失眠者走向驚奇的房間。
《道:松下幸之助的人生哲學》
[日]松下幸之助 著,曹岫云 譯,東方出版社,2025年1月
本書是松下先生自身經歷和對生活的深刻見解、人生智慧的總結。呈現了松下幸之助關于事業、關于人生的思考,以及其深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告訴我們要開創命運,以全新的心態迎接每一天。如何提升人格,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做出正確決定,如何獲得價值感,如何面對困境和挑戰,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培養堅定信念和獨立精神,如何與人、組織、國家、社會協調關系,從而走上正確的、寬廣無限的道路,度過美好人生!
《尼采與佛教哲學》(Nietzsche and Buddhist Plilosophy)
[加]安托萬·帕納約蒂 著,陳鑫 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24年11月
分緒論、虛無主義與佛教、苦難、同情、對虛無主義的挑戰的新回應(結語)五個板塊,探究尼采的見解與佛教哲學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系;通過討論“構成所謂反對‘偉大健康(涅槃)’倫理之基礎”的心理學模型和理論,揭示尼采的酒神式生命肯定和佛教的生命否定之間的天壤之別,主張用一種新穎合成的方式來應對時代挑戰,建立一種站得住腳的后虛無主義倫理學。
《世界觀的歷史》(Worldview:The History of a Concept)
[美]大衛·諾格爾 著,胡自信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10月
在本書中,作者從語言學、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清晰地梳理了世界觀概念的發展歷史;最后對世界觀進行了深入的哲學反思。本書是研究世界觀概念史的一部杰作。
《林達夫和他的時代》(林達夫とその時代)
[日]渡邊一民 著,伏怡琳 譯,王前 審校,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11月
本書介紹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幾多郎等一批日本現代思想史上的著名知識分子與其時代背景,通過對比,刻畫了林達夫這位在現代日本歷史上極其罕見的思想家,反映了這位以“反語精神”為武器的學人所走過的心路歷程。鶴見俊輔說林達夫是“日本知識人里錯得最少的那個”。林達夫猶如“密涅瓦的貓頭鷹”,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問時代所面臨的難題。因受時局影響,其所用的方式時而直白,時而隱晦。在日本的知識風土中,他獨樹一幟,大放異彩。他在重大關頭做出的決斷,體現了絲毫不比同時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阿隆遜色的卓越判斷力。這部傳記對我們中國讀者而言也極富啟示,不僅展現了我們所不知道的現代日本豐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們看到鄰國最優秀的知識人在東西文化沖突、各種政治思潮對峙中的艱難選擇。他們所經歷的那些事情,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面鏡子。許紀霖教授認為,無論在軍國主義還是戰后的時代,林達夫都堅守個人的獨立思考,以清明的理性和淵博的知識,超越于各種意識形態的混戰之上。
《現代思想與古典哲學——列奧·施特勞斯歐洲時期思想研究》
劉振 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2024年10月
作為20世紀重要的思想大師,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學術思考立足于嚴密的哲學思辨和精細入微的文本解釋,對于理解西方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書聚焦于施特勞斯在歐洲時期的思想,以細致剖析文本的方式探索施特勞斯學術思考的核心關切和動力機制。作者呈現了施特勞斯對西方現代思想之根基的洞察以及對古典思想之根基的新理解,分析了施特勞斯如何重新審視西方古今思想的爭執,力求澄清施特勞斯回歸蘇格拉底-柏拉圖式思想方式的思想根據,從而揭示施特勞斯如何成為“施特勞斯”。
《物理學和哲學》(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4 Physics and Philosophy)
[奧]保羅·費耶阿本德 [美]斯特法諾·蓋 [以]約瑟夫·阿加西 著,郭元林 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9月
本卷哲學論文集聚焦于費耶阿本德的量子物理學哲學,它是一個巨大的溫床,孕育產生了其最富有爭議的思想的關鍵論點。這些作品寫于1948年至1970年,這段時間是其第一個創作豐產時期。這些早期作品非常重要,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們記錄了費耶阿本德對量子物理學及其解釋之哲學蘊意的深切關注。在隨后的二十年中,這些思想幾乎沒有受到注意。第二,這些作品為費耶阿本德批判波普爾和庫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背景。費耶阿本德的早期研究在《反對方法》(第一版)中達到了頂峰,盡管極少有學者認識到這一點。在費耶阿本德最著名和最富有爭議的論題(例如,不可通約性論題、增生和韌性原理以及他的特殊形式的相對主義)的所有關鍵論點上,這些作品引導了他;而在更具體的量子力學方面,它們也同樣如此。
《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高毅 著,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人,2024年11月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且廣泛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不僅打破了歐洲的舊制度桎梏,更成為后世革命運動的“母體”。本書是法國大革命史權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毅的代表作,開風氣之先、立學界范式,堪稱國內政治文化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全書從精英的決裂意識和大眾的危機意識兩個維度切入,論述和剖析了重權輕法、民族再生、謠言恐慌等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多重面向,揭示了近代法國政治動蕩和法蘭西民族政治參與意識的文化心態根源,審視了法蘭西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并試圖尋找革命運動的一般規律,探求實現政治穩定的途徑。在當今不確定的時代,作者對法國大革命及近現代其他國家革命做出的富有張力的思考,無疑提供了值得鏡鑒的歷史教益。
《俄國思想史:從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A History of Russian Thought: From Enlightenment to Marxism)
[波蘭]安杰伊·瓦利茨基 著,劉文飛 譯,譯林出版社,2024年11月
本書以歐洲思想史為鏡鑒,全景式地介紹了從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到20世紀初共百余年的俄國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在作者看來,俄國的18世紀和19世紀構成了一個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時代,便于人們將它視為一個結構整體。正是在這一時代,作為一個群體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出現,他們關于俄國命運、關于自身使命等問題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他們圍繞著傳統與現代、俄國與西方、民粹與馬克思主義等主要軸線的思考,呈現出俄國思想家對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駁斥的過程,也有助于建構整個歐洲思想史的發展語境。
《思想與時代:浙江大學哲學公開課》
王俊 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本書是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思想與時代”浙大哲學公開課的文集,它立足思想前沿,匯聚學術精髓;探索時代之思想,開創文化之未來。匯集了外國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美學等各個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主講人有董平、劉東、倪梁康、何善蒙、孫周興、陳亞軍、彭國翔、何歡歡等學者,展現了浙江大學哲學學科的學術實力和風貌。包括:董平《中國的軸心期文明及其突破》;劉東《向著公正的中西競逐:找回丟失的中國故事》;倪梁康《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時代的意識研究》;何善蒙《“佛系”是不是“躺平”》;孫周興《這個世界還會好嗎——一種未來哲學的追問》;彭國翔《儒學的智慧教給我們什么》;陳亞軍《在“后真相”的時代,談論真相如何可能》;何歡歡《畫佛有形,化法無相——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重新理解佛教》。
《哲學之思——真理的豪飲》
嚴春友 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年10月
本書是作者多年思考的成果,旨在通過對于一些重要哲學概念和問題的探究,考察現代哲學與傳統哲學的關系,試圖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結論,為重估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的價值、重新理解其相互關系提供新的視角;進而對當代哲學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具有原創性。以期通過本書的出版開拓讀者的視野,對于理解哲學的基本的和重要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明的碎片》(Wordy)
[英]西蒙·沙瑪 著,茯闌 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
四十年來,西蒙·沙瑪先生在文學創作、藝術鑒賞、社會分析和歷史研究等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他不僅是一位多產的暢銷書作家,還是世界上許多著名出版商、報紙、期刊的獲獎專欄作者,更是引領人類思想的啟蒙者。在本書中,西蒙·沙瑪先生親自挑選了自己發表在各種媒體的雜文,組成一個文化散論的合集,時間橫跨四十年,涵蓋歐洲歷史解析、文化名人和文化現象的評議、美食和生活小事的思考,并且首次披露了他幼年時期的生活狀態、成長經歷和趣事。可以說,本書是西蒙·沙瑪的創作靈感源泉,讀者借此更可以探尋先生人生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整本書思想深邃、觀點犀利、文筆引人入勝,是一部啟發讀者智慧、拓展人生深度、提升思想境界的優秀作品。
《自然哲學體系初稿》(Erster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
[德]謝林 著,施林青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1月
《自然哲學體系初稿》(1799)是謝林早期自然哲學的成熟版本。謝林從作為無條件者的自然出發,創新性地使用動態原子論模型來解釋無機物質,又將物質的起源歸入普遍的宇宙有機體的歷史中,明確了自然哲學中有機自然的優越性地位。在廣泛追蹤同時代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和解剖學成果之后,謝林以“可激發性”為有機體的核心概念,對“有機體”和“生命”的本原進行了更為體系性的建構,以對抗布朗主義者對有機活動的片面理解。最終,謝林將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的統一關系收束在他標志性的潛能階次學說之中。本書的體系性體現在:一方面,謝林指出自然哲學的最高任務是追問二重性與異質性的原因,確保自然哲學的本原性追求;另一方面,從原初統一和二重性的辯證出發,謝林完成了對化學過程和動態過程的建構,提供了先天動態階序的完整圖示。在自然哲學的這一成熟形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早期哲學對本原活動的堅持,也可以看到下一階段的同一性哲學對體系性哲學的探索。
《人工智能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伊莎貝爾·米拉 著,陳勁驍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劇場,2024年10月
在當前對人工智能的分析與批判中,我們往往問的是:“它思考嗎?”伊莎貝爾·米拉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論與臨床視域,將這一問題轉化成了:“它享受嗎?”在這兩個看似不相交的領域之間,米拉找到了一個邊界上的形象:性機器人。經由性機器人的概念,關于人工智能的認識論問題被轉移到了享樂的領域。《機械姬》中,在愛情與謊言的虛實之間求索自由的人工智能艾娃。《攻殼機動隊》中,抵抗自動化生命形式的硅膠斗士基里安少佐。《銀翼殺手2049》中,追問自己真實身份的復制人K。米拉輾轉于不同的影視文本,試圖從性差異的角度重新規定主體性概念,并進一步探索即將到來的“奇點”、有性生殖的未來,以及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的可能。
《怪異與陰森》(The Weird and the Eerie)
[英]馬克·費舍 著,王知夏 譯,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
恐怖之物為何令人癡迷?又為何必要?《怪異與陰森》是英國當代文化理論家馬克·費舍的遺作,全書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討了流行文化中的恐怖主題,更準確地說,是“怪異”與“陰森”這兩個概念。20世紀一些最令人魂牽夢縈、最反常的小說就屬于這兩種模式。費舍探討了眾多流行作家、導演、音樂人的作品,比如H.P.洛夫克拉夫特、H.G.威爾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斯坦利·庫布里克、克里斯托弗·諾蘭等。怪異和陰森從根本上說,是對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離自身的方式。馬克·費舍將這兩個概念定義為激進的敘事模式或“超驗的震撼”時刻,要正確理解人類的生存狀態,就必須對這類邊緣概念進行研究。從這種意義上看來,科技、資本也是這樣一種陰森可怖的存在。
《哀悼與憂郁》(Trauer und Melancholie)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吳張彰 譯,浦睿文化|岳麓書社,2024年11月
一切美好和完美的價值都僅僅取決于它對我們情感生活的意義。本書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學名作,收錄了弗洛伊德寫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別是《哀悼與憂郁》《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論無常》《超越快感原則》。其中《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為第一次譯成中文。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最深的本質包含著一些本能沖動,這種本能沖動是“愛恨交織”的。這種沖動不僅可以解釋我們的憂郁癥、我們對死亡的態度,甚至可以解釋戰爭的起因。而身處文明社會的我們,對待這種原始沖動的正確做法就是進行“哀悼”。只有順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們才能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