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寶寶樹創始人退群,誰傷了誰心?
近日,母嬰品牌寶寶樹創始人王懷南發視頻稱,在周日公司的一次直播中,有一個同事在直播間聲嘶力竭奮斗了好幾個小時,于是,在微信群里讓員工去參與互動,結果回應甚少。于是,其退出了公司所有員工的群并怒稱要整頓。
其在視頻里感嘆:“作為一個創始人自己真的不能理解,吆喝沒人來,使勁驅動也沒人來,那種失望和絕望讓自己退群且不想再加回去了。”他進一步表示自己“不愿意與沒有熱情、沒有血性的人共事”。
其實,當前的職場里,此類事件幾乎天天都在發生,并不新奇。但有意思的是,兩群人始終在自己的思維套路里彼此對峙著,卻始終找不到解答。
這里,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1、我特別能理解,但卻不認同那種公司規模不小,卻拉一個大微信群把所有員工都放進去的做法。老板們想要“扁平溝通”的想法是好的,但做法是不現實的。
2、正規的組織有明確的橫向分工和縱向授權體系,每個職能、每個層級的人只應該接受他所在崗位需要的信息,過多的信息傳遞只會形成干擾。因為,每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3、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很多老板頻繁下基層、聽取基層意見的做法并不感冒。你們中間隔了多少個層級?有溝通的基礎嗎?有溝通的必要嗎?這種溝通要么就是作作秀,制造點和諧畫面,凹凹人設;要么就是雞同鴨講,擦槍走火,最后弄得雙方都不高興。某種程度上,“大群模式”就是變相“下基層”。
4、老板想要找到“有熱情、有血性的人共事”的想法也是好的,但如果想要一個公司的人都有熱情、有血性,那這個想法也太天真了點。正確的思路是,核心圈子要“有熱情、有血性”,其他周邊的人,只需要有職業素養。
5、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定規模的企業里,老板對公司的每個人(甚至基層員工)都暢談自己的創業熱情,還要求人家能夠共情,多少有點“交淺言深”的尷尬。
6、任務要明確分配,績效要明確考核,不能依靠員工的自覺性。因為所有人都有對于自己“職責”的獨特理解,如果沒有“明確的命令指揮”或“提前的績效約定”,臨時起意面對不特定多數的人分配任務,結果肯定是大家都不接招。
7、大群里振臂一揮,而后員工積極響應的景象,可能有點過于Old School了。期待這種景象的老板,一是可能在用創業激情來回避組織建設,二是可能從骨子里對于集體主義的“家文化”情有獨鐘。但我要提醒的是,這種思路可能和當下的職場環境不太匹配,執著于此沒有必要,思想不妨靈活一點。
8、當下90后、00后進入職場,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要和這類人合作,不能靠宏大口號的感召,只能靠明確的市場規則,“用魔法打敗魔法”。人家通常問的一句話是:“你要我為公司多付出,問題是公司多賺的錢分給我嗎?”這問出了企業的尷尬。大多績效考核就是紙糊的流程,算不清別人的貢獻,自然做不出精準的激勵。所以,老板會感覺這句回懟很自私,但問題是,人家提得有道理呀。
9、當企業績效算得清楚、激勵分得明白時,老板們會發現,真正創造大部分價值的,就是那么小部分奮斗者。社會經濟的規律如此,科技越是發達,商業越是進步,這種樸素的“二八定律”就越是明顯。老板對這部分人交心、給錢,對其他人履行勞資協議即可。這樣的相處方式,老板們就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就不會內耗。
10、如果企業的績效算不明白,那激勵就分不清楚,奮斗者就會傷心失望,而偽奮斗者則會用職場老油條的方式來劃水,帶偏了整個職場氛圍。在這種自私的職場氛圍里,真正的奮斗者也不敢當那個出頭鳥。很多公司,就是這樣走向衰敗的。
11、越是沒有本事的人,越是自私、越是喜歡計較。因為,他混了這頓可能就沒下頓,他必須短期主義。問題是,你沒有組織建設,就沒有明確分工(做什么);沒有績效考核,就沒有明確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職場混子就能如魚得水,弄得你沒了脾氣。所以,大多數企業自己的欠賬,還得自己來還,講真,回旋鏢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12、解決當下勞資矛盾的關鍵,是要竭盡所能計算清楚每個人創造的經營價值,再合理分配這些經營價值,其實就是要求企業進行組織變革。一是要重構組織,盡可能讓所有員工都面對市場;二是要設計激勵機制,讓每個員工都能按貢獻獲得市場化的回報。可問題是,麻煩呀!大多數老板,還是提提情懷口號和創業熱情來得比較簡單,不是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