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甫成為詩圣,不妨視為上蒼的特意安排
成都杜甫草堂恰受航軒
杜甫說“詩應有神助”(《游修覺寺》),其實杜甫成為詩圣也是冥冥之中如有神助。每當杜甫朝著“詩圣”的方向發展的人生軌跡出現偏離的時候,就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予以調整,讓詩人回到上蒼設定好的人生軌道上來。杜甫所經歷的一切,似乎都是上蒼專門為造就“詩圣”而量身定做的。
杜甫早年的長期漫游,對于一位偉大的詩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南到吳越,北到齊趙,空間上有足夠的跨度;漫游生涯從二十歲正式開始,長達十年以上,時間上有足夠的長度;游歷過程中,與李白、高適、李邕、蘇源明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人文意義上說,這幾個朋友又有足夠的厚度。該有的都有了,一樣兒都不缺。
困居長安十年,也是作為未來的大詩人需要經歷的。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話用到杜甫身上,實在是太恰當了。杜甫天寶六載(747年)應詔就試,不第。原因是奸相李林甫詭稱“野無遺賢”,一個也不錄取。全國公開舉行的招賢考試,竟然一個都沒有錄取,這種怪事,歷史上恐怕僅此一例,偏偏讓杜甫攤上了,怎么那么巧呢?可以認為這是造化弄人,也可以認為這是造化為了“詩圣”的降臨所作的煞費苦心的安排。杜甫困居長安最困難的時候,竟然是“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這是何等悲慘的生存狀態啊!“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其二),說的是李白,其實也是杜甫的夫子自道。這一段苦難的歲月長達十年,對于一個著名的詩人而言,的確太長了。但是對于未來的詩圣來說,也許剛剛好。當然,再長一些也不行,因為人生苦短,古人的一生中,能有幾個“十年”呢?詩圣的人生軌跡,走到這一步,應該出現一個轉折點了。果然,這個轉折點真的來了——天寶十四載(755年)十月,杜甫被任為河西尉,不就。不久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這個轉折點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杜甫苦心孤詣爭取過來的。天寶十載(751年),杜甫獻三大禮賦,為玄宗所賞識,命待制集賢院,由宰相考他的文章。這一次考試順利通過,獲得了擔任官職的資格。但是按照唐代的科舉制度,取得做官的資格三年之后,才能授予官職。因此,杜甫天寶十四載才被授予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職。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在杜甫的人生走向中,這是對其生存狀態和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安史之亂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大動蕩、大破壞,成為唐朝盛極而衰的“拐點”,對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外交等影響至深。然而,只有杜甫,寫下了大量的反映這一重大歷史變故的不朽詩篇,鮮聞同時代其他詩人同類題材的詩作。這正是杜甫的偉大之處,也正是杜甫的成功之處。
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杜甫自長安奔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與家人會合,攜家向北逃難,七月末在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臨時安家。八月,聞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只身前往投奔,途中為叛軍所獲,押送到淪陷的長安——杜甫的人生之旅至此又發生了轉折。杜甫身陷長安,是他個人的大不幸,然而對于文學史來說,對于“詩圣”的磨礪來說,又未嘗不是幸事。
兵曹參軍,從八品下。幸虧官小,才沒有引起叛軍的注意,被抓到長安后還有一定的行動自由。(杜甫后來從長安成功逃脫,也得益于官職卑微。)如果杜甫官職高,叛軍將逼其就偽職,以杜甫“嫉惡懷剛腸”(《壯游》)的性格,必不從。那么,性命堪憂。世事難料,官小有官小的好處,你不得不感嘆那只看不見的“手”的神奇。
杜甫身陷長安也是熟悉長安情況的機會,但身陷長安的時間,從“詩圣”的人生軌跡上考慮,不能太長,必須適時出現一個轉折點。被困七八個月后,這個轉折點終于出現了:杜甫冒著生命危險,成功逃出長安,奔往肅宗行在鳳翔,肅宗任他為左拾遺。
杜甫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波折,似乎都來自那只神秘的“手”的調控。
杜甫任左拾遺期間,留下的佳作比較少,但這段為官經歷,對杜甫后來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后來大量的詩作,都與這段經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杜甫官場上的人脈關系非常復雜,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左拾遺任上建立的。這些人脈關系,對于杜甫詩歌創作的影響和滲透是顯而易見的。
表面上看,身為左拾遺,出入宮掖,生活的視野變得狹小了。反過來看,一個沒有做過朝官的人,現在有了出入宮掖的機會,意味著他的視野擴大了。可以說,如果沒有任左拾遺的經歷,杜甫的視野將受到較大的限制。一位偉大的詩人,最理想的情況是,既有處江湖之遠的生活,又有居廟堂之高的閱歷。假如杜甫有前者而沒有后者,那么他的杰作《秋興八首》能不能問世恐怕還是個未知數。還應看到,杜甫無論身在何處,都在關注著動蕩的時局,希望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他棄官后的漂泊生涯長達十余年,作為遠離朝廷的在野之人,要想獲得時局變化的信息,只能靠自己的人脈關系。如果沒有他過去為官時形成的人脈關系,他對時局變化的了解將大為滯后,那些反映時事的詩還怎么寫呢?幸好杜甫情商很高,又喜歡結交朋友,為官時期建立了很大一張“關系網”,他的消息才不至于閉塞,對時事要聞的了解,多數情況下還是比較及時的。或許可以說,這也是左拾遺一職,對于成就杜甫的“千秋萬歲名”的意義所在。
杜甫至德二載(757年)五月授左拾遺,次年六月即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又是杜甫人生軌跡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非常吃驚地發現,那只看不見的手在操縱未來的詩圣的命運方面,火候拿捏得真好!大概在那位神秘的“主宰者”看來,杜甫在左拾遺任上干了一年,對朝政的方方面面已經相當了解,再呆下去,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
杜甫遭貶后,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又開始多起來。極負盛名的“三吏”“三別”,就是任華州司功參軍期間寫成的。杜甫后來漂泊到夔州的時候還回憶說:“曾為掾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峽中覽物》)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因對朝政失望和關中大饑而棄官,攜家往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個新的轉折點就這樣出現了。好像一切都在上蒼的掌控之中,一切都在按照上蒼的安排發展著。兩段為官時間共兩年。如果杜甫仕途順利,一直做官并且不斷升官,那就偏離了詩圣成長的人生軌道。其實,只要政治失道,杜甫就真的不適合做官,或者說官場并不適合杜甫長期呆下去。看看他任左拾遺時寫的《曲江二首》《曲江對酒》,就知道他的心情有多么糟糕。至于在華州時作的《早秋苦熱堆案相仍》,郁悶、壓抑的情緒更甚于任左拾遺時。
杜甫在秦州無法解決溫飽問題,又攜家去了同谷(今甘肅成縣),豈料在同谷的處境更慘。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出現一個新的轉折點。按當時的戰爭局勢以及同谷的地理位置,東、北、西三個方向都是不必考慮的,唯有向南,入蜀。盡管蜀道無比艱險,也別無選擇了。
由秦州到同谷,杜甫寫了十二首紀行詩;由同谷到成都,杜甫也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兩段長途跋涉,可以認為是上蒼玉成杜甫的山水詩的一個契機。二十四首紀行詩,基本上都是山水詩。杜甫雖然不以山水詩著稱,但是他的山水詩造詣之高無出其右。同是寫蜀道難,杜甫的《木皮嶺》較之李白的名篇《蜀道難》,就有過之而無不及。李白的《蜀道難》以虛寫為主,他沒有走過蜀道,不虛寫沒有辦法。杜甫寫蜀道之難,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的,以實寫為主,浦起龍謂“棧道圖未必能爾”。
接下來就是“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時期了。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給杜甫提供了足夠大的人生舞臺。杜甫入蜀以后,除了在梓、閬等地避亂期間(時間約為一年零八個月)比較難熬外,大體上還是比較安逸的。杜甫入蜀前,已經顛沛流離很久了,他實在太累了,急需一個安寧的所在好好休養。而成都西郊就是一處理想的棲身之地,這里避開了都市的喧囂和紛擾,但是又與都市相距不遠,交通方面,生活安定,鄰里稀少但質樸厚道,又有為官的朋友照顧,確實適合居住。
這一時期在杜甫的創作生涯中是很重要的一段。與杜甫其他時期的詩歌有所不同的是,在創作于這一時期的四百三十首詩中,有大量的以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為題材的田園詩,其中涉筆成趣,活色生香的佳作比比皆是。為什么在蜀期間,杜甫的田園詩猛然間大量增加了呢?這是因為,詩人多年來飽經喪亂,身心俱疲,如今在成都郊外安了家,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一來心情平靜,二來有了較多的閑暇時間,他就容易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身邊的一草一木感興趣,并從中發現藝術之美。他的觀察是那樣敏銳,語言的運用又是那樣得心應手,田園詩的大量增加,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然而命運的安排卻不是讓杜甫終老于此,杜甫自己也沒有終老蜀地的打算。于是,杜甫又開啟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期。
杜甫居蜀五六年,作詩四百三十首,年均產量驚人;而居夔州不足二年,作詩卻多達四百三十余首,年均產量之高,更是令人驚嘆。《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等杰作,都作于這一時期。
夔州與成都相距遙遠,雖然夔州仍在“巴蜀”這個大范圍里,但巴與蜀各自的風土是有很大區別的。杜甫的詩,多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蜀地詩多帶有蜀地山水的氣息,夔州詩則往往打有夔州風物的烙印。杜甫的晚年,時局動蕩,生計艱難,漂泊不定。上蒼好像是有意讓杜甫給世人留下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特色的詩歌。
相對于中原地區而言,夔州屬于比較偏遠的地方。唐代的詩人們,雖然走水路出川路過夔州的也不少,但是在夔州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大概很少。杜甫竟然在夔州居住了將近二年,或許這就是緣分。白帝城和瞿塘峽雄奇瑰麗的景象,為杜甫的創作靈感的激發提供了一個契機,因此,杜甫是幸運的;杜甫寫白帝城和瞿塘峽的詩又多又好,在唐詩中可以說是奇峰突起,因此,夔州更是幸運的。
杜甫認為夔州“形勝有余風土惡”(《峽中覽物》),他的弟弟杜觀又從江陵寄來書信,催他去江陵居住。于是杜甫就攜家離開夔州去了江陵。不料在江陵期間生活貧困,很不如意。大約半年后,杜甫又攜家輾轉漂泊于湖南的岳州(今岳陽)、潭州(今長沙)、衡州(今衡陽)等地。漂泊荊湘時期,杜甫的身體狀況更不如前,生活處境更加艱難。然而,詩人以驚人的毅力,在不足三年的時間里,作詩一百五十余首,充分顯示了始終旺盛的創作生命力。從整體風格上看,這一時期的詩歌更富有悲壯的色彩。
假如杜甫不離開夔州,他和家人的溫飽還是有保證的。他免受流離之苦,壽命也會更長一些。他的詩歌創作,在成都草堂的時候,就已經無愧于“詩圣”的稱號了,上蒼為什么還要忍心讓詩人遭受更多的苦難呢?也許,上蒼是為了把造就詩圣的事情做到極致吧;也許,上蒼追求的就是悲劇的效果吧。
唐朝著名詩人眾矣,為什么唯有杜甫被稱為詩圣呢?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是諸多主客觀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莫礪鋒先生在他的《杜甫評傳》中論述“孕育‘詩圣’的條件”時,提到了時代、家庭、稟賦以及后天的學力等因素。我以為還應補充一點,叫做“機緣”。論時代、家庭、稟賦以及學力,與杜甫相似或比較接近的詩人也不少,但是他們都沒有成為詩圣。為什么?因為機緣未到。看看杜甫動蕩而曲折的人生經歷,我們不得不感嘆,“機緣”對造就“詩圣”是多么重要。也許我們不必為杜甫的命蹇時乖而嘆惋,因為上蒼對于杜甫的命運的所有安排,仿佛都是奔著造就一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圣”去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