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華社:M1統計口徑“納新”有何考量?
中國人民銀行12月2日發布公告稱,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此次M1“納新”,有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被納入新統計口徑。這是出于何種考慮?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我國向社會公布的貨幣供應量統計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將貨幣供應量分為流通中貨幣(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
在修訂前,M1包括M0、單位活期存款;M2包括M1、單位定期和其他存款、個人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份額。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修訂后,M1將包括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將把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這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納入M1統計。
為什么要調整M1的統計口徑呢?
其實,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中國人民銀行一直非常重視對貨幣供應量口徑的調整,M2的統計口徑就經過逐步拓展,先后納入了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等。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范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在現行M1的基礎上,為啥要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于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
“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于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說。
至于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有所解釋。報告稱,網絡支付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在日常支付中被廣泛使用,具有與活期存款相同的貨幣屬性,也可同步研究納入M1統計。
“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中國人民銀行將于2025年1月份起按修訂后口徑統計M1,預計將于2月上旬向社會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時,還將公布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后的M1余額和增長速度數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當日舉行的2024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優化貨幣供應量統計,并加強對M2等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和社會流動性的監測。明年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和政策取向,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