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貉,為何選擇在上海定居?
【中國綠發會訊】近期,進村傷人的東北虎、橫沖直撞的野豬,讓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界限,再次成為熱點議題。
與相對“高調”的東北虎和野豬不同,另一種動物在上海的成名之路,成功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它們的都市冒險之旅,以及越來越多的種群分布數量,甚至讓上海有針性地開展了三次針對這一種群的普查行動。足可見,上海對這一物種的重視程度。
它們是誰?為何選擇與人類“比鄰而居”?又為何被稱為“野生動物進城”的典型代表?
“貉”,中國本土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犬科,面部有黑色“眼罩”,與浣熊相似。雜食,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中部和南部地區。
作為典型的“進城野生動物”,近年來在上海“貉丁興旺”,松江、青浦、閔行3個區的貉最多、分布最集中。根據2023年的普查結果,上海有貉的小區多達200個,總數量約在3000只至5000只,且分布區域在持續擴大。
在上海,貉的角色可以跟流浪貓狗匹敵,在小區里頻繁現身,并與流浪貓狗搶食,甚至還會攻擊小型寵物,因此,其種群數量不斷攀升的趨勢下,可能帶來的人貉沖突隱患問題,亟待引發重視和關注。
(《上海早晨》視頻截圖)
貉,為何選擇在上海定居?
首先,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貉并非外來物種,而是上海原住民,有長期的自然分布。只不過隨著城市建設越來越完善,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張,憑借聰明機警和食譜的廣泛,最近幾年,貉的活動區域從城市周邊進入到了上海市區,選擇與人類比鄰而居。
其次,貉在上海的分布并非均勻或隨機,而是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所謂空間自相關,就是如果一個地方有貉,周圍地區就更容易出現,因此臨近區域需提前進行保護管理規劃。上海有貉的小區主要集中于松江北部,且貉的數量和密度受到貓糧投喂和垃圾管理情況的影響。如果小區存在投喂流浪貓、垃圾管理不當,尤其是貉能找到濕垃圾作為食物,貉的密度會較平均密度翻倍。
最后,貉在不斷適應城市環境的過程中,小區綠化帶里的嫩葉、種子、果實、居民種的菜、貓糧、濕垃圾等都成為它們的食物來源;小區的墻體有很多沉降縫,為貉提供了相比于野外生存更安全、更舒適的場所;加上小區內缺乏大型食肉動物,人類也不會捕殺貉,使得它們免受天敵的制約,加上一些業主的投喂行為,進一步促進了貉的數量的激增。
隨著貉的數量的不斷激增,其可能帶來的疫病風險或者“人貉沖突”隱患,我們對待這一物種的態度就不能再是坐視不管、聽之任之了。
因此,上海市選擇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對待、處理“野生動物進城”問題。于是,先后三次的“貉口普查”行動就接續開展了起來。
據悉,今年夏天啟動的第三次“貉口普查”于11月24日公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貉在上海擴張的步伐減緩,在社區里定居的貉的密度比第一次“貉口普查”大幅降低,去年至今保持在穩定可控狀態。從有貉小區的比例來看,第三次“貉口普查”達到了歷次之最:98個小區有貉出沒,占到被調查小區總數的79%,98個有貉小區貉的平均密度為0.44只/公頃(最低為0.03只/公頃,最高為4.51只/公頃),這兩個數據和2023年近似,均顯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頃、2.8只/公里樣線,分別降低59.3%、62.5%。
筆者綜合對比了2023和2024年的調查情況,發現近年來貉的數量和擴張速度一直在減緩。這取決于社會對貉的認知儲備的不斷提升以及更加趨向科學、理性的對待方式。
一直以來,不當投喂是造成上海小區貉數量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貉一年一胎一般可產五至六只崽,有研究認為,在居民的持續投喂下,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當高,一個現存20多只成年貉的小區,經過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將種群數量增加到100只以上。
而隨著社區居民意識的不斷提升,不當投喂和社區垃圾外溢等問題得到改善,貉減少了人類食物攝入,行為更趨近于郊野環境的自然行為,曾經局部的種群不正常增長得到遏制,在社區環境中的平均密度和遇見率就會有所降低。
城市化的不斷擴張和發展,讓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逐漸拉近,不僅沖突來得更快,市民們對于野生動物的態度也會在頻繁發生的沖突中有所轉變。上海的做法無疑為我們探尋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之道,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和思考。對于貉這種生性膽小的動物,開展持續的調查和長期監測,準確掌握其數量變化的關鍵影響因素,進一步采取措施將它們的數量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并落實好各區域野生貉的“承載界限”,日常生活中做到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就是跟它們和諧共處的最好方式。
參考鏈接:
1.比鄰而居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不可控?第三次“貉口普查”結果公布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
2.從無人知曉到明星物種,貉在上海成名只花了5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文/Cherry
審/Pierre
排版/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