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學聯合書單|人工智能責任
獨角獸法學聯合書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品牌“獨角獸”發起,聯合全國多家法學院校、科研機構共同發布,致力于向社會推薦最新出版的優質、前沿、經典的法律類圖書。本書單經法學評委專家團審定后定期發布,這是2024年第6期書單。
期待熱愛法學書籍的讀者,與我們保持緊密的聯系。愿法學書籍沉淀的智慧,滋養我們的靈魂,啟迪我們的法律思維。讓我們一起在書海中探索、領悟法律的真諦,為社會的公正與和諧貢獻力量。(以下圖書排序不分先后)

《人工智能責任》
【德】塞巴斯蒂安·洛塞 等/編 金耀、曹博/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主推評審:鄭志峰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算法學習、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重塑著人類的生產生活。人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之際也面臨著諸多的風險挑戰,法律應當如何應對和回應人工智能的挑戰,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核心議題。歐盟是人工智能領域立法的先行者,特別是歐盟人工智能責任的立法研究對于完善我國人工智能法律體系具有典型的借鑒意義。本書集中討論歐盟于2022年通過的《人工智能責任指令》提案與《產品責任指令》修訂版提案,為現代法律如何回應人工智能責任問題提供獨到的視角和路徑。

《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國家維度研究》
于浩/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4年8月版
主推評審:張志銘
歷史與實踐反復證明,中國的法治理論不能從純粹的書本知識和思想實驗中來,而應當從中國自身的法治實踐中提煉問題意識和建設理論架構,同時以傳統法治理論的成熟知識與經典命題為必要借鑒。通過法治文明的東西互鑒,我們才能創造出客觀反映中國實際,有力指導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本書正是從國家維度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予以歸納,并提煉中國法治建設基本立場和實踐方案的積極嘗試。

《中國法理學史》(三卷)
喻中/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2024年11月版
主推評審:范進學
《中國法理學史》自上古堯舜禹時期的皋陶到二十世紀中葉的李大釗、胡適、熊十力,以三卷本、百萬余字之篇幅,細密鉤沉中國四千年法律文明史上36位思想家的法理思想。這是一部面向本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構建中國自主法學話語體系的學術佳作,它既為深入了解中國法律文化和法律學提供了宏大史實,亦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更為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法律文化提供了法理學視角。

《現實主義法學的中國思辨》
王紹喜/著,法律出版社,2024年6月版
主推評審:孫佑海
本書是在“三大體系”背景下對中國法理學的理論探索。本書不滿足于對現實主義法學的簡單評介,而深入探討該學派的思想基礎、理論命題和研究方法,揭示其貢獻與局限性,特別是對中國的意義與啟示。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歷史、司法案例和理論研究,提出建構中國實踐主義法學的初步思考。本書兼顧理論、實踐和思想,融貫法理、法史和私法,橫跨法學和其他學科,是從中國視角研究現實主義法學的思辨之作。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孫海波/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主推評審:劉樹德
每個國家或者地區司法疑難復雜案件與常規簡易案件的占比大體符合“二八定律”,孫海波教授較長時間內聚焦于“疑難案件與司法裁判”這一兼具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的領域,先后推出三部曲,即《裁判對法律的背離與回歸:疑難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論》《疑難案件與司法推理》《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無疑是當下“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的重要踐行與最佳示范。

《時代棱鏡中的法學方法論》
雷磊/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主推評審:王申
在《時代棱鏡中的法學方法論》一書中,雷磊教授針對近年來法學方法論領域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思考。本書以什么是司法裁判這一問題為主線,圍繞是否存在統一的法律人思維、法律淵源及其法治蘊意的關系、司法裁判中事實與證據的所指及其區分、定義論及其在法典編纂中的應用、關于同案同判及其裁判論價值的爭論、對司法裁判中后果考量的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適用、人工智能時代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等八大問題進行思考和論證。本書展現了作者對我國法學方法論研究的真切的觀察與深刻的理論反思,相信讀者可以從時代的棱鏡中對法學方法論的理論有所收益。

《法政逸史:轉型時代的法律人》
劉昕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9月版
主推評審:王立民
《法政逸史:轉型時代的法律人》以近代中國法律史上的法政人物為對象,通過爬梳回憶錄、期刊、報紙、日記等史料,還原清末民國新舊交替時代法政學人的多面形象,以通俗的故事化文筆,讓這些法政學人在逸聞趣事中展現出特有的人格品質,進而讓我們回到那個中西法律文明對撞的時代,體會作為法律人個體的學術理想與命運沉浮,思考同為轉型時代的當今中國法律學人的責任與擔當。

《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罪過償報態度的文化解說》
霍存福/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主推評審:陳景良
本書緊緊抓著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三個核心概念,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綜合中外歷史和法學文獻,運用中西比較和中國歷史進程內部比較兩種方法,揭示了以“報”為中心的中國刑法文化傳統和中國社會“施”與“報”的文化結構。總體而言,縱橫捭闔,發前人之未覆,補戴炎輝和楊聯陞之缺,并試圖超越其結論,既是本書之最大特點,也是本書值得再版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近代中國土地征收的立法與實踐》
童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主推評審:陳新宇
《近代中國土地征收的立法與實踐》對近代中國土地征收的理論派別、制度設計和實踐情況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和精細的論述,展示了作者開闊的歷史和比較視野,具有重要的歷史鏡鑒價值。

《重返馬賽漁場:社會規范與私人治理的局限》
【法】葛弗瑞/著 張鹿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10月版
主推評審:程金華
這是一本故事性和理論性俱佳的學術作品。穿過重重歷史帷幕,作者踏著地中海北岸名城馬賽漁場治理體系近千年的演化軌跡,以社會規范與私人治理的利弊得失為主線,向讀者展示了法律與社會研究的一場歷史大戲 。
本期書單評審團(音序)
陳景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新宇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程金華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
范進學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樹德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審判員
孫佑海
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立民
華東政法大學功勛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申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志銘
華東師范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法學院院長
鄭志峰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