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一個烏鎮夢
原創 華人作者團 最華人
作者:喻汀
作為一個地道的烏鎮人,作家木心的一生都繞不開烏鎮。
在《溫莎墓園日記·序》里,他這樣描述兒時看社戲的情景:
“圍泊了許多烏篷船,啟篷仰觀,觀罷蕩櫓而去”。散戲后,“上橋了,豆腐作坊的高煙囪頂著一彎新月,下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接瓦連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看戲者的歸返”。
● 烏鎮舊照
在船上看完戲,在月輝之下聽著流水聲回家,一幅江南水鄉的生活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令人心馳神往。
時間來到了1995年,68歲的木心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故鄉,看到眼前破敗的房屋、寥落的街巷,不禁悲從中來,遂失望離開。自此,烏鎮成了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 木心在烏鎮。攝影:李峻
此后數年間,烏鎮發生了巨變。
如今,這里人流如織,歡聲笑語不絕于耳,木心先生筆下的“江南圖景”得以重現。
詩意江南:戲劇與水鄉的邂逅
2002年,一部名為《似水年華》的電視劇在烏鎮開機,這是黃磊自導自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與烏鎮結緣的開始。在烏鎮拍攝時,黃磊被這里的美景和氛圍深深吸引,一個念頭在心中悄然萌生:是否可以在這里舉辦一個青年戲劇訓練營?
不久后,烏鎮旅游掌門人陳向宏,開始了對烏鎮西柵的改造。
烏鎮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幾年后的一次飯局上,黃磊與陳向宏聊起了曾經的想法。陳向宏是土生土長的烏鎮人,對烏鎮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他也一直在尋覓烏鎮的“內核”。聽到黃磊的提議,當即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討論,兩人將方向從訓練營變為更加宏大的戲劇節。
與此同時,華人戲劇大師賴聲川也來到烏鎮。
當他坐在搖櫓船上,聽著船槳劃破水面的聲音,看著兩岸古樸的建筑和悠閑的人群,心中涌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觸動。那一刻,他相信戲劇與古鎮會產生獨特的化學反應,也看到了在烏鎮舉辦戲劇節的無限可能。
● 烏鎮風景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先鋒話劇導演孟京輝。
四個理想主義者湊在一起一拍即合,決定在烏鎮造一個夢。而這一夢,就是11屆。
● 從左到右依次為:陳向宏、賴聲川、黃磊、孟京輝。攝影:李晏
2013年5月9日,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在烏鎮西柵拉開序幕。2024年10月,第十一屆烏鎮戲劇節圓滿舉辦,24部海內外戲劇齊聚于此,2000余場演出在烏鎮的每個角落輪番上演。
此情此景,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四位發起人或許也沒有想到。
戲夢天堂:精神的烏托邦
起初,烏鎮戲劇節規模很小,參與的人寥寥無幾。但大戲的序曲已經奏響,接下來便是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11屆以來,七個室內劇院和一個戶外大型劇院拔地而起,無數廣場與街角成為戲劇表演的天然舞臺。超11000名青年戲劇人踴躍報名,共179部原創作品亮相,一批又一批中國戲劇的新生力量從這里誕生、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可以說,烏鎮戲劇節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命運。
● 全國各地的戲劇愛好者隨著烏鎮戲劇節紛至沓來
但烏鎮戲劇節不僅僅是給愛戲之人的禮物,也是給普通人的饋贈,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隨意造夢,并且偶遇誰都是合理的。
你可以隨處可見孔尚任、老舍、曹禺、契訶夫、加繆、歌德的畫報,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在橋上與林青霞來一場邂逅,或者偶然發現劇場角落里藏著看戲的周迅。
當你漫步在西柵的街頭,也許人群中會突然跳出一個演員,拉起你翩翩起舞,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肢體不協調。
又或者,一個無頭人撐傘打你身邊走過,莞爾一笑的同時,又突然恍惚,分不清是異國他鄉的街頭,還是在江南古鎮。
在這里,一切都充滿戲劇性和可能性,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戲劇的一部分。
還有集合潮玩、裝置、音樂、電影、舞蹈、展覽、快閃、美食等于一體的戲劇集市,更是年輕人的戲夢天堂,也正應了那句話:“在烏鎮,年輕人就別睡了”。
● 戲劇集市
這個罕見的“戲劇群居空間”,是戲劇人的圓夢之地,是世界戲劇藝術的重要展演平臺,更是凝聚中國現當代文化的綜合焦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烏鎮戲劇節是美好生活的實驗場,重建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范式——藝術不是供奉在藝術殿堂的圣物,戲劇也沒有那么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世界舞臺:一個古鎮的雄心
在中國人的精神圖譜中,江南水鄉始終承載著最深沉的文化記憶與最綿長的鄉愁。而烏鎮戲劇節,正是在這份文化根基上,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表達。
如果沒有戲劇節,烏鎮的旅游業可能依然會繁榮發展,但有了戲劇節的烏鎮,無疑擁有了一份獨一無二的氣質。當古鎮與當代人文藝術融合,當戲劇的魔力與江南的詩意交織,這里不僅是一座古鎮,更是一個承載著東方美學的世界級舞臺。
在這里,時空仿佛被重構:一邊是悠悠水聲中的老船老屋,一邊是充滿當代氣息的實驗戲劇;一邊是老橋下的阿婆晾曬的布衣,一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大師揮灑創意。
● 烏鎮風光
多年的發展,讓烏鎮戲劇節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藝術節,成長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戲劇盛會,既能讓中國了解世界,也能讓世界認識中國。
在烏鎮戲劇節的舞臺上,世界戲劇大師們帶來的不僅是精湛的演出,更是一堂堂生動的戲劇美學課。從英國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的《驚奇山谷》,到意大利戲劇大師巴爾巴的《哈姆雷特的云》,這些世界頂級的作品,為中國戲劇人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戲劇的大門,推動著中國戲劇美學走向更加開放和多元的未來。
● 《哈姆雷特的云》劇照。攝影:Stefano di Buduo
通過“烏鎮戲劇節”這個世界窗口,許多優秀的中國戲劇作品走出國門,被世界看見。
當鈴木忠志、羅伯特·威爾遜這樣的世界級導演在烏鎮的石橋下駐足,當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將這里譽為“最像烏托邦的地方”,烏鎮不再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它展現了中國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時,與世界展開平等對話。
● 羅伯特·威爾遜(中)在烏鎮戲劇節開幕式上
一位英國藝術家的描述也十分貼切,這里是“A Small Town's Ambition(小鎮雄心)”。正是因為有這份“雄心”,每一年,烏鎮戲劇節都在做出新的嘗試和探索:
比如2023年上線的公益直播,籌得的善款用作偏遠地區兒童的藝術教育及青年戲劇人的創作扶持。
同樣是2023年,烏鎮戲劇節推出了特別展映單元——First青年影展,為更多年輕人滋養藝術夢想。
再比如今年剛推出的“戲夢糧倉”,再次突破戲劇邊界,帶給觀眾和表演者極致的體驗。你會看到央視前主持人張泉靈等一群非職業戲劇人,大膽地改編了契訶夫的經典劇作《萬尼亞舅舅》,帶著觀眾進行了一場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 “戲夢糧倉”單元
當烏鎮戲劇節邁入第二個十年,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四位發起人都有一種重新開始的感覺,并堅定信心要辦一個百年的戲劇節。
● 2024年第十一屆烏鎮戲劇節開幕敲鑼,從左到右依次為:黃磊、賴聲川、陳向宏、鈴木忠志、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田沁鑫、孟京輝
對于11歲的烏鎮戲劇節來說,美好的種子經歷了破土、萌芽,一切才剛剛開始。
數字烏鎮:一座承載未來的智慧之城
一場始于江南水鄉的戲劇盛宴,架起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讓世界在觀照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當代活力。
但烏鎮不止有戲劇節。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中國最傳統的過去,也能遇見世界最前沿的未來。
2014年深秋,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并將烏鎮定為永久會址。這個千年古鎮,從此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坐標。
● 2014年11月20日,馬云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圖片來源:浙江在線
粉墻黛瓦和前沿科技,這種看似矛盾的組合,恰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與開放。古老的水鄉不僅沒有被時代巨輪碾壓,反而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漫步在烏鎮的石板路上,你會驚嘆于這樣的反差:在青石板的街巷間,在搖櫓船的河岸旁,一場場關于數字未來的對話正在改變世界。
●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從餐飲、住宿到交通、游玩,從人臉識別、三秒入園到移動支付,智慧化已經滲透到游客體驗的每一個環節。
到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已連續成功舉辦11年,每年都會有來自全球的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互聯網領軍企業和學術機構的千余名代表齊聚一堂,碰撞花火。
● 2024世界互聯網大會。圖片來源:新華網
每年丹桂飄香的季節,全球主流媒體都會將鏡頭對準烏鎮,這個曾經安靜的江南小鎮,已經變成展示中國數字創新的重要窗口,和世界認識中國互聯網的最佳名片。
結語
當傳統與現代交融,東方與西方對話,一個屬于全球華人的精神烏托邦,在這里悄然孕育。
● 掛滿海報的烏鎮街頭
如果說烏鎮戲劇節賦予了烏鎮這座古鎮藝術的靈魂,世界互聯網大會則為其注入科技的活力。這種獨特的雙重屬性,讓烏鎮的未來充滿未知的驚喜和無限可能性。
2006年,79歲的木心從紐約再次來到烏鎮,這一次,他再也沒有離開。
● 位于烏鎮的木心美術館
多年后,我們仿佛和木心先生一起回到了那個夜晚:河水流淌,月影婆娑,戲聲悠揚。當豆腐作坊的煙囪依舊頂著月亮,當看戲的游人依舊在石板路上踱步。
這,大概就是烏鎮最動人的風景,也是中國文化最詩意的表達。
原標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一個烏鎮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