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沉浸式了解敦煌藝術和精神,場景讀書會走進“何以敦煌”大展
一場原定100分鐘的讀書會,因為嘉賓和觀眾的全情投入而被延長至3個小時。讀書會雖已告一段落,但很多觀眾說,對敦煌文化的探索與熱愛才剛剛開始。“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正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11月27日,第26屆上海讀書節場景讀書會——“何以敦煌,書香中華”在中華藝術宮舉行。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導演滕俊杰,樊錦詩院長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茅善玉,《我心歸處是敦煌》作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顧春芳,市民讀者代表葛信曄登上講臺,向讀者觀眾分享他們眼中的敦煌。活動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首席主持人宇皓主持。
滕俊杰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在上海,看敦煌”成為一個文博熱詞。“何以敦煌”大展帶來168組展品,從莫高窟的壁畫到彩塑,從古老的佛經到絢爛的藝術,敦煌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時空的界限,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輝煌。
2022年,一部由上海立項、出品、拍攝制作的超高清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全國乃至海外多個國家上映,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當年還摘得中國電影最高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電影將戲劇美學和電影美學相結合,藝術化地展現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潛心研究,讓敦煌文明走向世界的故事。
活動現場
滕俊杰帶領導演組全體人員通過閱讀關于敦煌的書籍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做好“精神武裝”后投身電影拍攝。“敦煌是一本展現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的大書,也是講述人和世界的書。讀過它,會豐富我們的認知;讀通它,會墊高我們的人生;讀好它,會提升我們的靈魂。”拍完電影,滕俊杰感慨,樊錦詩本人就是一本講述人生堅韌和生命奮斗的大書,“從她身上,能看到如何從小立志,為國擔當;如何深耕知識,為國擔責;如何格局天下,為國爭光。‘樊錦詩’這三個字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堅韌、格局天下、理性睿智’的代表。”
茅善玉
茅善玉在影片中是樊錦詩院長的扮演者,為了走進人物,她和劇組八次長途跋涉前往戈壁沙漠。在深度了解了樊錦詩這位敦煌守護者的故事后,“擇一事,終一生”的莫高精神深深觸動了茅善玉的心,“樊錦詩讓我明白,一生不變的崇高信仰,讓所有阻力變成了動力。” 茅善玉現場不僅朗讀了《我心歸處是敦煌》中的選段,還清唱了電影中的片段,博得滿堂喝彩。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一本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人生的書籍,一批此前從未公開過的資料,向世人展現她志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解讀敦煌藝術的崇高之美,敦煌學研究的篳路藍縷,并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后的故事。讀書會現場,該書作者顧春芳以視頻的方式進行分享。
市民讀者代表葛信曄是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從最初愛上敦煌,到多次前往敦煌,屢屢向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求教……從2018年起,葛信曄已經向公眾做了近300場敦煌相關公益講解與講座。
現場,葛信曄分享了閱讀敦煌壁畫的邏輯與脈絡,用跨文化、跨時代的縱橫閱讀思路,吸引觀眾對“百科全書式”的敦煌文化產生興趣和好奇。葛信曄說:“學者們溫和、專注、謙遜、靜定,令我深感敦煌最迷人的不止它的‘人文魅力’,更在于它的‘人的魅力’。敦煌學作為一門世界顯學,在全球十余個國家、數十個博物館美術館,有其文物、有學者研究,因此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去敦煌看世界,去世界看敦煌’應當成為母題;敦煌學應當以學科研究的方式進入青少年視野,為敦煌學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作為第26屆上海讀書節“六個一”市級層面示范引領讀書項目之一,每期“我們讀書吧—場景讀書會”都會走進一個閱讀場景。本期讀書會有300多人參加,分享會過后,大家一同參觀走讀《何以敦煌》大展,近距離地感受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振興中華讀書指導委員會指導,上海市總工會聯合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中華藝術宮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