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16歲以下禁用社交媒體”,是時候直面沖擊了
當地時間周四(11月28日),澳大利亞聯邦參議院投票通過了對該國16歲以下人群實施社交媒體禁令的法案。接下來,科技公司必須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未成年用戶訪問社交媒體服務,否則可能將面臨近5000萬澳元(約合320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
這個消息令人非常驚訝,也比很多觀察者設想的要“激進”。這事實上剝奪了當地青少年使用社交平臺的可能,強行將其與當下一種最主流的網絡生活剝離。仔細想想,曾經一些知名的社交平臺就誕生于大學校園,主打的就是青少年偏愛分享和社交的心理結構。如今,似乎來了一個大逆轉,青少年好像徹底和社交平臺不兼容了。
根據澳大利亞一些聲音,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理由是“社交媒體可以成為欺凌者的工具、同齡人壓力的平臺、焦慮的推手、詐騙者的工具。最糟糕的是,它還可以成為網絡捕食者的工具”。這個理由貌似可以理解——這些問題不分國界,有社交平臺的地方,幾乎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做出這一決定的地方也不只澳大利亞,包括法國和美國部分州在內的一些地區此前已通過相關法規,限制未成年人在未經父母許可情況下訪問社交媒體。而在此前,法國等地通過關于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似乎一種“反科技化”的浪潮開始出現。
禁止一種現代科技的產物,似乎不那么“正確”。無論如何,“禁止”多少帶有一種乏力的色彩——沒有好的辦法應對,那么只能祭出一種極端的措施。如果換作一種更加“妥帖”的話語,像社交平臺帶來的沖擊,可以通過“提高網絡素養”“加強日常教育”的方式來解決,不一定要走到全面禁止這一步。
但是現實恐怕比一種慢條斯理的循循善誘的方式更加復雜。人們往往愿意用一種理想化的敘事來闡釋科技進步,如信息的豐碩、視野的拓展、交流的密切等等。這些美好的設想,成了一種對科技發展的通用的也是主流的描述。
可這也是一種選擇性描述。社交媒體或者說任何現代科技,拋開技術的形態之外,本質上是由人性塑造的。人性的弱點與幽暗,足以將科技敘事渲染成另一種色彩。比如人性的一部分是趨向懶惰的,對社交平臺的使用完全有可能成癮;人性有暴力因素在,那么社交平臺完全有可能淪為網暴的工具;人性里也有盲從的一面,那么社交平臺完全有可能催化群體意見的撕裂。
這也是很多人對于網絡越來越有一種“魔幻”的觀感,光怪陸離、手足無措,網絡超出了人們既有的認知。既有認知來自一種理想化的描述,但是人們如果真的直視人性,那也得承認,這其間的復雜終究遠超想象。
而當有國家祭出“16歲以下禁用社交媒體”的措施,或許也像一個提醒,告訴人們需要直面挑戰了。這個挑戰不只是來自技術,更來自人性本身。比如在前互聯網時代,一個暴戾的言論未見得可以進入輿論視野,但現在則容易得多,暴戾言論往往還會打開魔盒,引來無數追隨者。更具平等精神的互聯網,其實也讓非主流的認知和價值“平等”了,它們可以被更輕易地發聲和傳播。
互聯網帶來了一個新的生存狀態,然而這種狀態之下,傳統社會習俗約定的道德與規范又再次被模糊了界限,造成了一種整體性的信任危機。“隔離”是不是一個好辦法還得觀察,至少人們對此不能無動于衷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