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伯力審判75周年|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的追責與研究
2024年11月22-24日,由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麻風病隔離防疫史料整理與研究(1368-1978)”課題組聯合主辦的“‘追責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伯力審判75周年紀念工作坊”在浙江杭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云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哈爾濱社會科學院和杭州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新華文摘》《社會科學戰線》《軍事歷史》等刊物共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工作坊。
工作坊開幕式由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周東華教授主持,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袁成毅教授,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王建朗,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張連紅教授致開幕辭。周東華介紹工作坊緣起,介紹伯力審判75周年紀念工作坊是國內首場學術研討紀念活動。袁成毅對曾給予杭州師范大學近現代史、民國史學科建設支持和幫助的高校、科研機構表示感謝,他強調伯力審判是侵華日軍細菌戰研究關注點之一,并從細菌戰南北方研究、研究隊伍、學者互動等角度闡述了本次會議的由來。王建朗表示伯力審判對于細菌戰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研究仍較為缺乏,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與考證應給予更大的重視。張連紅強調伯力審判的歷史地位,并從國際關系、人類文明史、傳染病史等角度提出追究責任、記錄戰爭暴行的重要性。
本次工作坊設有三場報告會,一場圓桌會議,采取線下為主聯合線上的方式進行。每場報告設置一位主持人、三位報告人及兩位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會上,偽滿皇宮博物院特聘研究館員趙士見從既有論斷評析、蘇方呈供被否、美方有意暗阻審訊、蘇聯內部加緊推動審判四部分進行匯報,為從多維度解讀、分析伯力審判的歷史史實提供示范。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宮文婧從俄羅斯新解密伯力審判檔案的情況總覽、多模態新史料再現伯力審判的歷史記憶、當代俄羅斯關于伯力審判的記憶呈現三部分報告,強調伯力審判檔案分布較為分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紙質、照片視頻、錄音、漫畫等多模態新形式的史料為再現伯力審判歷史記憶提供依托。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的楊彥君研究員,對紐倫堡后續審判與伯力審判進行比較考察。他認為紐倫堡審判后紐倫堡法典的形成對二戰后醫學倫理學的倫理規范、道德約束和職業操守產生了深遠影響,伯力審判的當代價值則主要體現在揭露細菌戰史實、學術研究、社會記憶塑造等方面。評議討論環節,楊彥君從資料、方法、視角三方面對報告內容進行評價,同時還強調了學科概念及研究視角的多樣化。宮文婧對于匯報中的新觀點、新視角進行評析,并分享了跨學科合作的具體案例。
第二場報告會上,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劉茹,通過分析伯力審判預審文件文本內容、頁碼等信息進行檔案編號、數量、相關檔案內容的推斷,目前已公開檔案涉及三個部隊,以此可作為證明731部隊罪行的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劉茹也指出部分檔案的單位、內容命令、來源尚未明確。哈爾濱社會科學院劉汝佳副研究員對伯力審判、民國政府審判、新中國特別軍事審判的相關史實進行梳理,她認為國民政府審判的不足之處是缺乏有力證據,從而未能對在押日本戰犯進行深入審判。另外學界對在特定國際背景下進行的伯力審判,長期以來缺乏足夠重視,日本生物戰爭罪行的披露和舉證,以及對生物戰爭罪行的國際司法審判均未完待續。浙江省抗日戰爭史研究會會長王選的報告圍繞佐藤俊二的庭審供詞展開,對于“細菌”概念界定、細菌生產能力、中外文翻譯等問題進行深入闡釋。評議討論環節,偽滿皇宮博物院特聘研究館員趙士見認為劉茹可進一步將庭審文件證據進行概念界定,從庭審證據的途徑、過程、應用等進行論述邏輯梳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呂晶副教授提出戰爭審判范圍寬泛,建議劉汝佳可以把研究做小做深,將每次審判關聯。此外,呂晶特別提到王選給予的啟示,即研究者應具有存疑意識,這是求學問道的起點。
第三場報告會上,杭州師范大學周東華教授報告的主要觀點為:國民政府在東京審判中的“努力”不夠,使日本細菌戰審判成為歷史遺留問題。伯力審判因新中國成立等因素加快籌備進程,由此新中國政府繼續開展對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的追責。新中國政府通過控訴運動、反對美軍細菌戰運動和沈陽太原審判延續和鞏固了伯力審判成果,完成新中國政府對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追責。南京大學呂晶副教授從報刊波及范圍、書寫人員、中西醫的角逐三個方面展現細菌戰的戰時宣傳和戰爭動員,指出細菌戰的生化知識是由海外傳入中國,在國內的傳播又是從上層的知識界和軍界走向基層的民眾。武漢大學王萌教授指出伯力審判使得美日掩蓋細菌戰罪行的陰謀失敗,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積極跟進蘇聯揭露日本細菌戰史實,同時新中國媒體對伯力審判的報道深化了政府和民眾對細菌戰和細菌武器的認識。最后在伯力審判影響下,長期隱匿于中國民間的原日本細菌戰相關人員如實供述戰爭罪責,證明中國民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細菌戰的最大受害者。評議討論環節,《軍事歷史》編輯徐傳博認為伯力審判背后蘊含國際政治的博弈,因此對于伯力審判價值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文章的選題要符合“準確、精確、正確”的標準。
圓桌會議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王建朗教授主持,他從以下四方面作了引言:第一,伯力審判曾被認為是政治性的審判,因此對其真實性存疑。第二,除了《審判材料》,其他相關成果出版也少,研究的人也少。第三,新資料的發現,對于推動細菌戰史的研究很有價值。第四,做這項研究需要寬闊的視野、需要多學科的支持,這點非常重要。據此,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曹必宏、南京師范大學張連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杜繼東、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袁成毅教授、云南大學齊春風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萍、《社會科學戰線》研究員劉莉等專家學者擔任引言人,對于學科建設、史料搜集整理、深化戰爭暴行研究等問題進行探討與交流。
在學科建設方面,杜繼東、齊春風等人認為進行學術史梳理、為年輕學者搭建研究平臺極為關鍵。學術的傳承,除了需要人力、資金的支持,也需要研究范圍的拓展和積極進行跨學科交流。在伯力審判的跨學科屬性問題上,袁成毅認為細菌戰研究可以歸屬到醫療社會史領域,其醫療或生物學屬性也不可忽視,需要了解疾病的產生、傳播和治療等醫學知識。同時伯力審判的研究還涉及法學、政治學的知識,從事研究的學者應提高醫學、法學、政治學的知識,推動學術研究不斷向多元化發展。
曹必宏、張連紅、杜繼東強調史料的重要性。細菌戰、審判史料對于開展對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的追責意義重大,因此在史料上應更加仔細進行整理、校對。學者們已經在國內資料和日本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翻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俄語及其他語種資料還需學者投入更多精力,更要仔細辨別不同國家史料之間的差異,考量這些國家的政治立場。
伯力審判屬于抗戰史研究范疇,審判戰爭罪行是同盟國在二戰期間就已經制定的戰爭目標。劉萍、徐傳博等人從日本戰爭審判的學術和現實價值出發,強調其對于抗戰史相關研究的意義。另外,由于戰爭審判由多國合作進行,相比于抗戰史的其他領域而言,更能實現國際對話,喚醒受侵略國家的共同記憶,進一步維護世界和平。
在最后的致謝環節,周東華首先對會議議程、討論成果進行了總結,并對各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給予本次工作坊的支持與幫助表示由衷的感謝。其次,他強調國家記憶需要傳承,新一代學者更應主動承擔這一責任,積極采用跨學科方法、多語種運用、新媒體傳播等方式揭露日軍侵華罪行,這對于抗戰史研究來說意義深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