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圍爐煮茶時節,品讀古代中國茶酒生活的“隱與俠”
酒與茶,中國古代最盛行的兩種飲品。“熱腸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云,酒不勝茶。酒類俠,茶類隱。酒固道廣,茶亦德素。”陳繼儒在《茶董小序》中的論選不僅揭示了茶與酒在形式與內涵上的獨特差異,更隱喻了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不同角色與意義。
近日,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包靜主編、中國茶葉博物館編著的《隱·俠:古代中國的茶酒生活》,以百余件自東漢至近代的茶具、酒具,再現中國古代文人雅趣。同時,“隱·俠——古代中國的茶酒生活”展覽正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展出(展出至2025年1月5日)。中國茶葉博物館位于杭州,是國內唯一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展覽現場
《隱·俠:古代中國的茶酒生活》以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飲茶與飲酒為主題,介紹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全書共分“傳說”“技藝”“宴飲”“禮俗”四個章節,展示中國茶葉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收藏的,自東漢至近代的123件(組)文物、標本,全方位再現茶、酒在古代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傳說”闡釋了茶、酒文化的緣起以及發展歷程;“技藝”展示了茶、酒制作的獨特工藝,讓讀者領略到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精髓與智慧;“宴飲”則以時代為序列,展現歷代宴席場景;“禮俗”則介紹了茶、酒在婚禮、祭祀以及養生中的應用。

《隱·俠:古代中國的茶酒生活》書封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學者、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認為,“中國茶葉博物館巧妙結合茶酒共性,系統總結古代生活中茶與酒的方方面面,以小見大, 讓讀者在一品馥郁中尋覓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一飲醇厚中回味傳承千年的處世哲學。 ”
《隱·俠》中,中國茶葉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李竹雨撰文,以明代小說戲曲材料為中心,以“花果入茶——明代的養生觀”“會茶——活躍的民間社交活動”“茶食興盛——人情往來的媒介”“以茶行禮——明代婚喪禮儀中的茶”“雅的追尋——明代民間對文人飲茶的模仿”幾個視角,探究了明代中晚期民間飲茶習俗及其社會功能。

金磁州窯系紅彩碗殘片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德清窯黑釉雞首壺
飲茶行為對不同的接受群體產生了不同影響。李竹雨認為,一方面文人學者賦予飲茶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精神意涵,使日常茶事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文人雅士通過飲茶以及茶器、茶境、茶侶的擇選來表達自我意識和人格追求,茶事活動在很多場合表現為一種審美行為。另一方面,隨著商業的發展,民間百姓的茶事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勢頭,展現出另一種區別于文人所追求“雅”的社會審美,更多地顯示出其豐富的社會功能。相對于明代文人茶事記錄的卷帙浩繁,民間的茶事卻罕有系統的記載,只是零散見于不同文獻。而明代中晚期,通俗小說戲曲發展蓬勃,這些文學作品生動記錄了當時人的日常生活狀態。通過整理分析這些文學作品中的茶事活動,可以系統展示明代中晚期民間飲茶習俗,探索飲茶習俗的社會功能。

三彩把杯

茶甌
除了線下展覽“隱·俠”,線上數字展“新火試新茶——明代茶文化展”也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官網上呈現,并將持續至2027年底。數字展從“明代的茶葉科技”“明代的飲茶文化”“明代的茶葉貿易和對外交流”三個單元來全面講述中國明代茶文化。展覽展品來源中國茶葉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圖書館、青海省博物館、貴德縣博物館、南京大學圖書館、杭州博物館、無錫博物院、鎮江博物館以及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錢江管理處共13家文博單位,線上展出七百多張高清文物圖片,展品涵蓋陶瓷、書畫、古籍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呈現一卷精彩的明代茶文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