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評論:女廁大排長龍,不能總是無解
下決心解決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切實保障不同群體的正常如廁權,是人性化公共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
外出如廁時,為何總是女廁門口大排長龍、男廁暢通無阻?近日,新華社“焦點”欄目記者走訪了多地景區、商場、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發現女廁排隊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節假日,排隊等候時間長依然是女性如廁的一大痛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類似場景,對很多女性來說并不陌生。有人直言:有時想去廁所,看到女廁前面動輒十幾二十人的隊伍,只能被無奈“勸退”,憋著回家后再如廁;還有人為了減少去廁所的次數,索性選擇少喝水。女廁前大排長龍的“老問題”,不僅耗費了女性更多等待時間,也極其影響她們在外出行、游玩的體驗。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首先,兩性在生理結構上的區別,使得女性如廁用時與男性存在天然差異。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女性如廁平均時間約為男性的2.3倍。以小便為例,男性通常直奔小便池就可解決,女性則要經過開關隔間門等更多流程,如果遇到生理期,還要花費更多時間更換衛生巾等。
傳統公廁的對稱性設計偏好,實際上并未充分考慮男女廁位比例失衡的問題。1:1的男女公廁面積,看似“公平”,卻忽略了不同廁位占地面積的差異:相同面積下,男性小便池占的面積更小,男廁所能容納的廁位也更多。再加上很多時候,陪同子女上廁所、為幼兒更換尿布之責落在女性身上,便使女廁緊缺的問題更加突出。甚至,一些保潔員為了操作方便,還會將部分廁所隔間鎖起來充當雜物間,讓本不充足的女性廁位更加緊缺。
為解決上述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此前就曾統計過72.6萬人的如廁時間,據此進行研究分析,并在2016年頒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明確規定,將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婦女權益保障法也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時,應當考慮婦女的特殊需求,配備滿足婦女需要的公共廁所和母嬰室等公共設施。只是現實中,一些地方對這些規定的落實并不盡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相關規定缺乏強制性,主體管理責任也不夠清晰。考慮到改造設施還要進行額外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一些地方缺乏改變的動力。對此,深圳市的探索值得借鑒。2023年9月,深圳檢察機關向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全面履行對公共廁所的監管職責,監督全市公共廁所建設、管理嚴格執行相關規范;對全市市政公廁存在不達標情形進行全面排查整改;并與規劃部門、住建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推動社會公廁規劃、建設達標。
如今,深圳一些公廁已在男女廁位實現1:2的基礎上,在男女廁中間設置了“潮汐廁位”,當一側人數較多時,可由工作人員打開連接潮汐廁位的門,緩解廁位緊張狀況。可見,只要意識到這一問題,明確監管主體責任,下決心進行改善,女廁大排長龍的問題可以化解。此外,一些地方設置無性別廁所、開辟女性專用衛生間的做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盤活閑置廁位,有效應對高峰時段的廁所使用壓力,更好地配置公廁資源。
未來,相關部門在進行公廁設計時,應超越固化思維,更多基于現實需求進行規劃,使男女廁位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特別是在商場、景區等不同公共場所,人流性別比例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經營者不妨通過開展用戶調研、預留可變式廁位等方式進行靈活調整,盡量避免一邊大排長龍、一邊空位富余的尷尬情況。
有人說“廁所是社會文明的尺度”,這也折射著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程度。女廁門前大排長龍的情況不該被忽略,下決心解決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切實保障不同群體的正常如廁權,是人性化公共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