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布塔福科:洪流將至,面向未來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皮特蘭吉洛·布塔福科 (Pietrangelo Buttafuoco)近日專程到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與威尼斯雙年展共同主辦的“完美之路——杭州,馬可·波羅的‘天堂之城’”展覽開幕儀式,并在上海推介威尼斯雙年展時隔53年重新發行的以“洪流將至”為主題的第一期紙質雜志。
在布塔福科于上海停留之際,澎湃藝術獨家對話這位新上任的威尼斯雙年展主席。
他說:“最早將意大利威尼斯與中國鏈接的是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他打開了西方世界認知中國的窗口。威尼斯雙年展將與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中國互為參照。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和主題的選擇基于一個核心方向:未來。”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皮特蘭吉洛·布塔福科。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皮特蘭吉洛·布塔福科1963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畢業于卡塔尼亞大學哲學專業,后以撰稿人的身份開始新聞職業生涯,曾在意大利多家報紙工作,并主持電視節目。
2005年,他出版了首部小說《龍蛋》(Le uova del drago)即入圍2006年坎皮耶羅獎。此后出版多部小說和隨筆,因其在文學和文化領域的貢獻獲得卡塔尼亞市政府設立的“金燭臺獎”,并于2020年,他獲得“伊索拉·德爾巴托雷文學獎”。
在2024年3月20日正式就任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之前,他是“達芬奇基金會·機器文明”的網站總監,以及《機器文明》雜志的副主編,他還擔任過阿布魯佐斯塔比爾劇院(Teatro Stabile)院長等。
在剛剛落幕的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序言中,他寫道:“威尼斯129年前創辦第一屆國際藝術展時便基于好奇心和對知識的熱愛,這種精神延續至今。這座城市也是探險家馬可·波羅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象征——2024年正值其逝世700周年。波羅的旅程展示了異鄉人(注:外人,第60屆威雙的主題為‘處處都是外人’)如何通過開放的態度被接受。”
克萊爾·方丹,《處處都是外人》,2004年至今
威尼斯雙年展創立于1895年,如今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聲望的文化機構之一。作為當代藝術前沿研究與推廣的領導者,威尼斯雙年展在其多個專業領域組織展覽與研究,包括藝術(1895年)、建筑(1980年)、電影(1932年)、舞蹈(1999年)、音樂(1930年)和戲劇(1934年)。
威尼斯雙年展官網上,對威尼斯雙年展歷史的回顧。
自1998年以來,藝術雙年展和建筑雙年展不再僅僅是由各國家館共同參與的展覽,而是基于“各國家館的展覽,由各自的策展人和項目負責”“雙年展主策展人組織的國際展覽”“由雙年展主策展人認可的平行展覽”三大支柱構建。這一展覽模式促成了多元表達的出現。2024年11月24日閉幕的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創下了其歷史上最高的參觀人數之一。 除了27,966 名參加預展的參觀者外,還售出了70萬張門票(平均每天約3,300 名參觀者)。
11月24日閉幕的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豐富的歷史由近年來全面翻新的當代藝術歷史檔案館(ASAC)進行記錄與保存。時隔53年后重煥新生的威尼斯雙年展專題性雜志也來自當代藝術歷史檔案館的編撰,以季刊方式出版。第一期紙質印刷版雜志以“洪流將至”(Diluvi prossimi venturi / The Coming Floods)為題,從雙年展歷史檔案和國內外攝影研究中收集了大量圖像。主題涵蓋了威尼斯雙年展的類別(如視覺藝術、建筑、舞蹈、音樂、戲劇、電影以及科學和文學)。與原來的雜志一樣,時尚也將成為一個探討的領域,因為它與藝術、檔案和創造性實驗息息相關。每期將刊登藝術家、學者和意大利及國際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演說、訪談、對話及未發表的文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將為語言交融和原創藝術提供空間,從而在形式和內容之間創造出令人振奮的互動與對話。
與布塔福科對話,從威尼斯雙年展雜志開啟,當提及如何看待藝術作為社會變革推動者的潛力時,布塔福科認為,“這正是雜志涉及的主題,也是為了公眾議題的體現。”
皮特蘭吉洛·布塔福科(右)與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處長達仁利(左)在上海。
澎湃新聞:為何在媒體紛紛轉向數字化之時,威尼斯雙年展時隔53年重新發行紙質雜志,這對威尼斯雙年展意味著什么?為什么第一期以“洪流將至”為主題?
布塔福科:我們決定將這本雜志重新帶回雙年展的讀者面前,因為在當前階段,提供具體的內容顯得尤為必要,這些內容不會被數字洪流所抹去。還有另一個原因:這本雜志本身就像是一件藝術品,每一冊都具有收藏價值。
之所以取名為“洪流將至”,是因為水是明天(未來)的議題,它是巴西G20峰會的核心主題,也是全球對話和較量的核心議題之一。
澎湃新聞:威尼斯雙年展一直是全球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每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和主題都備受關注,他們是如何被確定的?2025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何以以“智能. 自然. 人工. 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
布塔福科:策展人和主題的選擇基于一個核心方向:未來。雙年展始終傾向于邀請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代表性的專業人士,他們能夠最好地推動朝這一方向的工作。通過藝術、建筑、音樂、戲劇、舞蹈和電影等學科,威尼斯雙年展為其策展人提供書寫未來世界篇章的可能性,而不是重復已經發生的過去。
我們正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信息數字化與自然的具體存在相互重疊。就好像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無法捉摸的世界,這個世界由人工智能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自然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未來的方向在質問我們:是應該從數字化的世界開始建構,還是從具體的現實中出發?
時隔53年后重煥新生的威尼斯雙年展專題性雜志。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年9月,卡洛·拉蒂 (Carlo Ratti ) 作為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展的主策展人,發布了循環經濟宣言,呼吁2025年建筑雙年展的參與者和參與國應對建筑環境的核心挑戰,并合作舉辦真正的循環展覽。
澎湃新聞:如何評價威尼斯雙年展在促進不同文化和藝術形式之間對話方面的角色?您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的“最重要價值”是什么?
布塔福科:這(促進不同文化和藝術形式之間對話)正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本質所在——作為一個機構,在這里,匯聚所有的潮流、內容和靈感,共同構建當代藝術的敘事。雙年展還具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在其眾多學科中展現出多元能力。它能夠在建筑、音樂、戲劇、舞蹈和電影中賦予藝術的印記,同時始終以藝術的核心理念作為出發點。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展覽現場。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澎湃新聞:近年來,威尼斯雙年展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您如何看待中國藝術家的參與?
布塔福科:尤其是在來到中國之后,我意識到雙年展的工作有可能構建出一種新的世界觀。迄今為止,歐洲中心主義或西方視角限制了我們對更廣闊維度的認識。而能夠親眼見證并與中國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現實展開對話,令我和我們的同事感到自豪,這樣的對話為未來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可能性。與中國的參照與對話,對于威尼斯來說,不僅是自發和自然的,而且為未來提供了優勢。
當今世界是多元的,非洲在藝術領域也展現了巨大的創造力。亞洲,尤其是中國,不僅擁有這種創造力,還結合了作為大國的自覺意識。在藝術史中,這種意識始終通過其多方面的支持,扮演著藝術家贊助人和保護者的角色。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2024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澎湃新聞: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合作將展開怎樣的合作?
布塔福科:首先,我們與中國美術學院邁出了合作的第一步;然后,通過雜志,我們結識了中國藝術家、科學研究領域的專業人物,并讓更多公眾參與討論。顯然,雙年展將與這樣一個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中國互為參照。
我們打造了“馬可·波羅旅程”的首個篇章,旨在通過當代藝術重走他的足跡,為此,我們在中國與中國美術學院展開合作。
中國美術學院“完美之路——杭州,馬可·波羅的‘天堂之城’”展覽開幕現場
2024年11月10日,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揭幕了群展“完美之路”。杭州被稱為馬可·波羅筆下的“天堂之城”,本次展覽由Luigia Lonardelli策展,將持續至2025年1月10日。展覽匯聚了18位(組)中國藝術家,以研究為基礎,這些研究正是在中國美術學院孕育并成長的。
該展覽是威尼斯雙年展當代藝術歷史檔案館特別項目“風造就了天空”——《威尼斯雙年展追隨馬可·波羅足跡》的首站,旨在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1324-2024),項目得到了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和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的特別支持。這也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美術學院在近期簽署的為期三年的諒解備忘錄(MoU)框架下的首個合作成果,旨在啟動一系列交流,促進意大利與中國之間的文化與藝術對話。
“完美之路——杭州,馬可·波羅的‘天堂之城’”展覽現場
該項目的第二站將于2024年12月在威尼斯雙年展辦公室所在——Ca’ Giustinian的柱廊展廳(Sala delle Colonne)開幕,第三站計劃于2025年秋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呈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