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華東師大發布全球科創中心百強榜:北京上海居前十,中部及東部城市有下滑
一場世界地理大會在滬舉辦,成果頗豐。
11月23日,“第二屆(2024)世界地理大會”于上海舉辦。當日,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ECNU GIS)面向全球發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4)》。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4)》 本文圖片均為 華東師范大學供圖
經評估,綜合排名前30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依次為: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倫敦、北京、波士頓、東京、巴黎、洛杉磯、首爾、上海、芝加哥、慕尼黑、深圳、華盛頓、西雅圖、新加坡、杭州、斯德哥爾摩、奧斯汀、費城、休斯敦、大阪、圣迭戈、香港、多倫多、柏林、巴塞爾、廣州、阿姆斯特丹、達拉斯-沃思堡。
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德斌在解讀時介紹,2024年版的榜單沿用去年的評價體系,從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學研究引領力、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和創新環境全球支撐力五個維度,包括14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對全球140個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態勢進行科學評估。同時,通過比較往年評價結果,發現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態勢和未來趨勢。

杜德斌
評價結果顯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的“北美—歐洲—亞太”大三角格局愈發穩固。綜合排名前100強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有99個位于上述三大區域,與2023年相比,增加了4個。此外,亞太地區入圍前100強的科技創新中心數量首次超過歐洲和北美,達到35個,歐洲和北美則分別有33個和31個科技創新中心入圍綜合前100。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中國構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兩極。美國進入全球前100的科技創新中心數量相較于2023年增加1個,達到27個,且繼續在前30強中獨占12席,前10強中坐擁4席。舊金山-圣何塞依然是全球最為頂尖的科技創新中心,同時繼續保持在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這三個維度上的全球領導力。中國有21個科技創新中心進入全球前100,且有6個科技創新中心進入前30強。北京繼續保持其全球第四、亞太第一的地位,同時也繼續在科學研究全球引領力這一維度上引領全球發展。上海繼續保持其全球第十、亞太第四的位置。
就中國而言,中國頂尖以及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穩中有升,東部以及中部多數科技創新中心出現排名下跌的情形。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差異和等級差異,即頂級科技創新中心穩中有升,西部地區科技創新中心穩步前進,東部和中部多數科技創新中心出現下滑。首先,北京和上海穩居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一方陣(前10),且均保持其相對排名不變。深圳和杭州也穩居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方陣(第10~20),且皆呈現排名上升的態勢,分別由2023年的第14位和第20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13位和第17位。其次,西部地區科技創新中心穩步前進,成都、西安和重慶分別由2023年的第67、69和90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64、68和86位。最后,東部和中部其他科技創新中心出現下滑態勢,如廣州、南京、臺北、武漢、蘇州、長沙、寧波等城市的排名皆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創新中心在集聚創新要素和營造創新環境上面臨嚴峻挑戰。相較于2023年,中國科技創新中心在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這一維度上下降明顯,北京跌出前10強,僅排名第18位。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表明中國科技創新中心在集聚全球創新要素上遇到嚴峻挑戰。在創新環境全球支撐力維度,中國科技創新中心依然表現不佳。前30強中,僅有北京和香港2個城市進入前30強,且無一城市進入前10強,表明營造優質的城市創新環境,仍然是中國統籌推進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中之重。
同日,在2024世界地理大會主會場上,《胡煥庸文集》也宣布啟動編輯出版。

《胡煥庸文集》編輯出版啟動
人們知道胡煥庸,大多是因為“胡煥庸線”。1935年,34歲的青年科學家胡煥庸,將代表全國4億多人口的浩若繁星,落實在當年的中國地圖上,疏密之中一條暗含著中國人口分布規律的地理分界線呼之欲出。這條線建構了中國人文地理學自己的話語體系,成為認識中國人文地理結構的重要工具。
事實上,胡煥庸近70年的研究生涯留下的學術財富遠不止此。他一生著述甚豐,研究遍及人文地理、區域地理、自然地理等各個領域。此次啟動編輯出版的文集,將通過深入發掘“新材料”,“再發現”并深度探討胡煥庸先生在地緣政治、世界格局、國際關系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遠見卓識,論述胡煥庸影響后世的地緣戰略研究成果與學術思想,弘揚顯微望遠治學方法之智慧,昭示和合與共、命運共同之大道,為地理學發展和國家建設不斷添磚加瓦。
正如胡煥庸先生所說,地理學研究既要用“顯微鏡”,橫察中國現世;更須用“望遠鏡”,縱觀世界大勢。11月23日,由華東師大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共同策劃的“世界國別與區域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輯)”也正式發布。其立足中國發展實際,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聚焦亞洲國家與地區,遵循地理科學研究范式和技術框架,從區位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區域地理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所研究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的地理驅動和地理約束等內容。

“世界國別與區域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輯)”發布
未來,這套叢書將持續對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深入研究,以國家為主、區域為輔,分期分批次出版,并對重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等)展開深入分析、出版相關部門地理著作,讓國人讀懂世界,也讓世界讀懂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專業智慧,提供專業的中國方案。

- 第六次“太空会师”
- 财长蓝佛安在美谈关税问题
- 杭州“六小龙”五家已晋级独角兽

- 恒尚节能:特定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6%公司股份
- 深交所:本周共对105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

- 动物体内的一种脂类化学物质,能引起动脉硬化或胆结石
- 中国的一位著名建筑学家,是林徽因的丈夫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