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中國好人”施珊娜:幫扶困境兒童廿載,收獲遠比付出多
近期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名單上,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同心學校校長施珊娜被評為“助人為樂好人”。
施珊娜與劉鳳華。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2014年,施珊娜與劉鳳華(長汀縣一小學退休校長)一起創辦了長汀縣同心學校,至今累計幫扶了600余名困難學生,其中,長期集中照料的孤兒、服刑人員子女有60名,長期分散資助的困難學生有297名。不僅如此,學校還不定期地向300多名困難學生提供援助。
從接觸公益開始,施珊娜參與幫扶困境兒童已有20年。近日,施珊娜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困境兒童的遭遇深深觸動了她,她最初的動力就是“想為他們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服刑人員子女是一個特殊的困境兒童群體,她認為,幫扶這些孩子更需要心靈的引導和愛的滋養,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
對于被評為中國好人,施珊娜說自己也不過是在做好事這條路上前行的普通人。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她始終覺得自己收獲的遠比付出的多。“他們也在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厚,促使我成為一個好人。”
最初動力:“想為他們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開始接觸和關注困境兒童的?能分享一下創辦同心學校的初衷嗎?
施珊娜:我之前是在廈門做企業,陸續參與一些慈善活動。2002年,廈門同心慈善會剛成立,沒有什么固定的場地和資源,所以我當時是因為贊助他們而結緣,成為了他們的理事。之后,我逐漸參與他們的諸多幫助困境兒童的活動中。
而真正讓我內心受到強烈震撼,從而決心為困境兒童全力以赴的,是一次前往泉州泉港區看望棄嬰的經歷。那天我們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很破舊的小寺廟,看望尼姑們收留的棄嬰,他們的狀況很不好,有的殘疾嬰兒不能站立也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用一塊輪胎墊著。
尼姑們熱情地留我們用餐,掀開鍋一看,是一大鍋用地瓜粉和米粉條勾芡做的黑糊狀粉湯。這一情景讓我思考:我能為這些孩子做什么?這是我后來決心創辦同心學校的初衷。
隨后在參與創辦廈門同心兒童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困境中的孩子還有很多。這一年,因一次助學調查任務,我首次踏上了前往長汀的路,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坐大巴十幾個小時才到。而走訪的那個孩子的家,甚至沒有沒有一張床,窗戶的木框上面是用圖釘釘著一塊破破爛爛的塑料布擋風。當時的天氣非常冷,而孩子只穿著塑料的涼鞋。
這一幕深深地觸動了我,所以那時候的動力其實很簡單,就是我想為他們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施珊娜到困境老人家中家訪。
澎湃新聞:同心學校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施珊娜:長汀縣同心學校的成立其實是一個漫長過程的結果。2002年同心慈善會成立,其間通過舉辦傳統文化讀書會,吸引了很多志愿者。2003年我與之結緣,2004年同心慈善會創辦了同心兒童院,我作為理事參與創辦過程,也經常承擔助學調查義工和物資籌措的支持工作。
2005年,我認識了劉鳳華老師,她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當時剛做完乳腺癌手術的她加入同心慈善會后,看到了孩子們的狀況,于是決定常住兒童院幫助孩子們,這一住就是兩年。當有人問她的年齡時,她會說來這里(同心慈善會)一年她就一歲,兩年就是兩歲,她的生命因此“重新活過了”。
2011年,我們嘗試在長汀就地解決困境兒童的集中照顧,這樣可以解決他們與原生家庭的連接問題。最初沒有資金也沒有場地,在劉鳳華奶奶家騰出兩個小房間,我們募捐了三張床,請了一位阿姨負責煮飯和接送孩子上下學。
隨著知道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多,不斷有新的困境兒童的信息傳來,我們就逐個去家訪,孩子就越來越多,劉奶奶家的兩個小房間已經住不下了,當時我的司機經常跟著我們下鄉調查,深受感動,便把他家里三樓騰出兩個大房間,一樓餐廳廚房共用,他愛人也兼了我們的廚師,那時孩子已經達到十幾個了。很快他家也住不下了,場地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而且沒有資金來源,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用品等都需要解決,我經常在廈門募集一車物資開四小時車送過來,有時一天都在路上,十分奔波。
此外,在接送孩子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難,因為沒有資金買車,孩子們要走大概4公里國道去學校,我們只能安排人護送,每天只有接到孩子安全到家的消息我才能安心。
澎湃新聞:后來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施珊娜:2012年6月底,當地派出所指導員知道我們的情況后,帶我去看了一個地方——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蔡坊村,村里有一所因生源合并而空置的希望小學,當時租給木材廠做倉庫,我特別激動,覺得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最合適的場地。但那次沒成功,因為當時已經被租出去了。
不過,之后因為我和蔡坊村書記王日榮在別的事情上有了交集,我就邀請他來看孩子們,王日榮書記很觸動,回去開會后決定把錢退給木材廠,把學校無償給我們辦學。7月,我們就正式搬到這所河田鎮蔡坊村的原水東坊小學。當時學校很破舊,窗戶破、木門壞,我們便一點點修補,籌到一點錢就換窗戶、鋪地板、換門,每個月都在修修補補才有了今天的樣子。2014年,長汀縣同心學校正式注冊成立。
幸運的是,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比如王日榮書記,他還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無條件響應,甚至個人出資支持我們。正是大家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才讓同心學校得以成立和發展。
幫扶服刑人員子女:“一旦放棄,他就真的毀了”
澎湃新聞:在您致力于幫扶困境兒童的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孩子?
施珊娜: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孩子,也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孩子,我無條件地愛他,他對我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有深深的觸動。他是一個服刑人員的孩子,來到同心學校的第一個星期就試圖跳樓自殺,最后是我把他抱下來的。而這僅僅是開始。
他的情緒極不穩定,只要一生氣,就會拿起菜刀。每星期我都能在他書包里發現水果刀,我只能一次次將這些危險物品沒收。我還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沖突——我緊緊握住刀刃,他則握著刀柄,就這樣僵持了半個小時,直到他最終放手。
老師們面對他也深感棘手,他經常翻墻出去、砸門,學校那些門上的凹洞,都是他憤怒的痕跡;他有時還會欺負同學,咬人、把人推到水池里,打架更是常事,除了我,幾乎沒有老師能拿他有辦法。
到一名服刑人員子女家中家訪。
澎湃新聞:后來是怎么和他溝通的?
施珊娜:我告訴他,只要你不放棄你自己,我就不會放棄你。我會留一條門縫給你,當你想明白的時候,你可以悄悄地來找我,我們來聊一聊。
我不斷去探尋他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后來了解到,他在父親被抓后就開始流浪,他在這種環境下遭受了太多暴力,于是只學會了用暴力來應對這個世界。所以跟這個孩子相處就像在拔河一樣,我慢慢拉住他,直到他爸爸出獄,讓他回到原生家庭。
其實,他是一個極具靈性的孩子,有著很好的審美天賦,聰明伶俐。我常常感嘆,命運是多么神奇,給了他這樣聰明的頭腦,卻又給他如此糟糕的原生家庭。我想,如果他沒來我們這里,可能真的會走上和他父親一樣的道路。
老師們也曾多次勸放棄吧,可我每次都問自己,能狠下心送走嗎?能送到哪里去呢?如果我教育不了他,是我的問題,而不是他的問題。那我要做的應該是幫助他、教育他、感化他,而不是放棄他,因為一旦放棄,他就真的毀了。
澎湃新聞:他現在情況如何?
施珊娜:現在,孩子的爸爸回來了,孩子還經常聯系我。他用自己在超市搬水掙的錢給同心學校捐了50塊。當他把錢給我的時候,我既感動又擔心,趕緊問他錢的來歷。他告訴我,這是他搬水掙來的,自己留了30塊,捐給我50塊。
我對他說,你一定要記住這一刻,因為從這一刻起,你不再僅僅是接受幫助的人,你也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了。
(同心學校)每一個孩子的背后都有故事,都遭遇到健康成長的困境,因為原生家庭的條件不允許,有的孩子就連成為一個正常人都很難。純粹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是最危險的公益,對于這些孩子,尤其是服刑人員子女,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引導和愛的滋養。我們一定要回到內在,去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在關注什么?他想成為什么?我們要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成長為心智成熟、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澎湃新聞:還有其他印象深刻的孩子嗎?
施珊娜:我還想分享一個學校最小的小朋友的故事。他的父親今年入獄。我還記得這個孩子剛和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那副天真無邪的模樣。他告訴我:“校長,爸爸被警察帶走了,我猜他肯定是犯錯誤了。”我順著他的話問那他的錯誤是不是很嚴重,他很認真地點頭說:“是的,我不能學爸爸。”
他還小,心靈還沒有受到太多負面影響,但隨著年齡增長,周圍人的議論肯定會傷害到他。所以,在他爸爸八月份被抓走后,我九月份就把他接到了學校,我想讓他離開那個可能對他成長不利的環境。
來到學校后,我和他有了一次深入的談話。他告訴我等爸爸出來他都23歲了。“23歲的時候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對他說,“你要努力活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對嗎?是獨立的、正向的、有價值的、聰明的、會讀書的、善良的人。”
我想讓他明白,雖然爸爸不在身邊,但他有很多機會去改變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人會支持他成為這樣積極向上的人。我希望在我們的關愛和引導下,他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談教育:“比起成績,他們更需要懂得如何健康地生活”
澎湃新聞:您在和這些困境兒童交流過程中,堅持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或方法?
施珊娜:首先,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物質的滿足并非等同于愛。我們在對待孩子的物質需求時,從不過度給予,比如孩子的鉛筆芯用完了,我們會要求他要拿舊筆芯來換一個新筆芯,他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從而懂得珍惜。
我們的核心理念是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生命要站起來,依靠的是自己內在的智慧,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會婉拒一些捐助,因為我們堅持按需募捐,避免浪費。
其次,我始終覺得,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分數和成績,教育應該是完整的。當下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個誤區,過于強調學科成績,卻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所以我們堅持教育應該從生命教育的體系出發,全方位地培養孩子,拓展他們生命的長寬高。有人在臺上表演,就一定有人在臺下鼓掌,比起獲得好成績,他們更需要掌握生活技能,懂得如何健康地生活,理解自己與世界、與他人的關系。
澎湃新聞:為什么說“教育應該是完整的”?
施珊娜:我之所以如此關注教育的完整性,源于一次深刻的經歷。曾經有一位小學的校長向我求助,他們學校的孩子出現了網絡裸聊、甚至線下約見陌生人的嚴重問題,這讓我痛心不已,也促使我開展了“綠傘未成年人預防性侵害”項目。
這個項目如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還獲得了兩個全國大獎,目前差不多覆蓋了長汀的所有的學校。從最初我們自己進入學校授課,到后來無條件免費培訓學校的老師,讓他們能夠獨立開展性教育課程,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一校一師,讓當地人解決當地事。
我堅信,多一個孩子接受正確的性教育知識,就可能少一個孩子遭受傷害。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家長在性教育中的重要性,希望家長們能夠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與性相關的問題。
澎湃新聞:在近22年的公益生涯中,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
施珊娜:放棄倒是從來沒想過。當初我是想得很清楚之后才決心放下公司事務,全身心投入學校工作的。因為我看到了那些孩子令人揪心的狀況,他們的境遇讓我明白,教育不應僅僅把他們圈在一起,我們應該要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真正的引導,這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與責任。
這個決定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讓我能夠專注于自己熱愛的公益教育事業,我沒想過放棄,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培養優秀的接班人能更好地延續這份公益事業。我希望即使有一天我退休了,同心學校的理念和精神也能一直傳承下去,這個是我的心愿。
入選中國好人:“一路走來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
綠傘未成年人全面性教育公益師資培訓。
澎湃新聞:當初來長汀投身公益事業,您是如何說服自己和家人的呢?
施珊娜:其實不存在說服他們的問題。我很幸運我遇到了特別好的家人,他們沒有覺得我做公益是在不務正業,而是讓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地堅持我想做的事情,特別是我的公公婆婆。
逢年過節,尤其是像清明節這種重視祭祖的節日,因為節假日孩子們都放假回到(同心)這個大家庭,我們都得陪伴孩子們無法回家,心里其實還是很過意不去。但公公的一番話讓我無比感動,他說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祭祖重在心意,你做善事就是在做很好的事情,這已經是對長輩最好的孝順了。”
家人不僅在精神上給予我支持,他們也是我的捐贈人。公公退休后經常把攢下的錢交給我,讓我幫他資助孩子。我的小姑子也同樣熱心,看到我在為孩子尋找結對資助人時,她會積極參與。弟弟、表弟、表妹、同學、以前的同事、甚至曾經事業上的甲方,包括我的孩子也從小就養成了日行一善的習慣,把自己的零花錢捐給學校。
所以在我的背后有這么多比我更好的人在推著我,才讓我堅持了這么久。
2024年,受施珊娜幫扶的彭柏輝成功考上復旦大學。
澎湃新聞:入選“中國好人榜”后,您有什么感受?
施珊娜:我們這一生就是要做一個好的人,每個人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我也不過是在這條路上前行的普通人罷了,我一直覺得我做的事都是日常點滴,根本稱不上偉大。一路走來,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他們無條件地信任我、支持我,才讓我們做成了這些事情,成就我成為所謂的好人。
今年最讓我感觸的是有個老人家需要五斤的豬肉,我為他準備了,可最終還是沒能在他生前送到。我特別難過,因為你再也叩不開那扇門,他已經不再需要你所謂的幫助了。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多么有限、能給他人的幫助是多么渺小啊。
好人怎么定義呢?其實也不是說做了這些事情才能算作一個好人。在我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始終覺得自己收獲的遠比付出的多。我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都是在共同成長。我也是在不斷地學著做人,不斷地修繕自己不足的地方,他們也在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厚,促使我成為一個好人。所以也希望孩子們能懂得“好好做人”的真諦,從家庭和社會的角色出發,認真對待每個階段的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