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重塑商業空間,市集還能成為城市的“文化蓄水池”
近年來,各種主題的文化市集在大城市中興起。無論是商業綜合體、文化機構,都將市集視為拉動人氣,促進商業活化,甚至打造城市文化IP的手段。《2024年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要點》中,也提到“有序盤活利用公園、水岸、露臺等空間打造特色市集、外擺位、藝術裝置、快閃店等多元化夜間消費新場景”。
11月7日-10日,上生·新所、早春樂事集、小紅書聯合主辦的“非遺手工節”請來非遺匠人和手工藝人現場出攤,還有安徽省非遺項目“汪滿田魚燈”連續兩天現場巡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觀看。
市集如何重塑城市商業空間?在為商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之后,它還可以為城市提供哪些文化消費上的支持?
11月9日(周六)上午11點,上生·新所。本文圖片均為趙忞拍攝
市集,從全球化的“非標商業”到“鄉土中國”
城市品牌化的文化市集,大多始于2015-2016年,例如銀鹽復古市集、伍德吃托克,以及后來逐漸向快閃店和百貨公司轉型的凡幾等。它們早期的發展理念依然保持了全球化時代對潮流(復古也是潮流的一個面向)、聚會等青年向生活和消費的想象。
此時的城市從增量發展逐漸轉型存量發展,以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城市商業空間,也逐漸從快消品連鎖店集合模式逐漸轉型,差異化發展,因此形成了“非標商業”這一概念——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轉變,以消費者需求變化為核心。
而這些品牌化的市集,也像“快閃店”“策展式商業”那樣,在各個城市或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商業空間中巡回舉辦,既有個性,又有不同主題和攤位,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靈活而新鮮。而近些年,很多城市消費者又開始“回歸鄉土”,關注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
這次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早春樂事集,于2019年創辦,比很多著名的市集都晚,而且發展的道路也有很大區別。它脫胎于雜志書《碧山》,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中的位置為主旨。前副主編林小熏在早年舉辦了多次的鄉村游學活動之后,在2018年早春游學的年會上,提出創辦一個社群型創意市集的想法。
5年來,24場市集,從最早的偏向手作、飲食、季候,主題也逐漸發生演變,越來越偏重手工藝與時尚產業和藝術的結合。
早春樂事集的舉辦場所和主題變遷。制圖 趙忞 資訊來源:早春樂事集公眾號、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報道。
市集何以利用趣緣社群基礎重塑城市商業空間
在上海從事印度非遺——拉賈斯坦邦的雕版印染的品牌“新德里秘密”主理人“BBY”(網名)回憶,自己是在2020年左右與早春樂事集合作的。BBY認為自己可以和早春樂事集“雙向奔赴”,一方面是雙方有共同價值取向,都側重人情味、手工和設計。另一方面是早春“本身組織得不錯,宣傳也很棒,慢慢培養出了一批核心消費者,可以高效匹配到適合的人群”。
長期的主理人-攤主-粉絲密集互動并形成黏性后,一些市集品牌,在城市商業發展和社區營造中越來越扮演著重要角色。2020年5月到10月,早春樂事集連續3回在上生·新所舉辦。9月2日的城事設計節上,早春樂事集的主理人林小熏也作為嘉賓,分享了市集在城市更新中作為“社區商業”的經驗。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哲提出“趣緣城市”理論——在人們享受孤獨的權利被充分尊重的基礎上,人們重新選擇結成社群。這時候人與人的社交不是被動的以工作或消費作為“黏合劑”,而是因為各自的選擇而創造新的價值。早春樂市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起來。
此時,市集對城市更新中的活力促進作用開始被重視,受到了很多商業空間的歡迎。而市集為新開的商業綜合體或街區“暖場”的做法,也逐漸普遍起來。比如,2023年11月30日今潮8弄正式“開市”的前后,早春樂事集15-18回連續四屆在今潮8弄舉辦。同時,今潮8弄還疊加了“閑下來”等其他市集,共同預熱一個商業空間品牌。
從重塑商業空間,到孵化城市新文化
近兩年,“土產+時尚”的國潮風逐漸演化,“非遺”消費被市民逐漸接受。一些文化機構或商業化的文創市集,也加入“非遺”攤位,豐富文化供給。
“非遺”選題與其他主題存在比較大的區別,內容本身有一定門檻,研究員近年來走訪多個市集發現,一些“非遺”市集魚龍混雜。例如本來是中國發展得一般卻是土耳其“世遺”的濕拓技術,卻被冠名“非遺漆扇”到處出現;冠以“非遺絨花”的名義,手工體驗卻是用熱熔膠粘扭扭棒……
不過這次的市集卻沒有上述亂象。攤主“似清影”(網名)的牛皮鏤刻,其實完全可以選擇塑料的“平替”,但體驗中卻是真的透明泛黃的超薄牛皮。而河皮雕體驗的攤主也提到,用于體驗的超薄鞣皮是日本進口的。BBY也算了一下自己在這次非遺市集中的收入:之前市集的銷售額一般幾千,但這次周五至周日三天都有1萬多元進賬。
BBY在教顧客方巾的打結方式。攤位上最受歡迎的是孟加拉傳統老虎紋樣外衣和方巾,周六忙到沒空閑聊。
“每個環節的準確性都非常重要,我們希望這個活動里每一個主辦/創意/執行都是對非遺有一定認知和了解的,不能出‘非遺’常識和知識上的錯誤。”小紅書非遺手工節負責人鄭珂說。這次的聯名也是小紅書手工板塊“我在小紅書做非遺”項目的線下活動。
面向未來,市集如何打造城市的“文化蓄水池”
對于上海而言,市集脫胎于“非標商業”,而后,圍繞“國內大市場建設”和鄉村振興面向的市集逐漸成熟,而后重新匯入城市文化和消費的主流方向中。
上海原本就有發達的時尚產業,在民國時期就已經為全球提供非歐美起源的全球化時尚產品。例如海派旗袍、紡織品印染紋樣,也能將ArtDeco建筑、爵士樂等進行“二創”形成自己的在地風格。而早春樂事集在今潮8弄連續三回的舉辦,同時部分歷史回顧通過展覽的形式呈現,便是這種商業空間+工藝市集的結合,也為上海創造新的消費文化起到了支持。
而從上海拓展到長三角地區,江浙滬的用戶對非遺文化有極高的接受度與認可度,并且年輕人也愿意嘗試個性化的創新表達。這也是長三角城市孵化新的本土時尚和消費新文化,進而促進上海打造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基礎。
探索更多的線下市集,將這些優秀的創作者輸送到線下,讓非遺手工藝創作者有更多展現與互動的機遇,也是社交生活類媒體平臺適合挖掘和推廣的方向。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