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社交軟件靠造黃謠引流,如此“商業模式”行不通
“男子身高160卻同時交往多名女性,女友甚至倒貼百萬養他……”“男子初中學歷冒充富二代,同時交往20多名女性……”你有沒有在網上刷到這樣的短視頻?如果抱著獵奇心態點進去,你可能就落入了發布者的圈套。
據央視新聞報道,不久前,河南鄭州警方偵破了一起特大網絡水軍造謠引流案,抓獲28人。經調查,這類視頻背后是一個為軟件推廣進行造謠引流的產業鏈。3年時間內,某軟件公司累計為此支付費用最少1500萬元,初步估算,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40億次。
這些視頻標題乍一看相當“炸裂”,甚至突破倫理,視頻中也時不時出現一些不露臉但誘惑性強的畫面。但實際上,這些視頻都是通過各種移花接木剪輯而來,同一個腳本配上不同視頻內容在不同賬號上批量發布。除了內容低俗擦邊,這些視頻的共同點就是:有意無意展現某款社交App的名稱。
說白了,精心編造標題和獵奇故事、拼湊“刺激”畫面,表面上是為了激發網友的好奇心騙流量,最終是要引導用戶下載使用某款App。
引流背后的“生意經”不可謂不復雜:軟件公司的負責人,以每1000播放量3至5元的價格招募馮某卿等8個代理商;馮某卿等人除自己工作室承接、制作視頻之外,又以每1000播放量1.5至2元的價格招募了鄭某等人承擔任務;鄭某又以更低的價格,將業務承包給其他工作室……于是層層分工合作、利益分成之下,這類視頻也就鋪天蓋地。
“流量為王”的時代,類似的引流模式其實并不算新鮮。對軟件公司來說,這樣的“內容營銷”相較于明確的廣告推銷,屬于“軟廣”,不那么生硬,更易于找到潛在用戶。而對于承接這類“業務”的代理商、工作室來說,它以一種正常的“內容創業”的方式示人,也可以讓網友放松警惕,從而獲得更大的流量。
但是,這種建立在造黃謠基礎上的“商業模式”,注定是一條不歸路:不僅消耗公眾信任,制造大量的內容垃圾,污染網絡內容生態,還觸及法律紅線。
一方面,根據互聯網廣告管理規定,只要涉及廣告,不管“硬廣”還是“軟廣”,都必須要標記;如果沒有標明,就涉嫌違法。另一方面,這些精心“定制”的內容,制造的是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一些還涉嫌傳播色情低俗信息,正是互聯網治理中明確要打擊的對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該任由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網絡空間大行其道。
目前,警方已對包括涉事軟件企業高管等在內的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但在刑事處罰之外,要有效遏制這類現象,還是需要網絡平臺和監管部門有更多的常態化治理。
比如,這種商業模式本身涉及批量傳播謠言乃至低俗信息,且大量腳本雷同,平臺方面應該加強精準識別力度,在內容審核及流量分配上進行源頭上的限制,向這類擦邊內容“創作者”傳遞更明確的禁止信號;監管部門要對這類“商業模式”,創新預防和監管手段,進一步厘清其中的法律邊界,也加大對社會的普法和提醒。
此外,該案件對一些想要靠“內容營銷”來引流的企業而言,也是一種警示:為產品和服務引流固然可以理解,但前提還是得有起碼的底線意識,不能什么流量都敢“蹭”,什么樣的“內容營銷”都敢試,否則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有損品牌形象,還可能給企業帶來合規性風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