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清運河“十景”文化---以德州為例
“十景”是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明清德州為運河四大糧倉之一,全國33個重要工商城市之一,“十景”也呈現出濃郁的運河風情,并被古時德州人濃縮為37個地域文化符號,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一、“十景”是濃縮的地域文化符號
明清德州與運河毗鄰的州縣共有四個:自北而南依次是德州、武城、夏津、恩縣。其中恩縣1956年撤銷,分別劃歸平原、夏津和武城三縣。這四個州縣較好地保存了明代以來的地方志資料,其中關于“十景”的記載,有卷首附圖和卷中文字表述兩種形式,后一種情況更普遍。如乾隆《夏津縣志》是卷首附圖,順治《武城縣志》、道光《武城縣志》、嘉靖《夏津縣志》、雍正《恩縣續志》為卷中文字表述。
“十景”只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具體到不同地區,有十二景、十景、八景、六景等多種形式,景致內容也有變化,如乾隆《武城縣志》記載的就是“六景”。命名方式除四字格外,八景的命名也有三個字的,個別的還有二個字、五個字或六個字。
“十景”內容涉及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生產生活等,既包括自然景觀,也包含人文景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多以“四字格”命名,即每兩個字一個意義,前兩個字通常為地點場所,后兩個字為景致,兩兩并列成一個合景,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十景文化”和“十景現象“。了解當地的“十景”,就可以實現對該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特點的全方位認識。
二、德州“十景”,10處。
明嘉靖《德州志》成書于嘉靖七年(1528),由當時的知州何洪主修,學正鄭瀛纂修,為目前存世最早的德州志書。其中記載的德州“十景”:方山暮雪、劍冢秋風、九河流息、八里荒塘、古堤芳草、漳水輕帆、書臺夕照、梵語晨鐘、空營夜月和高海朝煙。
方山暮雪。方山是一座土山,在德州城東十余里傅家寺一帶,高約三、四丈,雖然不高,但在平原地帶很是顯眼,冬季披上一層白雪,宛若雪山。乾隆年間修志的時候,考證這里是長河縣城的故址,田雯認為這里靠近厭次故縣,方山因東方朔而得名。順治年進士李浹寫詩《方山暮雪》:“六花飛舞璨瑯瑜,四野蒼茫射眼寒。光鋪玉屑迷樵徑,浪卷銀沙疊嶂巒。見說平原多景物,憑欄應作畫圖看”。
劍冢秋風。也叫將冢,位于城西南20里左右的古運河溜口街南側,目前九州商城的位置,這里是以前清軍的大校場,相傳也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埋劍的地方。冢前載有幾棵白楊樹,每當秋風襲來,黃葉在嗚嗚的風聲中飄落,令人感到凄涼悲愴。民國德縣議會議員盧中倫曾賦詩《埋劍冢》:“冢中寶劍騰龍氣,人煙寥落暮天愁。西風獵獵長河畔,獨對斜陽衛水流”。
九河流息。九河即徒駭、太史、馬頰、覆融、胡蘇、簡、潔、鉤盤和鬲津河,禹疏九河指的就是它們,至今仍有四條在德州境內。大河流淌,風情無限:“殺卻懷襄萬泒東,河分九道總神工。蒼天似為生靈計,變化桑田長綠蓬”。
八里荒塘。明朝初年,十二連營的建設,讓德州城里增加了好多海子,三年戰爭過后,海子雜草叢生,寂寂獨在:“踏入空營七里余,荒陡淪廢已多時。循營不復尋王景,游賞徒吟擬習池”。
古堤芳草。古堤就是陳公堤,德州境內的陳公堤綿延于夏津、武城、德城、寧津之間,長約300余里。九百多年風雨滄桑,陳公堤為德州防澇抗洪立下汗馬功勞:“古岸巍峨鎮阜陵,河源波浪漲還平。陳君勝跡昭天下,千載令人說姓名”。
漳水輕帆。漳水即德州境內衛運河,四女寺水利樞紐以上的水段。古人這樣描繪:“四海煙波汗漫游,翩翩寒影渡漳流,前程自有通津路,不用銀河泛斗牛”。
書臺夕照。書臺是董仲舒讀書的地方,在小西門外回龍壩附近,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稱繁露臺。書臺始建于隋朝,乾隆皇帝曾賦詩:“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樓聳處久稱臺。都傳繁露春秋演,誰識竹林與玉杯。”
梵語晨鐘。描述的是城內永慶寺的事:“云林曉色未分明,幾杵鐘聲震巨鯨。萬戶千門欹枕客,喚回夜氣不勝清”。
空營夜月。空營即明初沿德州運河而建的十二連營,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每年農歷三月初九,北鄉的百姓都會來這里登高踏青。田雯曾賦詩:“連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當年靖難戎做馬,旌旗斜卷安陵郭”。
高海朝煙。高海又叫鬲海,是鬲津河邊的一個大海子,日出望去,云霧繚繞,氣象萬千。詩云:“海邊桑田春復秋,微茫煙景豁吟眸。村連暑氣眾湖漲,麥弄熏風翠色浮”。
三、恩縣“十景”,10處
清.雍正《恩縣續志》記載的“八景”為:芹畔曉鐘、貝野長堤、通衢巍閣、平沙落雁、古渡漁煙、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橋潭影;清.宣統《重修恩縣志》記載的“十景”為:回鑾行宮、芹畔曉鐘、通衢巍閣、貝野長堤、平沙落雁、古渡漁煙、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橋潭影、槐蔭清風。
回鑾行宮。恩縣(今恩城)東南二里外有高地,廣約五畝,高三尺。俗傳,為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回鑾駐蹕之殿址。明代舊志載左杰《回鑾行宮》詩:憶昔先皇靖難歸,天開帳殿傳霏微。霓旌翼翼隨龍輦,翠蓋飄飄逐袞衣。
芹畔鐘聲。在恩縣學宮內東側,鐘樓上有口大鐘, “每發聲徹幽邈達,郊關遠邇”,因此遠近聞名。
通衢巍閣。在恩縣城北,曾有一座高大的樓閣,登覽街市如畦,田野如畫,下系九省通衢,為穿心空洞,行人往來交錯其中,儼然為一處蓬瀛小景。
貝野長堤。指武城陳公堤景致,堤壩為宋代滑州知州陳堯佐筑,自河南滑州起,經武城、恩縣、德州境內過,導流入海。
平沙落雁。在恩城西二十里,因鴻雁時集沙河蘆間著稱。
古渡漁煙。在恩城東南十二里陳家口,有古黃河渡口,煙霞翠靄,漁蓑出沒,景色宜人。
西山晚眺。在恩縣舊治(今武城縣城)西,有土山崇聳,草木蓊郁,日落時分,疏林掩映,景色優美。
漳南夜月。在恩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鎮(今屬武城縣),有高達丈余的土堆,相傳這里是隋末竇建德、劉黑闥起兵處,為起兵臺每晦朔夜,登臺遠眺,明如月夜,故名“漳南夜月”。
虹橋潭影。 在恩城南二十里,馬頰河畔津期長橋東有黑龍潭,天旱時民眾祈雨于此,很是靈驗。遇到大雨初霽,則呈現出“吞天浴日美觀”。
槐蔭清風。 說的是四女寺鎮(今屬武城縣)的傳說。漢朝,此地傅氏夫婦生四女卻沒兒子,四女為侍奉雙親,矢志不嫁,各植一槐,誓曰:“槐枯嫁人,槐茂人留”。后來四女侍奉雙親,孝心感動天地,成為仙人,留下四槐郁蔥成蔭
三、武城“八景”,9處。
不同版本中,武城“八景”的定義也不一樣,排序也不一樣。其中明嘉靖《武城縣志》記載的“八景”為:運河風帆、桃園春色、唐槐宋杜、柳林秋霽、龍灣煙樹、弦歌臺榭、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清乾隆《武城縣志》記載的“六景”為: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桃園春色、龍灣煙樹、柳林秋霽、鄭口風帆;民國《增訂武城縣續編》記載“八景”: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桃園春色、龍灣煙樹、柳林秋霽、鄭口風帆、隱城曉望、古木凌宵。
各種版本但總體相加,一共出現了九個景致。
大寺晚鐘。大寺即釋迦寺,位于縣城東門里,與孔廟一路之隔。寺院有一古槐,樹身上懸掛一口大鐘,周圍的居民根據鐘聲來判斷更次。寺院東側有個大寺灣,連接護城河,常年有水。夏天里,大寺灣是孩子們的樂園,水中游泳,大槐樹下乘涼,敲擊大鐘是最開心的事。清乾隆時知縣駱大偉曾作詩《大寺晚鐘》:山煙澹欲瞑,林際度疏鐘。清梵遙相和,寺門深幾重。鯨音鏗碧海,霜信落秋峰。 冉冉風鳴谷,沉沉月照松。道心生寂歷,禪悟待從容。聽罷夜無寐,空階獨倚筇。
饒陽古塔。在武城縣城北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個饒陽店村,地處水路要道,很繁華。在村子的西南角有座建于唐代的古塔,青磚建設,底層可容數十人住宿,塔高七層,塔角懸鈴,風吹鈴響,遠遠可聞。明洪武邑人王士嘉有詩曰:
浮屠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絕頂登臨處,摩娑星斗寒。
1964年區劃,饒陽店村劃歸故城縣。
桃園春色。甲馬營鄉素有種植桃樹的習慣,每年春天桃花盛開時,芳香襲人,士人呼為小洛陽。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清代詩人鄒坤贊曰:仙家知不遠,身在武陵邊。
柳林秋霽。描繪的是縣城南,柳林鋪河岸秋色。“老武城縣城原位于大運河東河灘,城池四門之外有三關,分別為南關、西關和東關,沒有北關。柳林秋霽在南關之南,坐聽寒蟬噪,遙看塞雁來。林間疏葉下,天外遠砧催。” 清武城知縣唐廷貺詩句格外愜意。
龍灣煙樹。龍灣村在武城西,運河東岸,相傳村民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村南有一灣坑,叫龍眼,因此取名龍灣村。后來,這里設有大龍灣驛鋪,周邊水霧繚繞,綠樹成蔭,景色秀麗。
運河風帆,即鄭口風帆。《武城縣志》載,渡口位于城(武城舊治)東北五十里水程鄭口,因地處河灣,南北官舫,糧船往來不斷,帆檣浮動,揚帆景流。若一字雁陣,風景不亞吳楚。清光緒《武城縣鄉土志略》載,“鄭口鎮與直隸故城縣交界,南通汴省,北達天津,為直省由衛河入武境第一碼頭。
弦歌臺榭。位于故城縣軍屯鎮關廟村,為武城舊治所。據《武城縣志》記載,臺高九尺,方圓數百坪,為孔子弟子子游(曾任武城宰)教書育人之所。臺榭高九尺,上有子游祠,殿堂五間,后有寢堂,殿堂及東西廡為教室,弦歌臺榭為學生活動場所。關于子游在武城,如今縣文化館存有一大塊元代石碑,這塊石碑高2米,寬0.97米,厚0.27米。是元代大學士王鄂題撰的《丹陽公祠堂記》(即子游祠),它記載了子游出任武城宰時,以詩書禮樂琴弦之聲教化民眾之事。
唐槐宋杜,又稱古木凌宵。在武城老縣城駐地,如今建國鎮齊莊村的玉皇廟前,有古樹二株,一槐一杜。槐為唐朝所栽,杜則系宋時所種。縣志記載:槐須五人環抱,高十數丈,樹根部彎曲縱橫,猶如蟠龍。根底有一洞,有碗大的蛤蟆,全身白色,天將雨則鳴,盛夏時候,村里里樹下納涼,常見到它。杜梨樹異常高大,也需要數人合抱,枝葉繁茂,花朵大于一般杜樹之花,遠看一片粉白,近聞清香宜人,結果累累,密如串珠,樹齡數百年依舊枝繁葉茂。村民齊鳳德著有《古木凌霄》:衛河之西村偏東,蒼翠重疊接云煙。是何樹木饒古意,槐杜分列王殿前。村中父老尚有知,相見依依話當年。槐植唐代貞觀世,杜生宋朝南渡間。
隱城曉望。這是一處奇妙海市蜃樓景致,位于目前位于故城縣軍屯鎮關廟附近(舊武城縣治所)。《武城縣志》記載“或二年一現,或一年一現,一年兩現不等。東連小橋,西至壘橋,南界王井,北越蔡河,子游祠在其中。多于春冬凌晨現之。”清代武城拔貢張鳳翔曾作詩:蜃樓海市艷人口,化城隱現古罕有。是何異境神且奇,大觀仿佛十之九。
四、夏津“八景”,8處。
明嘉靖《夏津縣志》、乾隆《夏津縣志》、民國《夏津縣志》記載的“八景”為:馬頰晴虹、龍灣煙雨、衛河古渡、云寺清涼、寶塔玲瓏、義塋苔碑、錦川晚眺、鄃城曉望。本文所附詩句為明天順年間知縣薛正寫,繪圖為民國《夏津縣志》載。
馬頰晴虹。描繪的是縣城東馬橋一帶馬頰河上的風景。
詩句描述:馬頰河邊晝夜流,晴虹儼若未曾收。遙觀似彩千層起,遠望如橋百里浮。霽色重重斜飲澗,晴光疊疊迥涵秋。當年大禹平成跡,猶有奇勛萬古流。
龍灣煙雨。景點位于縣城東,五龍堂村東(今屬香趙莊鄉)馬頰河中,河中有深潭,水清碧澄,久旱不涸。雨天則云霧盤旋上升,若龍形。故名“龍潭煙雨”。
詩句描述:湍急波流百尺瀾,居民指說是龍灣。輕煙渺渺猶生雨,曉日融融尚帶寒。淑氣偏能蘇物性,甘霖頻見濟時干。豐登五谷民生足,鼓腹謳歌樂治安。
衛河古渡。景點位于縣城西渡口驛,當年這里為漕運碼頭,繁華異常。
詩句描述:衛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流拱帝京。萬里遠通交廣地,四時常帶霧煙清。路經南北依稀見,舟艤東西密邇橫。 漕運便民充國用,謳歌擊壤樂太平。
云寺清涼。描繪大云禪寺景致,該寺院位于今東李官屯鎮張法寺村。當年大云寺有六進院落,大殿一十八座,寺產地達八千三百畝。寺內松柏森森,殿宇巍峨,氣勢恢宏,為方圓數百里名剎。
詩句描述:無城無郭又無峰,高聳梵王一座宮。百尺法容金燦爛,幾層殿閣玉玲瓏。西方境界無塵到,東海蓬萊有路通。寄語禪門諸弟子,好傳衣缽振宗風。
寶塔玲瓏。縣城東門吊橋外,原為駐軍大校場,場子東側有一座古塔,高聳云天,檐鐸叮咚,氣勢超凡。
詩句描述:寶塔玲瓏聳碧霄,功成未否在何朝?書懷歷覽乾坤秀,極目登臨景物饒。石戶丹梯凌漢表,畫檐金鐸響空曹。鄃城黎庶瞻依樂,永祝皇圖壽域高。
義塋苔碑。縣城北門外西北側有“漏澤園”,俗稱義塋、義地。園中古碑遍體蒼苔,碑文字體古拙,滄桑氣息撲面而來。
詩句描述:積德王門義氣閑,門因義氣有人傳。百千美德人何及,十萬芳聲孰與肩。仁似春融能惠眾,財如泉涌更循天。云仍繼世今繩蟄,留得苔碑百世綿。
錦川晚眺。描繪的是新盛店景致。新盛店曾名錦川鎮,后改為新城店,今名新盛店。
詩句描述:幾度來游愛晚涼,蟬聲不斷送斜陽。趙燕騁地千年遠,齊晉盟方百世長。日暮平原云黯黯,春和大地草茫茫。英雄百萬成寥落,每到登臨倍感傷。
鄃城曉望。古人站在東門樓上,向東眺望,美景盡收眼底。
詩句描述:萬里云收雨霽天,鄃城注目樂天然。煙含曙影千村曉,花吐濃芳百卉妍。綠樹人家雞犬接,大田和黍陌阡連。登臨眺望歸興久,更歌康衢樂有年。
梳理這37個文化符號,主要分為三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景觀。其中,自然景觀中對于水體景觀的描述較多,水域景觀貫穿全區,人文景觀則表現為人工建筑與自然景物的有機結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運河特征明顯有的往往直接提到,如漳水輕帆、運河風帆、鄭口風帆等。有的雖未直接提到,但與運河也有密切的聯系,如九河流息、衛河古渡等。
隨著發展,很多歷史上的景觀逐漸消失,這種情況下,縣志中記載的這37個文化符號為我們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依據。這是我們充分發掘與運河相關的景觀內容,進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內涵的重要支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