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絡祝年丨團聚是春節最好的禮物
剛剛過去的周末,難得沒加班,蔣玲跑了一趟超市想買點過年回家給爸媽的禮物,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給家人選有年味兒、又真正喜歡的禮物,真的很糾結,很難!”這問題不只蔣玲有,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春節回家帶啥”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1月29日,中國新聞網)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不少年輕人紛紛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回到遠方的家鄉,與父母和親人一起過年。在如此重大的節日,回家既意味著歡聚團圓,更意味著對家庭深深的情感與責任。由于大家平日里工作都十分忙碌,回家的次數不多,加上在表達愛與感恩的方面較為含蓄,以節日為名給家人送上一些禮物顯得再合適不過。
許多人考慮到父母節儉了大半輩子,總想著買點貴的給他們“享受”一下。有調查顯示,之所以傾向選擇價格比較高的禮物,是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年輕人對未能陪伴父母的愧疚。但這種禮物即使能有幸免遭父母的一頓關于“亂花錢”的責怪,也離不了因為“舍不得用”而被收起來的命運,往往“利用率”并不高。那么,在自己現有經濟條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到底送什么禮物既能表達心意,又能讓父母滿意,很多年輕人的困惑就在于此。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這句古話家喻戶曉。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只要能表達心意,價格并不那么重要。對父母而言,他們真正期待的,可能并不是有什么禮物,而是那個平日相隔千里、但還是能在除夕前回家的你,是那場兒女都能承歡膝下、充滿幸福和溫情的團聚,是那頓一家人都圍在桌前、邊吃邊說笑的年夜飯。
在物質生活日益充裕的當下,精神世界的需求能得到滿足更能讓人愉悅。筆者認為,與其把心思都用在糾結到底該送什么禮物上,倒不如想想如何利用有限的假期好好陪伴父母。不久前充滿“土味”的短片《啥是佩奇》,之所以能感動網友、引發共鳴,其最“硬核”的原因不是爺爺送給孫子的“佩奇”有多貴重,而是那份愛與溫情、那份為親人重逢的守候。
長輩總是竭盡所能,試圖用最真摯的情感、最實在的行動去打破代際隔閡、跨越溝通障礙。作為子女,我們能回報的絕不止是那一份能用價格衡量的物化的禮物。曾經網上做過一道“親情計算題”,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24小時,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這樣算下來,真正陪伴父母的時間并不多。所以,請放下“該買什么禮物”的糾結和顧慮,背起行囊,在春節以及除春節以外的日子,多抽點時間回家。以實際的行動盡力去放大這道“親情計算題”的結果,讓父母充分享受到“團聚”這份“大禮”帶來的天倫之樂。
(原題為《【網絡祝年】團聚是春節最好的禮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