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科學觀|米磊:創新就得大膽承擔風險和損失,甚至是“浪費”
·中國的科技創新現在的核心問題不完全在于“缺錢”,也有缺乏真正有能力幫助科學家轉化成果的專業人才和專業機構,導致大量技術轉化不出來的“瓶頸”。
編者按: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已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創新文化的培育和創新生態的構建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從科研到產業,每一個環節都關乎著創新的成敗。為此,澎湃新聞科技頻道《我的科學觀》欄目,制作專題報道《創新的底色》,旨在深入探討什么是創新文化,如何打造健康、可持續的創新生態,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在科學探索的“無人區”如何完成引領式的創新,這是構建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所必須回答的問題。在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看來,追求不出差錯的確定性,與創新本身高風險所帶來的極大不確定性,存在客觀規律相悖的問題。要想創新,就得大膽承擔風險和損失。能否解放思想,真正按照創新的規律辦事,是創新生態建設最需要突破的核心障礙。以下是他對創新文化的分享。
打破過去的思維模式,接受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
中國過去的發展路徑,很大程度上是沿著“國外蹚路、國內跟隨”的模式,不用承擔探索方向出錯的浪費,但也沒有獲得開創新方向帶來的高收益,我們獲得的是確定性的中低收益。以往的創新模式是,企業復制已經成熟的技術,政府給錢、給地、給貸款,企業設工廠。如今,科技發展進入“無人區”,過去的模式已經不奏效了,不符合從0到1的擁有極大不確定性技術的要求,需要有更多人探索不同的方向。而探索新方向肯定會出現不少的錯誤和浪費,但這些浪費又能讓我們知道哪些方向不靠譜,從而涌現出正確的方向,一旦正確的方向出來,就能通過創新帶來的超高收益,把之前浪費的投入都彌補回來。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研發和科研實際上也有“富人游戲”的一面,需要有足夠的資源來承擔“浪費”。
同時,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在科研上的投入也已經達到全球第二了。但遺憾的是,我們對待科技創新的心態仍然是不允許一點一滴的浪費。在我看來,這個想法是有待商榷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科研上,還是一種當苦力的心態,一定要從早上干到晚上,但實際上科研往往也是需要靈感的涌現,科學家在適當放松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更好的靈感。所以創新的本質規律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我們過去的成功經驗、拼命內卷的做法是沖突的。
能否解放思想,真正按照創新的規律來辦事,我認為這是當下中國創新生態建設最需要突破的障礙。創新文化是一種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的氛圍,它鼓勵各類人才在寬松的環境中不斷試錯與創新。任何的改革首先是思想的改革。思想上創新了,行動才能跟得上。
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不到位,就會阻礙創新生態的建設和科技成果的轉化。中國眼下研究創新的人仍然太少,絕大多數人目前仍停留在以過去的思維模式,按照以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搞“復制式的創新”,而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并不十分了解。
創新要素匯聚至關重要:創新要素的濃度越高,越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具創新的突變,創造更有價值的成果,甚至達到“核爆點”。
深度孵化早期項目,尊重人才破解轉化鏈阻礙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資源支持,包括資金以及各類成長要素,以及相匹配的中間服務機構。
2023年,中科創星和張江集團合作在上海建設高質量孵化器,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幾個條件。現在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新質生產力的建設中去。而上海擁有國際化的環境,聚集了國際化的人才,科研和產業資源同等豐富,同時也是面向國際大市場的窗口,適合做特別早期的創新。中科創星在上海的高質量孵化器就是想探索從中國原創到中國創造,再到創新創業生態打造的科技創新完整鏈條,投資從論文發表階段中國就走在世界前列、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從0-1的技術。
雖然“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觀念已經成為風向標,但事實上當前早期風險投資機構并不夠多,早期投資仍顯不足,高質量孵化器的建設仍在探索中。此外,在科技成果轉化非常需要的半公益性質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的供給上,中國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類平臺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需要長期耐心投入,只有把共性技術支撐平臺做大做強,才更有利于成果轉化。
以前我們講耐心資本,更多是指股權投資領域要更有耐心,但實際上,在科創生態和共性平臺的搭建上也要有更多的耐心,設置更好的機制,由專業的人才長期推動成果轉化。
創新離不開人才,人才不僅包括創新人才、創業人才,還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人才、投資人才。現在核心問題不完全是缺錢,也缺乏真正有能力幫助科學家轉化成果的專業人才和專業機構,導致大量技術轉化不出來。
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對人才的要求很高,這類人才是可以直接創業當CEO的人,因為如果沒有創業經歷,沒有在成功地干過企業的人,是很難直接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機構經歷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但專業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還培養得不夠。
這類專業人才起點高,需要擁有復合型能力,能夠整合技術、產業、商業資源。回望歷史,愛迪生不是電燈泡的發明人,馬斯克不是電動汽車的發明人,喬布斯也不是觸控屏的發明人,但這些人把技術整合起來,最終實現產業化,創造了歷史。
因此,與創新鏈、產業鏈相比,科技成果的轉化鏈仍然薄弱,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短缺是中國打通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大短板。同時,各地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投入大量資金,但整體產出效果并不如意,核心原因是人才不足,沒有足夠專業的人能夠用好資源,把項目轉化出來。
究其原因是過去科技成果轉化并不被認為是一個專門的方向,沒有專業的機構和人才上升通道。直到現在,在中國的評價體系下,這類人才依然沒有被匹配相應的認可機制,社會對轉化鏈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所以做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和機構都很少。對高端人才來說,只有受到社會的尊重、被社會認可,才會有更多人愿意投身這一行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繁榮。補齊人才這個短板,中國科技創新的生產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