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浩蕩人生:年輕時去遠方,年長時回原鄉
媽問我今年什么時候回家過年,我說不是二十九就是初一吧。
在“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的電視行業上班,春節假能輪休三四天已經是老板的仁慈。適應了,知足了,“還要啥自行車呢”。過年在誰家?對已婚族來說,這個問題挺燒腦。回答不好的下場跟“媳婦和媽同時掉水里你救誰”一樣,有的是喜劇,有的就是悲劇。我們家是將公平正義貫徹到底:既輪流來,又對半開。簡單說,比如今年二十九、三十在我老家,年初一和初二肯定回媳婦老家,明年就對掉下。皆大歡喜,不傷和氣。
這個主意是我出的。我只是覺得,縱使結婚了,春節也是必須要回老家的。
老家其實也沒啥了。去年平整土地,連祖宅旁邊的幾棵槐樹都在衛星云圖上消失了,平整后的土堆上也種上了當季的菜蔬。家旁邊早就被撤并了的小學,就像從來沒有在這世界存在一樣,只剩下我們當年攀爬過的那扇鐵門老態龍鐘地躺在溝渠邊。樓房都是新的,道路是水泥的,老年人越來越少,年輕人越來越陌生,但,哪怕只是回去祭一次祖,只是在田間地頭走走,弄得新鞋上黃泥斑駁,凍得一家人臉上紅撲撲,我還是覺得這才是過年的樣子。
老家是塊磁鐵吧,過年,大概就是它召喚生長于斯又散向四海八荒的一切生命的一次磁力效應。
過年回誰家,其實不只是你我的糾結。媒體對2001名35周歲以下已婚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70.0%的已婚受訪青年正被“過年回誰家”的問題困擾。70.9%的已婚受訪青年認為好好處理這個問題有利于家庭和諧。61.1%的已婚受訪青年建議兩家輪換著回,相對公平。
所謂“困擾”的感覺,大概是都想回自己的老家;所謂“和諧”的擔心,大概是都想回自己老家的執念還挺深。
結婚后,為什么我還是想著回老家過年?想了很多回,結論是:陪父母嘮嘮家常只是一個方面,帶著孩子看看父輩生長的地方也只是一個方面,最最重要的,恐怕還是私人情感中對“家”的惦念。坦白說,雖然在城市生活這么多年,我還是很難把城里的家等同于“心安處”的那個“家”。
一個離泥土很遠、一個總是在遷徙、一個花錢就能瞬間改變周遭一切的地方——在我看來,只是居所,不是家鄉。
一個從小在鄉下生活過的人,在回家過年這件事上,我認為遠比城里人有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絲毫不會被“空心化”的鄉村現實所遮蔽,亦不會被“老年化”的留守格局所消弭。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策馬揚鞭的天下,也是遠遠排在“家”的后面的。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里說過,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國家,而中國是家邦式社會。小時候膩煩了的“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以及在泥土上摸爬滾打的一切成長,都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種下了一粒叫做“中國式鄉土觀”的種子。
因此,中國人的浩蕩人生大抵就是兩件事:年輕時,去遠方;年老時,回原鄉。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就明白為什么很多人越是結婚后、越是年歲漸長,縱使回鄉也是失落和悵惘,但還是越來越在春節惦念著回故鄉。
過年是情感皈依的一種儀式,但凡你還有鄉村的家在,再是遙遠的路程、再是華麗的都市,都擋不住回鄉的心。“回誰家過年”也許見仁見智,但,每每看看過年時節空蕩的大街和靜好的馬路,就知道最廣袤遼闊的鄉野,大概還是最多人過年回的那個真正叫做“家”的地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